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精选24篇)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精选24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1.78W 次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

这篇课文是杨澜作为北京奥运会申办代表团的成员在申办20__年奥运会时的陈述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篇已经过时的课文。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精选24篇)

这篇陈述词中一共提到了三个内容:介绍中国的体育传统;介绍精彩纷呈的北京城和热情友善的北京人;介绍我们为奥运会准备的文化计划。对于这三个内容,我也是分小组来读。在预习中,就提出了“你对哪个部分感兴趣,就细读哪个部分,并收集与这个部分相关的知识,以便在全班进行交流时给大家补充相关内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把三个部分的学习步骤列了出来,学生分别根据这些步骤对本小组承担的内容进行学习和交流。如,在学习介绍北京这个部分时,我提供的学习步骤是:

1、默读这个部分,想想介绍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个部分的两个内容,试着找找这两个内容的关键词。

2、对于这两个内容,除了第二部分,你还了解到了哪些呢?试着补充一下,说给学友听。

3、通过读课文,补充资料,这个部分的内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第一次在导学案中尝试给每个部分列学习步骤,课后发现这样的方式学生学得比较有目的,在交流时,感觉学习效果还可以,交流环节也不再显得杂乱无章,看来,这个方法在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中比较适用。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2

本文是杨澜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的成员在申办20__年奥运会时所作的陈述词。文中通过对祖国的体育传统、北京城的特点、友善的北京人、以及文化计划的介绍,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对申奥的期盼和渴望,表达了作为中国人,作为北京人的骄傲与自豪。

在教学,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了解课文陈述了哪些内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大致能说出陈述词的内容,了解课文总分的结构。但部分学生将第六、七、八、九自然段的内容分开陈述。我没有立即纠正,因为这几个自然段围绕文化计划这一个内容从四个方面陈述,在分析完后,我再让学生找出这几段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这样学生由易到难,通过自己理解,印象深刻。

在理解“新的局面”、“新的高度”的含义时,学生只能从表面字义上理解。我将收集的部分资料和学生对20__年奥运会的回顾结合起来理解,学生基本能了解奥运会在中国举办的意义,达到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课后习题中有一道题是,你想为20__年奥运会做了些什么?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心愿。因为北京奥运会已成为历史了,我觉得这一题没有练习的意义。将题目改了改,让学生对照杨澜陈述词的内容,根据自己对奥运会的北京新添的建筑物,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北京城的特点。根据学生作业情况。有部分学生能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介绍北京。但一部分没有收集资料、无话可说,只能重复书中的内容。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3

《北京欢迎你》是杨澜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的成员在申办20__奥运会时所作的陈述词。如果倒计时算,班上孩子们都还在十岁以内,几岁的孩子对于领会不透彻的东西有很深的印象是很难保证的。

孩子们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谈自己对这个部分的理解,交流的质量比较高。孩子们还查到“蹴鞠”这种游戏,我国古代的人早在春秋时就开始玩了,而不是课文中所说到的宋朝。(我个人觉得,我们的语文课本应该及时地进行修订,有些跟不上时代或是不太严谨的内容应该给予修改或删改。)在针对第三部分内容交流读书体会时,“基于丝绸之路带来的灵感……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新的局面”和“新的高度”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非常大。申奥时,这些孩子们才出生,20__年奥运会举行时,他们也才五六岁,奥运会的历史意义、体育意义,奥运会带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理解这段话时,我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它们的字面意思,然后再指导他们结合在课前了解到的关于奥运会的知识,想一想奥运会举行前后,我国会有哪些变化,用先理解题目意思再来理解语段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有不少学生在表述时还是存在问题。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4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设疑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以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大胆猜测0乘5等于几,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得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为了更全面说明对“一个因数中间是0乘法”中“0”的处理,也为了给学生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及讨论的机会,在教材原有“试一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富有挑战性的一题,从而便于学生比较、交流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在教学中也得到一些启发。

1.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适当调整教材,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和交流合作学习机会的情境,这样才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增添浓厚的兴趣。

2.充分相信学生学习潜力,教学重、难点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讨论、解决,使课堂充满生机。学生自己探讨过的问题,对其结论才会深刻的理解。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5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在七年级六班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上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检讨一下。

1、课前准备不充分

由于时间比较匆忙,准备不是很充分,例如,收集数据,我应该让小组长先把结果统计,再交给我,然后我把结果写到黑板上,而不是,让他们上交问卷调查表,这样由于工作量太大,导致我再课堂上没有完成,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成了抽样调查,而不是全面调查!第二个体现是,有的环节衔接的不是很好,因为这种课一般环节比较多,如果整理不好思路,容易半路卡壳,我虽没有卡住,但是遇到了这样的险情!

2、自身素质需要提高

数学教研组长李波老师在评课时说起来他曾听魏桥实验中学与淄博、滨州还有一个地方的四校联合公开课,其中一名来自淄博的老师,她与我们的学生交流起来非常的自由、和谐、自然,可见人家的素质。那么,何谓素质?我觉得不外乎两点:一是过硬的数学基本功及对教材的熟练把握;二是自身的语言素质及自信心。当然这是我融通的概括,细说起来是很难得,而对于我来说,一是教材把握不透彻,二是自信心还是不足。虽说通过历来的锻炼,我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有的时候,求胜心太强或准备不充分时,还是会莫名的紧张,那么,如何克服自己的这些弱点,让自己有一个大的提升呢?我想最基本的是吃透教材,并且多看优秀教学案例,扩展自己的面,那么,在备课时,才不会出现好长时间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怕失败,怕的是失败了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愿我们永远做一个愈挫愈用之人!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6

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将“我”和哥哥拿着风筝来到体育馆。第二自然段讲到体育馆放风筝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越来越多,非常美丽。插图描述了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的学生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于是我提前一节课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学生显得有极大的兴趣。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7

在本次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8

教学这一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比较、赏析《武陵春》与《望江南》;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比较、赏析《江城子》、《渔家傲》和《破阵子》;改写练习,深入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目前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两课时,预定的任务已完成,学生表现得还不够踊跃。

第一课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好,对于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尤其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较之开学初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朗读教学可以成为我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的突破口)。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读——品;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理解。提示:谁+干什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2、根据你对词的品读、理解,你认为这两首词中的哪一个女子的愁更深重些?为什么?

起初学生很沉默,于是我将原定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的“读”改为了“听”:我播放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三首词《如梦令》(学生七年级学过)、《武陵春》、《醉花阴》(九年级上册附录:课外古诗词)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听时注意朗读者是怎么读出感情的,简而言之就是注意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听完第一遍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反应并不热烈,于是我对李清照的三个创作阶段及作品作了大致的介绍,分析了这三首词中蕴含的不同感情,并要求学生在听第二遍时不仅要注意朗读者是怎么处理语速、语调、语气、停顿的,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听第二遍时学生明显更认真了,有的还拿出笔在书上圈点着,批注着。接着,我进行第二步:读。我先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朗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并根据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四项互相评分。然后,我采取了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示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这一读,课堂的气氛明显热烈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接下来的第三步“品”,学生终于“动”了起来,虽然愿意举手发言的学生并不多,可是愿意在小组内交流的学生明显多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更为难得的是学生在比较阅读这两首词时,对于主人公的动作品析得比较准确。如:“倚”——有的说等的时间长,很累;有的说不仅是身体累,更重要 是心累了,因为很失望。“倦梳头”——连梳妆打扮都没有心思了,所以说很愁。“欲语泪先流”——还没说就先哭了,表明她心里都是不高兴的事,一天到晚都想着这些愁事,所以情不自禁。我因势利导:“表达人物的感情,动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家刚才的分析准确而全面,我非常佩服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我想请大家再想一想,表达感情除了可以通过动作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学生反应很快:“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大家对于阅读知识掌握得很全面,这表示大家以前的语文学习很认真。我相信有了这份认真,我们没有做不到的。下面请大家从刚才这些方面再去体会主人公的感情,比较谁更愁一些。”接下来学生就从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和环境的描写分析了人物的感情,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李清照的愁更深重一些。”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了:“是的,同样身为女子,李清照不仅愁自身命运的多舛,她更愁家乡的沦陷,国家的灭亡,百姓的疾苦,所以她的愁很重,重得超越了时空,千古流传。所以说,只看到自身悲苦的人让人同情,而能够推己及人,胸怀国家与百姓人让人敬佩。”最后,全班同学再一次齐读了这两首词,学生读得荡气回肠,尤其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得低回婉转,余音袅袅。

第二课时,我也采用比较赏读的方式同学生一起学习了《渔家傲》和《破阵子》。这一节课上,学生又归于先前比较沉闷的状态。我想原因有三:第一,我心太急了,又想保证教学进度,又希望学生自主、探究,要求太高了,使学生步子迈得太大了,一时达不到要求,产生了学习的失败感;第二,我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具体,只给了他们方向,但没有告诉他们具体路线,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自然费时费力;第三,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抄”的教学模式,暂时还不不知道怎么去自主探究。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9

自主合作学习是物理学习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在《眼睛和眼镜》一节的教学中,我从学生中较普遍的近视谈起,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起探究眼睛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这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身边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有生物知识基础和凸透镜成像知识,加上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特点、生理变化和矫正方法就已掌握较好。

教学中最大的遗憾和不足就是限于仪器条件,没有能够让学生运用模型进行实验探究眼睛看远近不同物体时晶状体变化、近视眼和远视眼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变化及矫正方法等,这样学生学得不够形象、轻松。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0

注重练习题的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练习题的设计应强调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容易进入陷阱的题目,在这些小陷阱中,让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当学生得出“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时,我马上出示:尝试:(1)、4:5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 )(2)、如果3:2的后项变成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该为( )这两题,如果学生会完成了,这个基本性质也理解了。再如:我出示的例1中的3道例题,把学生在化简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错误全部呈现了出来,学生第一印象的掌握,有助于今后的练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因此本节课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用一系列的猜想来提高兴趣,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有了兴趣做支撑,后面的新课学习就积极主动。

总之,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但课中也存在遗憾,在以后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知识点和概念上表述更准确。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1

《分苹果》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熊过生日”这一情境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发展他们的数感。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和喜欢的事例(过生日)出发,设计了一个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创设了12个苹果怎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分小圆片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清晰的表象,为后面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不同,因此为了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我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给学生留有足够完成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对于班上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来。新课程改革中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从而使学生感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玩数学、体验数学”。另外我还在整堂课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小动物的游戏”,带出了多种有效的练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节课学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摆脱学具操作,应用乘法口诀进行平均分了。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2

说句实话,加上这堂课,我的一共上了四节网络教学课,所以要拿出一节课来,都觉得心里没底儿。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的,凡是不足的地方也是最值得以后尝试此种教学模式的老师应该借鉴的地方,希望我反思能让同仁们少走一些弯路。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对海伦的了解,扩展了解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指导学生自读网上长篇文章。具体的程序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运用速读方法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领略课文大意。

2、精读理解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仅仅是自读的初始,应当在此基础上运用精读的方法细读课文,方能显其精妙。

3、朗读体味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是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文章语言之美的最有效方法。

4、品读感悟课文:品读是阅读深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聚神凝思,对作品认真阅读,细心品味,咀嚼赏鉴,吸收营养。

然后重点分析三天中第一天的内容,最后仿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对“海伦凯勒”的资料整理过多,再加上让学生轮流重复回答的次数较多,导致后面的仿写内容无法进行,成为本堂课的最大遗憾。此外,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甚至对文章的内容持有疑问,于是我意识到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和教科书的作用是相同的,都作为一种工具,只是辅导教学的作用,但决不能代替文本的分析。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源于对文章内容有深刻了解和分析基础上的,而且初中教学面临升学的压力,如果不加引导,也许这种教学方式会起到事倍工半的效果。

于是,我又重新设计了这堂课。利用网络资源加深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点的把握,并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第一环节:对于海伦的资料介绍,也许有些同学在参考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用多媒体提供资料介绍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广度、深度评价,了解海伦,让学生在未学之前对这个盲人的世界有更多认识。

这篇课文的一个核心或是主要内容就是对于“爱”这个字含义的认识和理解。“爱”是一个抽象词语,对于一个聋、哑盲人而言,理解十分困难。当海伦第一次问“爱是什么?”老师让海伦感到心脏跳动,让她感受爱的存在,让海伦知道“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尽管这次解释并没有让海伦完全明白,但实际上已让海伦有了感悟。接着当海伦问“爱是花香,是太阳时”,她已经意识到爱不仅存在,而且能给人带来愉悦美好的感觉。而沙莉文老师则引导海伦从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抽象概念,于是她用生动的话语来解释爱:“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她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老师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又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循循善诱,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通过对爱的探索,进一步打开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让海伦刹那间,明白了爱的含义,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灵中间。

“领悟爱的真谛”既是对课文内容分析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利用网络资源,扩展一篇和爱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加深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读相关文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爱”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将所看所感,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环节是第一次尝试,在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上略显不足,学生只能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评价,而不能深入到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作品分析得不够透彻,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上要加强。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夕阳真美》时我紧扣文眼——“美”字做文章。复习旧知环节“美已生”:学生认读着词串,眼前仿佛就出现了夕阳西下时的美景,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情境中“读着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于是,我们在天地间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导读课文环节“美正浓”:我以“你从哪儿找到了美的感觉”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课文是按事物自身变化的规律来描写夕阳的,我觉得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安排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就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让学生自主读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加以品味。他们陶醉于课文中,对“夕阳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读:夕阳真美,美在太阳自身的位置与脸蛋的变化之中;夕阳真美,美在西斜时柔和的余晖、深蓝的天空和壮丽的西山;夕阳真美,美在下沉时缓慢的步伐、涨红的脸蛋、多彩的云朵;夕阳真美,美在落山时变红的脸儿、轻轻的脚步和灿烂的霞光;夕阳红,映红了爷爷的脸庞,夕阳美,美得令爷爷陶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了“壮丽、连绵起伏”等关键词句,体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文中的“爷爷、奶奶和我”产生共鸣,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到了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夕阳美。课外延伸环节“美犹存”:音乐声中我展示了七色的彩虹、深秋的枫林、皑皑的雪景等自然风光图,引导学生延续寻美的脚步,怀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发现、去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更多美的事物。

课堂上我还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比如在背诵第2、3、4自然段时,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背给大家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背诵,学生于是学得更加主动,读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诵课文出示的挂图,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背诵自然、流畅而不费力,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从学生一个个声情并貌的神态中,我感受到他们的确被这么美的夕阳所吸引了。( 励志天下 )

在教学中,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1、备教材不足。我在挖掘云的颜色的时候,学生说到了绿色的云、蓝色的云,我没有纠正学生。只要还是我不知道云在阳光的照耀下是不可能出现这两种颜色的。

2、对学生的训练不够扎实。我设计了一个句式训练,被“夕阳染红的云,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还好几个学生说像兔子、羊啊什么的,我没有进一步训练孩子的句式,我应该再追问一句“什么样的……”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4

作文难写,这也是很多学生的心声。那么,语文老师,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指导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题,找到作文“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教师只在学生不懂或有困难的地方帮助解释即可。其次,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审题的规律、确立中心、选材的方法、布局谋篇的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如写作。再次,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过的事真实记录下来,哪怕是错的也要如实记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面对话题,多方求问就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围绕话题“钱”,可以自问“谁在赚钱”、“他是怎样赚钱”;“谁在用钱”、“他又是怎样用钱”;“钱的作用有多大”、“钱是不是万能”;“学生在花钱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未来的世界里钱还会不会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读话题,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颖。第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小事中抽取出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丰富学生作文的选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小事中提炼出中心,这对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开拓学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三、读与写相结合。教师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去解决写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典范的文章,非常适用于“写”的指导。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训练上,很多都照顾到了“读”与“写”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些范文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在学生写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找到方法。

“读”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内容,在选取内容时,通常是为了解决作文中的某一问题,而选取一个片断,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作文的一些方法有所感知和领会。

四、作文与做人相结合。作文指导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造成一些学生在作文的立意上出问题。

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结合具体的类型作文,同时渗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作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选取先进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启发学生写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5

针对这一节课中出现的问题,我做出了如下的反思:首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抓准重难点,安排好一节课的内容,抓准一节课的时间;其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要讲练结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做练习,充分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不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6

本节课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按三个环节学习即: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案例1]:

师:昨天布置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鹅的资料,现在上来交流.

生1:我和表哥一起上网下载了几张鹅的彩色图片,早上刚刚打印出来.

师:太好了,你能否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在网上查找这些图片的

生1拿着墨汁未干的彩图在教室里走一圈,让同学观看她手中鹅的图片,引来同学羡慕的眼光.大家争着看着这几只形态各异的鹅.它们有的雪白;有的灰白混合;有的黑白混合,漂亮极了.这个同学生简要地介绍自己查找的过程及步骤.

生2:我也上网去查到一些有关白鹅的资料,还有一则有关鹅的故事《白鹅救罗马》.

生3:我从家里找到了爸爸收藏品:那是一幅画家画的"鹅"图,还配上诗歌呢!(说着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生4:我有集邮的习惯,我查阅了集邮册,其中有一套邮票是有关鹅的.

生5:我查到了有关鹅的成语故事《千里送鹅毛》,我讲给大家听听.(这位同学认真地讲起了成语故事)

学生身上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就看教师如何去开采挖掘,他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们查找到这么多的材料,这是我没料到的.

[案例2]:

当上到拓展环节时,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笔下的白鹅他很喜欢,你们喜欢白鹅吗从全班喊出的声音中,我听清了有相当一部分同说不喜欢.这是我没设想到的,写得这么生动的文学作品,居然学生说不喜欢这与我原先设想的"喜欢"不一样.此时此刻,教学机智让我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我把学生分成两种:一种是持"喜欢"态度的,另一种是持"不喜欢"态度的,然后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辩论赛,顿时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生1:我不喜欢白鹅,因为它只是一只家禽,吃饭时却一副大爷的样子,非要一口泥一口水一口饭这样配着吃,惹得狗,鸡都来偷饭吃.这样非要一个人去伺候它吃饭,太傲慢了!

生2:我喜欢白鹅恰恰是它吃饭的样子.虽然它只是只家禽,但就是有这种能量让人伺候它吃饭,否则大声呵斥.也许它吃泥也要选地方,那个地方的泥或许好吃一些,所以非要到那个地方去吃.我还喜欢它无论对谁都是大声呵斥,不偏不倚,不像狗,见了主人就摇头摆尾,一幅哈叭狗的样子.(哄堂大笑)

生1:我不喜欢它不忠诚,主人喂养它,它却大声呵斥,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一阵大笑)

生2:这是它生性傲慢的表现,它虽固执,却立场坚定,一视同仁;虽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直.

生1:我不喜欢它临死了还不跑,站着咬人.其实正象作者说的:这傲慢是狂妄的,家禽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最容易抓住的也无过于鹅.

生2(急切的语气):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白鹅临死了还不忘咬人一口,这表示它的坚强不屈,好像我们的革命战士.(哄堂大笑)

生1(支支吾吾):……(同组的有点失望)

生2(高兴地):我喜欢白鹅还因为它的肉很好吃,听妈妈说鹅肉还可治风湿病呢!它的羽毛可以做成扇子.

同组的同学着急地补充:听说它的"鹅内金"还可以做为药引呢!

两个同学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很激动,处于学生中的一员.显然,"喜欢"的一方占了上方.我及时收住,否则不知争辩到何时.

师(欣喜地):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不喜欢一种事物是个人的自由.所谓"人是可爱才显得美",你们眼中的白鹅太可爱了,因此,白鹅的一身都是宝.

[反思]: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方式.现在,单靠教师的传授,教材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学生学习了,一个人怎和全班几十位同学的智慧相比呢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旦点燃,将碰撞出智慧与耀眼的光芒.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运用来自于学生,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利用,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7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 ——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平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 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朗吉弩斯说:“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带着这种思想去感悟心语。如“一棵榕树一片林,鸟在林中当主人。”“走进鸟的天堂,那美丽迷人的南国风光扑面而来,满眼蓬勃的绿意,生机无限;满树欢乐的鸟儿,纵情歌唱。”这树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令人怦然心动。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将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炼写法,阅读妙笔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如:描写秋天的果园,首先要将果园在秋季里硕果累累,香气四溢,色彩浓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绘,给人一种整体感受,然后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就做到了点与面的有机结合。

二 在语言中读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应该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一定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综合学习与反馈

鼓励学生积累有关写鸟的诗句。(略)

上完本课还是有收获的,同时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话来讲: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某种教法去否定另一种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8

《龙卷风》是一篇介绍奇特自然现象的说明文,本课教学以“体会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感受那令人谈虎色变的恐怖”来贯穿全文的讲解,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课堂气氛活跃。对于龙卷风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是生活在我们地区的人很少感受到的,缺乏类似的生活经验,因此对龙卷风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少的,课前,我为学生提供了有关龙卷风的视频资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龙卷风的感性认识。课上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学生大都能抓住文中描写陆龙卷和海龙卷形态特异、狂暴威猛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谈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学生对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产生了深刻的体验,朗读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已初具模式,所以本节课并未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方面过多指导,只是把它作为对整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总结,学生当堂思维梳理,准备绘制。经过课下检查思维导图,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路清晰,有条有理。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虽然引导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但没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挖掘。比如写陆龙卷肆虐后大地的“面目全非”,如果再进一步追问,引导深入理解,效果会更好。

2、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临近结束部分环节不够紧凑,以致学生没有了课上画思维导图的时间,还稍有拖堂。今后还要在时间把握上多加注意。

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应该深钻教材,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文体的特征上出课的味道来,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抓住主要的词句,采取不同的策略,多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产生深刻地体验。总之让语文教学走向体验和表达。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19

在多媒体普遍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的今天,唱歌教学近年来被有所忽视。如何在一堂课中唱好一首新歌?成为音乐教师新的研究课题。本节课旨在通过细致的唱歌教学设计,使学生唱好歌曲。

1、针对学生原有基础,制定合适的难度标准。我以视唱练耳环节导入新课,意在解决歌曲教学中的难点,但因为对学生原有水平估计不足,造成在这个环节耗时过多。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比如唱谱采用模唱法,听音可将第一个升记号标出,给学生以提示。

2、歌曲处理部分,学生在演唱回声时,有点乱,可以出示曲谱给学生以直观的提示,也可以将这一环节放到下节课中作专门的歌曲处理,还可以加入合适的打击乐器。

3、感受一首歌曲的不同演绎方式。在欣赏《相思河畔》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两个版本的异同,你认为哪样的速度更加适合于表现思乡的歌曲?用稍慢的速度演唱《故乡恋情》,仔细体会速度对情绪的影响。

学唱一首歌曲,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哪种方法最适合我们的学生,最恰当的才是最好的。对比初始教案,我将重点放在了歌曲教学上,一节课尚不能将歌曲唱得非常完美,所以,更多拓展的音乐文化内容应该安排另一课时。

最后,教学基本功是个需要不断练习、不断巩固的功课,教师准确的弹奏、范唱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20

《信客》的公开课执教已经过了将近4个月了。对本文执教存在的不足之处,始终让我放不下心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对执教本文有了新的想法。该文的执教的最大不足终于在我的思考下,浮出水面:开放度不足。在执教过程中,我为什么提高了“老信客”的量,本来在文本中“老信客”的地位是低于“年轻信客”的,我的执教中为什么会提高“老信客”的地位呢?细细想来是对“老信客”这个悲情人物的久久不能割舍。“老信客”虽然失信,但是他耿耿于怀,能全盘否定他的“诚信”吗?“年轻信客”虽然公功德圆满,但是他顺应时事,急流勇退,对“诚信”是一往无前的执着吗?这些东西是可以让学生探讨的。那么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年轻信客”最终选择永远陪着“老信客”是否有“忏悔”?对“老信客”是否也从心底里还是佩服之至的呢?

如果我再次执教该文,我会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人物后,去探讨以上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更加开放。不管讨论的结果怎样,我的心里还是有一种“老信客”情怀。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中讲到的“两难”的境界。我认为“老信客”就处于这样的两难的境界:内心极度最求诚信,但客观事实不容他继续信客职业。但是“老信客”用找一个新信客来实现自己的心愿或完成没有完成的使命,是一种心灵的救赎。为了实现救赎他尽力自己的最大努力:谆谆告诫(扬起受伤的手),悉心教导(告诉新信客做信客的本领),隐瞒苦难(不告诉新信客做信客的代价)。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物,他的“悲情”比“年轻信客”的“功德圆满”对读者应该更有冲击力。我实在放不下“老信客”。我要为“老信客”正名。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21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 认识“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几”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和“第几”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部分内容前,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做些有关方位的游戏,让学生认识前、后、左、右的方位。特别是左、右,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怎样记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准备工作后,开始了“几和第几”的教学: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找到了一个与“第几”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不对。”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聪明的刘煜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如果只吃第五个的话,那他就只吃了一个。”我适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教学“第几”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主题情境,学生通过排队,将主题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的体验,深切地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我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我想考试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第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 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虽然课前我让学生感知了方位,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圈了第四个。

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四、讲完练习之后我进行了小结,但感觉小结的方式不对,我是让学生上台排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总结的时候不应该提问:“一共有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几),“第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第几),问的太唐突了,虽然有个别同学知道,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孩子还是觉得云里雾里,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只要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并能够区分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五、在后面讲练习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想想做做”第1题从左边涂色,可以先复习一下“左右”,做一做有关“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的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方向的感知,再进行涂色,效果会好些,目的性会更强些。2.“想想做做”第2题,“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吗?”有的学生听过,有的没听过,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兴趣还是蛮高涨的,应该事先准备一个故事的录音,或者动画,让孩子在轻轻松松中学到知识。

当然,课堂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些遗憾,所以实际与预设是有距离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学之后的重设计和反思,教学之后适当的调整设计,相信对以后的教学能提供借鉴作用。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22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材将文本安排在第一组课文中,而这组课文虽以秋天为线索,但又不局限于秋景。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 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 、都通句子,美读全文 。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将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美文写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 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跳出课文教课文,因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23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近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对象和水平。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北京欢迎你教学反思 篇24

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感触颇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推荐。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