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八篇:大奇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八篇:大奇论(三)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2.92W 次

‖SW54—Q0125→Q0128‖→‖LS19—Q0110‖→‖SW48‖SW54—Q0125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八篇:大奇论(三)

所谓三里,是指膝下三寸(6.9厘米)处;

Q0126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

所谓跗之,是指举膝时分肉易现处;

Q0127巨虚者,跷足【胻】独陷者;

巨虚,是指高跷时足小腿特别凹陷处;

Q0128下廉者,陷下者也;

下廉,是指凹陷处;

D2501黄帝曰:刺之,有道乎?

黄帝问:针刺这些穴位,有原则吗?

Q2501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歧伯回答:刺这些穴位,必须刺中有气之空穴,勿要刺中肌肉和骨节。刺中空穴,针具就如游于空巷;刺中肌肉和骨节,就会皮肤痛;补法泻法颠倒,就会病情加重;刺中筋,就会筋膜弛缓,邪气不能泻出,与体内真气交织,气乱而不散去,反而返回内附。用针若不审慎,正治变成误治。

SW48——《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C0000关于篇名:

1、《内经校释》云:“本篇非问答体裁,按篇例似不应称论。”

2、《素问直解》云:“大,推广也。帝承上篇奇病而推广之,故曰大奇。上篇胞络绝,乃先天受病,或病发于天癸未至之时。此篇前言肝满、肾满、肺满,则天癸已至,邪气充足,而为后天之病。病脏腑经脉,甚则死不可治,所以大奇病之说也。”

3、《素问吴注》:“前有《奇病论》,此言《大奇论》者,扩而大之也。”

4、《类经》将《大奇论》SW48-C0101→C0516置于脉色类六卷二十四《诸经脉症死期》,独立成篇。

5、大,严重;奇,奇怪。大奇论,即严重而奇怪疾病之论述。

C0102雍:

1、《素问直解》、《素问悬解》圴作“壅”;

2、《内经校释》校:“《甲乙》卷十一第八、《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均作‘痈’。《内经评文》云:雍作痈,非。马莳亦认为‘宜作雍’。”并注:“雍,同壅,壅滞不畅的意思。”从“雍”,取雍肿意。

C0102胠:qu1,姚春鹏注:“腋下肋上部分。”

C0104脚:

1、 《新校正》云:“‘脚’当作‘胠’,不得言脚下至少腹也。据改。”

2、 《内经校释》注:“《甲乙》卷十一第八、《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均作‘胠’。”

3、 姚春鹏注:“上古时指胫,即小腿。《说文》:‘脚,胫也。’”

C0104髀、胫:髀,大腿;胫,小腿。

C0105痫、瘛:

1、高士宗注:“神气不行于心包则痛,神气不行于骨节则瘛,瘛则筋挛于内,瘛则筋挛于外也。”

2、痫,癲痫;瘛,chi4,即瘈,发生在心部,当指心脏痉挛。

C0106骛暴:

1、《内经注评》注:“骛暴,迅速奔驰之意。”

2、高士宗注:“鹜,犹疾也;暴,犹促也。”

3、鹜,疾也。暴,突然也。

C0107瘕:

1、 马莳注:“瘕者,假也,块似有形,而隐见不常,故曰瘕。”

2、 高士宗注:“肾脉小急,肾脏虚寒也;肝脉小急,肝脏虚寒也;心脏小急,心脏虚寒也;脏气虚寒,小急而脉不鼓,则皆为瘕。言肾肝与心皆可为瘕。瘕,假也。假寒气而成形也。”

3、 瘕,jia3,腹中积块。

C0108欲惊:

1、 高士宗注:“肾肝并小弦,则虚而受邪,故受惊。欲惊,正虚邪扰之意。”

2、 黄元御注:“并小弦欲惊,乙木不达而甲木失根也。”

3、 《新校正》云:“详‘肾肝并沉’至‘并小弦欲惊’,全元起本在《厥论》中,王氏移于此。”

4、 欲,将要。欲惊,即将要受惊。

C0109疝:

1、 王冰注:“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夫脉沉为实,脉急为痛,气实寒薄聚,故为绞痛为疝。”

2、 疝,shan4,腹痛病。

C0110搏:

1、《素问直解》卷之四《大奇篇》孙国中按:“‘搏’,当作‘抟’,《太素》作‘揣’,揣者,在此与‘抟’音义皆同,后‘搏’、‘揣’,似当如是观。”

2、《广雅》:“搏者,击也。”从《素问》作“搏”,义从《太素》“揣”,即揣动击手。

C0201→C0202三阳为瘕……二阳急为惊:

1、《新校正》云:“详三阳急为瘕至此,全元起本在厥论,王氏移于此。”

2、《素问直解》卷之四《大奇论》置于“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句后,并云:“旧本在‘三脉急为疝’下,今改正于此。”

3、本节实乃前述四症总结,恰如其缝,正当其位。

C0202痫厥:《内经注评》注:“昏厥不知人事。”

C0301脾脉外鼓、沉:

1、 高士宗注:“脾脉外鼓沉,言脾土之气,鼓动于外,不能四布复下沉也。”

2、 黄元御注:“脾脉外鼓沉,是脾土湿陷,欲升而不能也(陷而欲升,故外鼓,欲升不能,故内沉。)”

C0301肠澼:《类经》注:“肠澼,下痢也。”

C0301下血:姚春鹏注本、《内经校释》、《素问悬解》、《素问直解》等注本均无“下血”二字,录以奉考。

C0304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

1、 王冰注:“肝藏血,心养血,故澼皆下血也。心火肝木,木火相生,故可治之。”

2、 高士宗注:“‘心肝澼’,言心脉肝脉不和,而病肠澼也。”

C0401鬲:通隔,隔绝不通。

C0402起:《说文》:“起,能立也。”起,即起效、好转。

C0501衄:nv4,《说文》:“衄,鼻出血也。”

C0503浮合:

1、《内经注评》注:“形容脉象如水的波浪,忽浮忽合,泛泛无根之象。”

2、王冰注:“如浮波之合,后至者凌前,速疾而动,无常候也。”

3、《素问直解》注:“脉至浮合,浮合于皮肤之上,如汤沸也。”

C0503予:据《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属皆从予”、《广雅》:“予,与也。”取驱动、供给意。

C0503微见:

1、 高士宗注:“微见者,微于皮肤之上,现此数极之脉,中按求之,则不能现也,故至九十日而死。”

2、 微见,即微兆出现。

C0504草干:

1、《内经注评》注:“草干,指草干枯的秋尽初冬时间。”

2、高士宗注:“冬时草干而死,水刑火也。”从之。

C0505木叶落:

1、《内经注评》注:“指落叶的秋天时间。”

2、高士宗注:“秋时木叶落而死,金刑木也。”

C0506省客:

1、《内经注评》注:“形容脉象如客人时来时去。”

2、省,察看,省视。省,省亲之客。

C0506悬去枣华:

1、《内经注评》注:“指枣树花开花落之间的初夏时间。”

2、黄元御注:“悬,远也,枣花开于夏初,至远不过去枣花之时,木终火代,肾气绝根,则人死矣。”

3、高士宗注:“悬去,犹言虚度也,虚度枣花之初夏,而死于土令之长夏,土刑水也。”

4、《管子》:“吏者,民之所悬命也。”悬,取命悬如挂。悬去枣花,命悬枣花凋谢时。

C0507丸泥:

1、《说文》:“丸,圜也”、《广雅》:“丸,完也。”

2、丸泥,即丸状之泥。

C0507榆荚落:

1、《内经校释》注:“榆荚,榆钱也。”

2、《内经注评》注:“榆荚脱落的农历三月时间。”

3、高士宗注:“春时榆荚落而死,木刑土也。”

4、榆,yu2;榆树;荚,jia2,豆类植物之果实;榆荚落,即榆果落下时。

C0508横格:

1、 高士宗注:“格,拒也。横格,横拒于中,上下不贯也。”

2、 横木格挡。

C0509脉至如弦镂:《类经》六卷第二十四注:“弦镂者,如弦之急,如镂之细,真元亏损之脉也。”

C0509胞:

1、《内经校释》注:“胞,诸注不一,杨上善指为心胞,黄元御指为膀胱,吴昆指为精宝、子户,马莳、张介宾指为子宫。不知孰是,姑从张介宾注。”

2、《素问悬解》卷之四《大奇论》注:“胸中为血海,冲任之脉皆起于胞中,并足少阴之经,至胸中而散,脉至如是,精血内虚,是胞精予不足而现此脉也。”

3、张景岳云:“胞,子宫也。”此注极是!《气厥论》SW37—Q0111云:“胞移热于膀胱。”以《黄帝内经》一字千金之经,焉有胞、膀胱同器自传之理?!此据足以排除胞为膀胱。更何况,膀胱之津液,实乃浊气,何来胞精?

C0509善:善于、容易。

C0509下霜:《内经注评》注:“指下霜的农历九月时间。”

C0510交漆:

1、 黄元御注:“交漆者,中流已断,而左右旁至,点滴不属,非久欲绝,是脾气之不足。”

2、 胶粘之漆。

C0511左右傍至:左右相伴而来。

C0511是太阳气予不足也:

1、《素问直解》卷之四《大奇论》作“太阳气予不足也。”

2、《太素.五脏脉诊》作:“太阳气予不足也。”

3、《素问悬解》卷三《大奇论》作“是太阳气予不足也。”据前后文例,当有“是”字之脱,故当从《素问悬解》。

C0511味韭英:

1、《内经注评》注:“指吃新韭菜的初春时间。”

2、《内经校释》注:“英,花也。韮花生于长夏,长夏属土,膀胱壬水之所畏,故死。”

3、黄元御注:“冬未春初,韮英初发,寒水方衰,则人死矣。”

4、韮,韮菜;英,叶也。韮叶初开,当在初春,从《内经注评》初春之说;若依土胜水之意,当从《内经校释》,因长夏亦有韮英。存疑待考。

C0512颓土:《内经注评》注:“形容脉如倒塌的污土,虚大无力。”

C0512白垒发:

1、《内经校释》注:“垒,蘽同,即蓬蘽之属。蘽有五种,而白者发于春,木旺之时,土当败也。”

2、《内经注评》注:“指藤葛开白花的春季时间。”

C0513悬雍:

1、 姚春鹏注:“即悬雍垂,其形上大下小,形容脉象轻取尚大,重按即小。”

2、 黄元御注:“悬雍,喉间垂肉,《灵枢忧恚无言》:‘悬雍者,声音之关也’。”

C0513十二俞:

1、《素问直解》、《素问悬解》均作“十二腧。”

2、“腧”为穴之统称,“俞”为背部俞穴,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详见《五脏生成篇》SW10-C0120“少十二俞”之注,即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心包俞、胆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三焦俞。

C0513水凝:《内经注评》注:“指结冰的冬天时间。”

C0514五脏菀热:

1、《素问悬解》、《素问直解》均作“五脏郁热”;

2、《内经校释》校:“原作菀熟,《素问注证发微》、《类经》、《素问.集注》《素问直解》均改作‘菀热’,疑‘热’、‘熟’形近而误,据改。”

《全本黄帝内经》译:“五脏菀藏郁热。”

3、《内经注评》作“五脏菀热。”从之。菀,yun4,通蕴,蕴藏;热,热量。

C0515滑不直手:

1、《内经注评》引张景岳注:“直,当也。言滑小无根而不胜按也。”

2、黄元御注:“不直手者,按之则去,不可得也。”

C0515枣叶生:《内经注评》注:“枣树生叶的初夏时节。”

C0516行立常听:

1、《类经》注:“行立常听者,恐惧多而生疑也。”

2、行,行走也;立,站立也;《说文》:“听,聆也。”行立常听,即行走或站立时,因疑心重重,时常偷听人言。

C0516季秋:

1、《内经注评》注:“秋季第三个月。”

2、古人将秋季七、八、九月,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季秋,即九月。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