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八)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八)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1.24W 次

SW46——《病态论篇第四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八)

‖SW46—D0401→Q0501‖→‖SW39—Q0501‖迁移说明:

1、《素问悬解》置于卷六《奇病论》,并云:“此段旧误在《病能论》中。”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2、《甲乙》置于卷九第八《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且正置于《刺腰痛》前,既明确了“肾为腰痛之病。”又弥补了腰痛之论帝问伯答形式不足,故从皇甫谧处置

Q0401颇关在肺:

1、 高士宗注:“肾上连肺,故颇关在肺,在肾关肺,当腰痛也。”

2、 后文Q0501“少阴脉,贯肾,络肺”,即为本解。颇关在肺,即密切关联在肺。

SW41——《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1—C0101→C0304‖→‖SW46—Q0501‖→‖SW39‖迁移说明:

1、《刺腰痛》无问无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甲乙》置于卷九第八《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并接于《病态论》SW46—D0401→Q0501帝问伯答之后,从之;

3、本篇所论,均与“令人腰痛”之痛症相关,随《杂病》痛症之部份重简并居本位,依病名分类,与《举痛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SW41—C0201‖→‖SW41—C0208‖→‖SW39‖迁移说明:

本句原位“厥阴之脉”条后,黄元御置于“散脉”条后,甚优,从之。

‖SW41—C0208‖→‖SW41—C0209‖→‖SW39‖迁移说明:

本句原位“昌阳之脉”条后,黄元御置于“肉里之脉”条后,甚优,从之。

‖SW41—C0304(左取…取左)‖→‖SW41—C0304(两髁胂上)‖→‖SW39‖迁移说明:

1、“左取右,右取左”六字,原位本句末尾,《素问悬解》置于卷八《刺腰痛》“以月生死为痏数”句前,而成“左取右,右取左,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从之;

2、黄元御曰:“左取右,右取左,缪刺之法也。以月死生为痏数,《缪刺论》:‘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是其法也(王冰注。)’” 从之。

C0101尻:《广雅》:“尻,臀也。”

C0101重:“重”疑古“腫”之误,《甲乙》作“肿”,从之。

C0101郄中:

1、《内经注评》注:“郄中,足太阳委中穴。”

2、《素问悬解》将“郄中”置于卷八《刺腰痛》“太阳正经”之后,录以奉考;

3、据《刺腰痛篇》SW41-C0301、《杂病》LS26-C0101可知:郄中,明指“足太阳经腘中”,即膝窝内。从本经之论。

C0101春无见血:《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春无见血,水衰于春也。”

C0102循循然:

1、 张景岳注:“迟貌状,谓举动不便。”

2、 《素问直解》注:“循循,渐次貌。”

3、 《全本黄帝内经》译:“疼痛会渐渐加重,使人无法俯仰。”

C0102成骨:

1、《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即胻骨之上节,别名成骨。”

2、当从本经后文解论。

C0102夏无见血:《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夏无见血,木衰于夏也。”

C0103胻:即【骨行】,heng2, 即胫,小腿。

C0103痏:《内经注评》注:“痏,作次数解。”

C0103秋无见血:《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秋无见血,土衰于秋也。”

C0104春无见血:《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春无见血,水衰于春也。”

C0105腨:shuan4,小腿肚。

C0105循之累累然:《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循之累累然,经脉行动之象也。”

C0105善言默默然:

1、《新校正》云:“按经云善言默默然不慧,详善言与默默二病难相兼,全元起本无善字,于义尤允。”

2、善,此非“善于”,而是“喜欢”,如此文意方通。全句为喜欢沉默不语。

C0201解脉:

1、 张景岳注:“解脉,足太阳经之散行脉也。”

2、 解脉之论,原位“厥阴之脉”条后,黄元御置于“散脉”条后,从之。黄元御注:“解脉,足太阳之别,散行而下故名,循肩膊而下脊背,下属膀胱,从髀后而合腘中”、“解脉之病,其状不同,故复述此证。”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解脉行处为病,与足厥阴似,亦是足厥阴络脉”;对第二、三个“解脉”,杨上善注:“前之解脉与厥阴相似,今此刺解脉郄中,当是取足厥阴郄中之络也。”

C0201郄:《正字通》:“郄,同隙。”

C0202同阴之脉:

1、 张景岳注:“足少阳之别,终于厥阴,并经下络足跗,故曰同阴之脉。即足少阳经的别络。”

2、 《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同阴之脉,足少阳之别络也”、“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足少阳之阳辅穴也。”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同阴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当是足少阳络脉也。”

C0202怫然肿:fei4,《说文》:“怫。郁也。”怫然肿,即气郁而肿状。

C0203阳维之脉:

1、 张景岳注:“阳维,奇经之一也,阳脉相维交会之脉,故曰阳维。”

2、 黄元御注:“阳维之脉,八奇经之一也。”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阳维,诸阳之会,从头下至金门,阳交即是也。行腰与足太阳合于腨下间,上地一尺之中,疗阳维腰痛也。”

C0204衡络之脉:

1、 张隐庵注:“衡,横也。带脉横络于腰间,故曰横络之脉。夫足之三阳,循腰而下,足之三阴及奇经之脉,皆循腰而上;病则上下不通,阴阳间阻,而为腰痛之证。”

2、 《素问直解》注:“衡与横同。隙,浮隙也。阳,会阳也。带脉横络于腰,故曰横络之脉。”

3、 《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衡络之脉,足太阳之外络也。”

4、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作“冲绝”,并注:“冲脉循脊里,因举重冲脉络绝,恶血归聚之处以为腰痛同,可刺冲郄阳筋间,上数寸冲气居处。”

C0204刺之在郄阳、筋之间:

1、 王冰注:“郄阳,谓浮郗穴上侧委阳穴也,筋之间,膝后腘上两筋之间,殷门穴也。”

2、 《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刺之在郄阳、两筋之间,上郄数寸横居,为二痏,出血,足太阳之委阳、殷门也(郄阳即委阳,与殷门相并,故曰衡居。)”

C0204上郄数寸横居:《内经注评》注:“这两个穴位都在郄中上而数寸,而取其横络放血。”

C0205会阴之脉:

1、 张景岳注:“会阴,任脉穴也,在大便前,小便后,任、冲、督三脉所会,故曰“会阴。

2、 张隐庵注:“此论任脉为病而令人腰痛也。任脉起于至阴,与督脉交会,分而上行,故名曰会阴。”

3、 《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会阴三脉,督、任、冲三脉之会,故曰会阴(穴名,在大小二便中。)督脉行脊背而会此穴。其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阳郁而表泄也(督为诸阳之纲)。汗干令人欲饮,津亡而肺燥也。饮已欲走,湿旺而脾郁也。”

C0205直阳之脉:

1、 《内经校释》注:“本条经文,诸注说法不一……《新校正》云:‘详此直阳之脉,即会阴之脉也,文变而事不殊。’《素问识》云:“直阳之脉……任脉与督脉相合之脉,盖直值通用,遇也,即两脉会遇之义。王注《骨空论》云: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岐也。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知是二脉分岐之处,即其会遇之地,故名之会阴,亦名曰直阳也……存疑待考。”

2、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刺直阳者,有本作‘会阳’乔止郄下横居络脉也。”

3、 王冰注:“直阳之脉,则太阳之脉,侠脊下行贯臀,下至腘中,下循腨过外踝之后,条直而行者,故曰直阳之脉。”直阳之脉者,督脉也。”

4、 黄元御注:“刺直阳之脉上三痏,足太阳之承筋也。太阳之脉挟脊贯臀,下至腘中,循腨肠而入外踝,其脉直行,故曰直阳。”

C0205漯漯然:《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作“痛上漯漯然汗出。”比原文多出“汗出”二字,从其意。漯漯然,即大汗淋淋无疑。

C0205在跷上、郄下五寸横居:

1、 张景岳注:“跷为阳跷,即申脉也。郄,即委中也。此脉上之穴,在跷之上,郄之下,相去约五寸而横居其中,则承筋穴也。”

2、 王冰注:“跷,阳跷,即申脉也。郄,委中也。在跷之上,郄之下,相去五寸,横居其间,正承筋所在。”

C0206飞阳之脉:

1、黄元御注:“飞阳之脉,足太阳之别络也。”

2、《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足少阴之筑宾穴也。”

3、《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足太阳别,名曰飞阳,有本‘飞’为‘蜚’。太阳去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当至内踝上二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会处,是此刺处也。”

4、《灵枢.经脉》LS10—D0408云:“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C0206怫怫然:

1、 张隐庵注:“怫怫,郁怒貌。”

2、 《内经注评》注:“腰痛时有郁怒状的情志变化。”

3、 《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痛上怫怫然,气郁而不行也。”

4、 怫,fei4,气郁愤然。

C0207昌阳之脉:

1、《内经注评》注:“张景岳注:‘昌阳,即足少阴之复溜也。少阴属阴故为腰痛。’昌阳之脉为足少阴之别络。”

2、黄元御注:“昌阳之脉,足少阴之别络,即阴跷之脉也,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循股阴而行腹,上胸膈而入缺盆。”

3、《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内筋在踝大筋前太阴后,内踝上三寸所。大筋,当是足太阴之筋。内筋支筋,在足太阳大筋之前,足太阴筋之后,内踝上三寸也。”

C0207刺内筋为二痏:《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刺内筋为二痏,即阴跷三郄,足少阴之交信穴也。在内踝之上,大筋之前,太阴之后,上踝二寸所,即其处也。”

C0208散脉:

1、 王冰注:“散脉,足太阴之别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

2、 散脉句,原在“肉里之脉”条前,黄元御置于“昌阳之脉”条后,从之。《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散脉,足太阴之别,散行而上,故名,循股内,入腹中,与少阴少阳结于腰下骨空中(王冰注)。”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散脉在膝前肉分间者,十二经脉中,惟足厥阴、足少阳在膝前主溲,故当是此二经之别名。在二经大络外廉小络名束脉,亦名散脉也。”

C0208络外廉束脉:《素问悬解》卷八《刺腰痛》注:“刺散脉,在膝前内侧,腨肉之上,骨肉分间,太阴之络,色青而见,其络之外廉,有大筋撷束膝胻之骨,令其连属,取此大筋束之脉,为三痏,即是太阴之地机穴也(王冰注)。”

C0209肉里之脉:

1、 王冰注:“肉里之脉,少阳所生,则阳维之脉气所发也。”

2、 黄元御注:“肉里之脉,即足少阳之阳辅,穴名。刺肉里之脉为二痏,足少阳之分肉穴也(即阳辅)。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即其处也。”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太阳外,绝骨后,当是少阴为肉里之脉。”

4、 张景岳注:“肉里,谓分肉之里,足少阳脉之所行,阳辅穴也,又名分肉。”

C0301→C0303腰痛……刺足少阴:

1、《素问直解》注:“衍文,旧本注云:‘古本并无,王氏所添也’。”

2、三句非衍,且分别与《杂病》LS26-C0101、C1201等句重简,或者被解。

C0301几几然:

1、《内经注评》注:“几(shu1),形容项背牵强不舒服的样子。”

2、疑为《杂病》LS26—C0101“沉沉然”传抄之误,确义不明,不译待考。

C0301【目巟】:huang1,眼睛昏花、视力模糊。

C0304眇:chao1,季胁下空软处。

C0304髁胂:

1、《内经注评》注:“胂,坚起的肉。”、“髁,骨头上的突起。”

2、张景岳注:“腰髁骨下坚肉也。”

3、髁,ke1,《说文》:“ 髁,髀骨也。”即大腿骨;胂,sheng4,胯骨部位腰突肌。

C0304左取右,右取左:见迁移说明。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