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欢庆》教学反思(精选21篇)

《欢庆》教学反思(精选21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7.4K 次

《欢庆》教学反思 篇1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欢庆》教学反思(精选21篇)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欢庆》教学反思 篇2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

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欢庆》教学反思 篇3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创设实,美,情,趣的教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 ,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

另外,在设计本课时,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并配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十三亿孩子"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十三亿孩子"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学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老师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中国的十三亿人口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学生对"十三亿孩子"的了解才能达到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欢庆》教学反思 篇4

《欢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本诗共两句8行,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而要将这么美的画面输送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光是口头传授是不够的,低段教学应该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因此本课我运用了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拓展延伸,给花儿图色三个环节。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环节中,我在学生每读一句的同时就出示相应的图片,看着栩栩如生的图片,与课文内容非常的贴切,学生都会发出“哇”的声音,朗读的欲望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站起来看着精美的图片读出句子来。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兴趣高涨,学得也非常认真。

给花儿图色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为了给祖国妈妈献上自己的礼物,都专心的画着自己的画,那神态非常投入。在完成画的同时给自己的礼物也附上一句诗,锻炼了学生的模仿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孩子虽然理解了每一句话的含义,但是从朗读中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体会。所以在读的过程中用不上感情。以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指导,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的能力。

《欢庆》教学反思 篇5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欢庆》教学反思 篇6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

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欢庆》教学反思 篇7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一幅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课文所描写的画面,我想对于没有任何形象积累的城市学生,相对来说,阻碍了学生对于诗歌所写诗句的理解。而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本课实现了三个 “开放”:向课前开放,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庆的资料,不仅加深了对国庆的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向课内开放,在课堂上引进国庆节的有关资料和诗歌中出现的自然景象图片,以课件的形式出示,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向课后开放,为祖国妈妈准备一份生日礼物和祝福卡片的实践活动,体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又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诗歌的语言感受和内化。

本诗的朗读教学重在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朗读,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朗读的兴趣,产生朗读的激情呢?在教学时,除了让孩子们看生动的影音资料外,老师进行示范朗读外,我设计了让学生进行诗朗诵。进行分工合作,排演朗诵的方式吸引学生。

首先,我让学生进行练习,先达到熟练,流利在此基础上,才请了四位朗读较好的学生上台,分给他们一人一句朗读的任务,然后最后四句则是齐读。在各自明白了自己的朗读任务之后,我组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本诗的朗诵。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朗读的快乐。

《欢庆》教学反思 篇8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欢庆》教学反思 篇9

《欢庆》的重难点是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出层次,读中感悟各族人民为母亲过生日的情景,从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在揭题解题之后,我就引导学生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在课堂快要结束,学生的感情得以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这是朗读的主线,也是情感升华的主线。

在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分出欢乐和乐曲时,我就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朗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大海会奏什么样的歌曲,你能唱一唱吗?并在欣赏图片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仅仅通过课件图画展开想象是不够的,还可以适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找到有田野、枫林、蓝天、大海为祖国欢庆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为什么?学生们各有所爱,但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又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田野上会有哪些果实,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是飞翔的鸽子,你会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融入诗歌。这节课中,孩子们的朗读是充分的,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投入到了诗歌当中,到最后,他们能脱口而出:花园献上美丽的花朵,小溪唱起动听的歌曲……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虽说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几处让人很想鼓掌的精彩,但也有让人深感遗憾的地方,比如说写字的指导不是很到位,后进生没有很好地激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做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

《欢庆》教学反思 篇10

一、教学背景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篇幅短小,生字不多。但是低年级小学生对国庆节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所以上课时候我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情景。我们班学生爱表演,好表现,乐于阅读,所以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设想和主要的教学活动

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和有感情朗读课文。我在识字教学时主要采取随文识字,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由文中的句子,到文中的词语,最后到换环境识字,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汉字具有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根据构字特征,有多种识字方法,用熟字加偏旁组合记字,用形声字特点记字,用联想的方法记字,将熟字加加、减减、换一部分记字……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也是难点。作为教师不应只教给学生几个字,而是让学生掌握识字的规律,找到识字的方法。如本课的7个生字,其中5个很好记忆,但是“奏”和“曲”,学生的回答和我的预设大大的不同,“奏”我想的是减一减的方法,把以前学过的“凑”去掉两点水就是“奏”。 “曲”字学生说得非常好,是我没想到的。由此我想到了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大胆创新,就会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识字规律,真正具备驾御汉字能力,打好语言基础。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识字只有我们把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落实好,才能为学生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朗读课文时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读为主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做到有层次、有目的性,针对诗歌的特色熟读时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领读,齐读等,让朗读变得有滋有味,给每一个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感悟,感悟各族人民为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体会欢乐、喜庆的气氛。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在指导背诵时,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自己的背诵方法。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使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这节课学生们的朗读是充分的,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到了诗歌当中,注重借助图片引领学生想象。在全课结束之前,设计了对祖国妈妈说句祝福的话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我还出示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照片的当时的讲话录音,唯一遗憾的是播放录音时效果不太好,学生笑了,我有些急躁了,这说明我还缺少教育机智。通过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再次感受全国人民欢祝祖国生日时的激动和喜悦,我还利用课件展现了诗歌中出现的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课堂上主要采用同桌互读,同桌之间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朗读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

三、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

以往我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都是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我朗读课文,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由我朗读课文,学生欣赏画面想象的环节。学生在我朗诵之后还送给我一片掌声,我真的很激动。

四、存在的不足

上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上完后静下心来反思,觉得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识字教学环节,教学生字的时候学生掌握的不扎实,教学时没有针对课文中的词语搭配进行相应的练习等。

《欢庆》教学反思 篇11

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 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 ” 并配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 “十三亿孩子 ” 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 “ 十三亿孩子 ” 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学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老师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中国的十三亿人口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学生对 “ 十三亿孩子 ” 的了解才能达到形象生动。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我要不断向老教师请教,学习,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欢庆》教学反思 篇12

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欢庆》教学反思 篇13

很早就听同事上过《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一直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让人过目不忘。

课前,我对着自己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能感觉它的美。“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踮起脚尖儿”“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满树盛开的花儿,是我们的笑脸”“休息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字字句句无不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让人不禁觉得心里是那么的暖,那么的甜!

要想打动学生,首先得打动自己。在我饱含深情的朗读中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孩子们被深深地感染。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我紧紧扣住打动了我的这些字词让孩子们反复品读,并围绕字词让学生想象情境,如:什么是“踮起脚尖儿”?孩子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孩子们纷纷发言:“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们怕打扰了老师!”“孩子们想给老师惊喜,不想被老师发现。”“院子里太安静了,已经很晚了,他们怕惊动了老师。”……孩子们在自己的理解中很自然地改用很轻缓的语气朗读第一小节,情感蕴涵其中。又如:有学生问道“什么是挂牵?”我首先回答“你呀,经常上课因为玩橡皮耽误了听课,让老师怎么能不挂牵?”顺势再问孩子们“老师还会挂牵你们什么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互相笑笑,不少孩子不好意思的举起了手,“我下课总爱追跑打闹,还受了不少伤,李老师总是挂牵着我提醒着我。”“现在正流行红眼病,我们总不记得及时洗手,老师时刻挂牵着我们,一下课就催我们去洗手。”“我写作业总是三心二意、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总是挂牵我,一到写作业就会站在我的旁边提醒我。”“上回我生病了,请了一个星期的假,老师很挂牵我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 想说的孩子越来越多,通过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孩子们的情感一下子受到了触动,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再如: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非常的轻松,不需要过多的指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已深深体会到了浓厚的师生情,真正做到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再一次有了深刻的感悟:只有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只有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以情激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只有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时,才可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欢庆》教学反思 篇14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这一线索贯穿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中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相结合,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理解和感悟白鹅的高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让学生整体阅读、体验文本,感受白鹅的高傲。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学习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也对白鹅形象有了整体感知,为后面学习课文、体验情感做了铺

三、品读课文,感受“高傲”

《欢庆》教学反思 篇15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

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我还要在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时候,应多给予指导,同时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地方。

《欢庆》教学反思 篇16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欢庆》教学反思 篇17

这篇课文上了三个课时,加上写字。明显,超标了。不过值!课文还是采用的随文识字教学,朗读训练也比较到位,现在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朗读,也知道怎样朗读了,心里很高兴。可是学习的过程中总有新东西不断的出现,这堂课就要处理一个“祈使句”的问题。首先,我请孩子们反复读“牵牛花,请你快快长大发芽,让王奶奶也能看到鲜花吧!”这句话,在带着他们到现实中去体会,孩子们说到了“有礼貌”、“着急的期待”等等,有了感情的铺垫,在告诉他们这句话是祈使句,并且再板书一句祈使句,观察特点,总结出祈使句的模式:______,请你_______________吧!熟悉了句式以后,让孩子仿写、拓展,加深了他们对于祈使句的印象,掌握了“!”的使用方法。这个地方耗时较多,但是效果还不错。

另一个耗时的地方就是写字的指导。指导模式:请小老师来教,自己选字,先说结构,再说笔顺、笔画,接着观察压线的笔画,最后是试着到黑板上来写。通过孩子自主参与来提高他们在写字环节中的兴趣,效果不错,就是费时。不是特别难的字最好不用这种方法。

《欢庆》教学反思 篇18

刚入学的小学生最先接触到的语文课就是学习汉语拼音。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些要求,体现出汉语拼音工具性的要求,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门工具,以便今后能运用这门工具去识字、写字及阅读。但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让刚入学的小学生能从开始的语文课学习中接触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积极性。

在拼音教学中,涉及了许多活动,有学习儿歌,有利用周围的东西摆拼音字母,有拼读音节,看图讲故事。在学习拼音的几周中,课中操时间我经常给学生讲故事,要求学生老师讲时认真听,故事讲完后,还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要求他们拼出问题答案中一些相关的拼音,还告诉学生,拼音学完,我们就可以自己看带拼音的读物了,激发学生学好拼音的积极性。有一次我讲了一个《蜘蛛和蚂蚁》的故事,这节课正好教学《zh ch sh r》这一课,在说出故事题目之后,我先让学生试着把题目拼出来,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将其中涉及到的学过的音节出示在黑板上,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拼音知识特别有用。在拼音教学进行完后,我又进行了一次《拼音大王》的评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先将自己认识的新朋友的姓名拼出来,又将自己带的包装袋上认识的字拼出来,最后又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小学、一年级一班”这些字词,使学生将学习拼音与自己的身边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到了汉字的趣味性。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语文听说读写的基础,要让每个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语文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出语文味。

《欢庆》教学反思 篇19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欢庆》教学反思 篇20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

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欢庆》教学反思 篇21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

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诗的表达内涵这一环节,我巧妙地拓展课外知识,为后面的理解做铺垫。如,“无数条的红丝线都穿完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介绍织女。”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有了这作铺垫,学生马上领悟到,人间的姑娘对月穿针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没错,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这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才出现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画面。

四、融入“情”字,诵诗文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啊,“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因此,融入我们的“情”读出我们的味,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带着我们的喜悦、激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再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听得出他们是将自己的理解给读出来了,他们不仅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这时,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美美地诵读古诗,岂不美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了《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可要求学生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从而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虽然,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教学课不也可以同样丰富、饱满、生动吗?让我们共同期待——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