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精选5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精选5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2.82W 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 篇1

我们所使用的这套新课程教材包括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向。在这45分钟的一堂课上,面对刚刚步入高中大门的仅两周的中学生。我感觉将这三个维度一一体现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过程方法”的体现上。我们“是用新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精选5篇)

例如像本课这样的写景文言文今后再遇到该如何处理?我给学生的方法是:首先通过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本课的文学常识和背景资料,这虽然是预习作业,但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我在日常教学中,也将预习作业提高到和巩固作业等同的重要位置。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体味、反复感受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文段,掌握通过诵读阅读文言文的一般学法——第一读:读准字音;第二读:读得流畅;第三读:读出语气;第四读:读出感情;第五读:读出味道。最后剖析文眼“深趣”,体会王维寄情山水、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的情趣,理解文章是源情写景,不是简单的触景生情,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我们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鲜活个体。在准备这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堂课中,我和学生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到底有哪些?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作为我的教学方法之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 篇2

学生阅读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教师应允许、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特别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所悟所得。这种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中体现得比较鲜明,课上同学们自主发言。突破陈规,同学们可以大胆提出问题,这很有利于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同学的积极性。课上师生几乎平等发言,甚至学生给我挑毛病。

教学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因为这堂课是学生自主发言,这就使那些语文课上的积极分子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应该决不仅仅是针对少数同学的,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真正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呢?如何解决个人的积极性和群体积极性的关系?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更应注重哪个呢?这些都是由这节研究课带给我的新的研究课题。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 篇3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难点环环紧扣,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重整体的效果,又关注个性朗读。用语言描述画面,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逐层深入地探究的过程,能较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及特点,比较阅读环节,让学生从散文和诗歌这两种不同文体中,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通过学习散文进而阅读诗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淡化了知识教学,文言字词扣得不紧。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篇文言文,课标中指出,文言文阅读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这些积累,才能达到在实践中举一反三。但在这堂课中,我忽视了积累的作用,字词落实不够,只是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互相帮忙解决,没有把应重点掌握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深学生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课堂缺乏生成的内容,缺少亮点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应是教师预设好的,应是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课堂开发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在这一堂课里,我一心只想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及时扑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行深入的讨论,课堂显得平淡,没有亮点。其实完全可以在学生的探究的过程中抓住契机,相机行事,推向高潮。语文学习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成功的课堂应是灵动的,学生主动,课堂才会生动。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 篇4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紧扣文本,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然后利用精读品析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及作者的写作情感。

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展示才华

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以及亲身体验密切相关,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所描述的一种小动物,以小动物的口吻来叙述“精灵”们给都市生活带来的好处,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了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三:创设情景,挖掘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听”中学

新课程强调要有效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应善于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本节课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来正确认识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在导学中我设置了提建议与选形象大使两个题目,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充分懂得尊重动物,保护动物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人类自己。并且在最后的作业设置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 篇5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