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语文读书笔记4篇大纲

语文读书笔记4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1.35W 次
本文目录语文读书笔记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初中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高中语文教师读书笔记(一)

语文读书笔记4篇大纲

近日将雷婷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师的高雅气质与童心本质》一文反复读了好几遍,收获颇丰。

在雷老师眼中: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高雅而不失童真的:优美地表达,智慧地建构,巧妙地引导,缜密地预设,灵动地生成。最关键的,是要有儿童的情趣和深度。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优雅从容的:拥有翩翩的风度,儒雅的气质,丰富的内涵,博学的底蕴,书香的气息,健康的情趣,柔善的爱心和童心。特别是这颗童心,应该是一颗“人之初,性本善”、对人对物先不下定论、先不存芥蒂、先不设防、对复杂的人性有同情的了解和宽容的赤子之心。

语文教师的高雅气质与童心本质在语文课堂中要充分融合,高雅气质中见童趣,要精于预设,巧于生成,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从文本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发现并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然后用儿童的视角解读它,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

在文中,雷老师以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视角饱含深情地阐述了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具有高雅的气质?雷老师认为:1、语言艺术是高雅的艺术,语文教师应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生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的一生,语言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点:简洁、准确,语速疏缓、抑扬顿挫,语调富于情感,富于启发性。2、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高雅的文人。语言有一个底座即文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教师要多接触优秀的书籍,努力成为一个文化的研究者,做一个有思想的人。3、语文教师要有对人类的无限热爱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只有快乐的有幸福感的教师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幸福感。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美好的一生;播种幸福的第一要义,是让自己活在幸福之中。

第二个问题是: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具有童心的本质?雷老师告诉我们:1、要认识儿童,教师就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渴望,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感悟,从而正确把握儿童心态。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孩子的眼睛,有一颗孩子的童心,应该是一名“长大的儿童”,要以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把教学的成功建筑在对儿童的理解和引领上。2、语文教师要真正地使教学关注学生,把孩子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与孩子同呼吸、共感受,一起成长。真正的阅读来自孩子的感悟和对话,来自师生的共同成长。3、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意识,还需要有儿童文学的修养。解决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化冲突的一条根本的途径是全面导入儿童文学的资源和方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化。

第三个问题是: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到高雅气质和童心本质的融合?雷老师说:1、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能力,要把语文教学内容中反映语言文最优美的东西用儿童化的语言呈现出来。2、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长点。但同时教学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到达“最近发展区”,语言修养和思想情感均得到发展。只有在童真的世界中融入高雅,学生才会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成为文学的爱好者、文化的继承者。

品味着这些雷老师以亲身实践为基石,用真情和智慧凝结而成的真知灼见,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知道了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情怀与追求,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一条充满阳光的语文教学之路铺展在我眼前,一直延伸到远方,路的尽头不时传来一阵阵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我愿踏着这条幸福之路,去实现一个为人师者最大的生命价值。

高中语文教师读书笔记(二)

关于多元解读与唯一答案的思考

在笔者所听的实验课中,执教者都能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解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好现象,一改过去不管什么问题,总是引导学生往教师原先已设好的答案上靠,对文本的解读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这种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学生处于正在成长、成熟的时期,由于年龄、学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有些问题并未能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因此,提出的有些“不同意见” 站不住脚。这时,为师者就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找准思维方向,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是有的老师也许片面理解要鼓励多元解读,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未能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及其原因。如在评价《水浒传》时,有学生批评武松打虎,认为武松的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进而批评作者环保意识不强。又如在讲到与夏商周有关的问题时,有学生对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提出质疑,认为“夏”之说的根据仅仅是司马迁的《史记》,而司马迁也仅仅根据道听途说。这些说法是够大胆了,只可惜难以服人。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有些见解是幼稚可笑的,这并不奇怪;而有的执教者竟然对此加以表扬,而不是加以正面引导,这就与所谓的“多元解读”南辕北辙了。

众所周知,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些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但也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有些文本的解读不是多元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一般认为是说富贵人家中吃不完的酒肉都发臭了,而在大路旁边却有因饥寒交迫而冻死的尸骨,把“臭”理解成是指“与‘香’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而有学生认为,这里的“臭”也可以读作xiù,解作“气味”。这是有道理的。对此,当然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理解,可以采用“咏物说”,可以采用“自况说”,可以采用“悼亡”说,还可以采用“自序其诗说”,等等,因为这些说法都是持之有故的。相比之下,认为武松打虎是破坏生态环境就不够恰当,而否认“夏”的存在也难于自圆其说。对此,应该加以解说,或组织讨论乃至争论,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问题,寻求答案。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任何创新都必须以科学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否则,就会陷入反科学的泥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既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又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态度,把创新植根于科学的沃土之中。

肢体活动与思维活动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地探索教学新方法,创建教学新模式。有的教师非常注意组织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笔者所听过的实验课中,这些课堂活动大都组织得很不错;但也有一些是不够好的。比如,有一节《寂静的春天》的阅读课,开头先安排了表演活动: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鸟妈妈及其女儿,女儿到处找不着爸爸,妈妈说爸爸被人类的化学药品毒死了,然后发表了一通议论;最后,这一对小鸟母女也相继被毒死,以致春天一片寂静。台上的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台下的学生也看得很入迷,课堂气氛是高涨的。也许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正是如何开展好课堂活动,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对课文作形象的阐释,正好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是,问题在于,就《寂静的春天》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而言,这样的表演活动是否具有必要性。这篇文章发表于1962年,曾成为轰动全美的畅销书,激起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并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奠基石。从写作上看,它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文方面并没有什么艰深的地方,作为高中的学生,应该是一看就懂的。这样的表演,如果放在小学或者初中,应该是可以的;如果编成一个文艺节目在晚会上演出,效果也是会不错的。但是,放在高中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就不一定很恰当了。因为这样的表演,无论是对于演出者还是对于观看者,都没有什么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他们已经越过了以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世界的年龄,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的阅读,他们逐渐趋向于客观的认知、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推理。教师应该在高中生的这一思维发展的进程中推上一把,以加速他们的成长、成熟。当然,并不是说在高中阶段不能通过表演的方法去开展学习活动,这里所强调的只是应该根据学习主体和具体文本的需要来确定组织何种语文活动。像这样的没有多少思维容量,只是追求一种气氛的语文课堂活动,对于高中生来说,就容易变成一般的肢体活动了。

我们所提倡的高中语文课堂活动,应该主要指思维活动。有些思维活动容量较大,并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课,学生即使没有“动”,也堪称最好的活动。如有个老师上《双桅船》一课,第一步是“知人论世”,主要由老师作必要的介绍;第二步是“诵读感悟”,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第三步是“破译意象”,引导学生对诗中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第四步是“鉴赏探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评论;第五步是“寻求共鸣”,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去探求文本的意义,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可以说,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既学到了知识,又训练了能力,思维容量大,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活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里强调了“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由此看来,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所谓的语文课堂活动,指的主要应该是思维活动,而不是简单化的肢体活动。

肤浅与深刻

在笔者所听过的高中实验课中,有的是比较肤浅的。例如,有位老师上《荷花淀》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夫妻对话时,只是强调夫妻是如何的恩爱情深,难分难舍;有位老师上《故乡的榕树》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也只是停留在热爱故乡的层次上;有一节驳论写作指导课,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堂上训练题: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学生给外国人让座,别人嘲笑他崇洋媚外,请你反驳,等等。听过以后,觉得似乎是在听初中的课;因为如果是在高中,像这样解读文本,像这样进行写作训练,未免显得过于肤浅了。

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而高中的学生与初中的学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中学生在学识方面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尤其是在高二以后,其所涉猎的知识面和所掌握的知识量,更是初中的学生所不能相比的。而且,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看问题也会逐渐地深刻起来,他们已经不会只满足于是什么,还要去探究为什么,对有的问题可能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学识毕竟还只是初步的,他们的思维毕竟还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一定质量的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深入进行研究。这是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不相同的地方。否则,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就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像《荷花淀》中的夫妻对话,更突出的应是表现了国家、民族的感情;像《故乡的榕树》,应是通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来表现对祖国的热爱。像驳论写作练习题,思维的空间就很小,学生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回答好,因为思维定势太明确了。

近年来,随着高中的扩招,不少学校增加了许多老师。在这些老师中,有一部分是从外地调进的,有一部分是原来一直在初中任教的,还有一部分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在第一部分老师中,有不少自然是各地的教学精英;在后两部分老师中,不少的很快就适应了高中的教学,但有的还必须继续适应。尤其是从初中转到高中的老师,更要注意区别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并能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个老师上《霸王别姬》这一课,从“择生与择死”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去对比项羽的“择死”与司马迁的“择生”:项羽觉得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同时不愿意让一个亭长来怜悯自己,认为这是一种耻辱,他要保有自己的尊严,要站着生,也要站着死,所以他以死明“志”;而司马迁虽然遭受了奇耻大辱,但是他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因为他认为有比个人尊严更重要的东西——事业。这样的分析,涉及到了“价值观”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适合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确实很有必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深入研究学生的特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出切合高中学生实际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精心设置“探究”点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老师习惯用“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老师们积极运用“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去阅读和把握文本,使得新课堂中充满了浓厚的“探究”气氛,这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其良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的老师是在滥用“探究”,例如,有的把所有问题都归在要“探究”的一类中,从读音、形、词义,到句、段、篇,都是“探究”的对象,可谓整节课都在“探究”之中;有的则进行毫无意义的“探究”,例如,要学生去“探究”柳永词《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句中即将离别的两个情人可能想说些什么话。

显然,这些“探究”点的设置太随意了。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所以,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和“别出心裁”地探究问题是很重要的。

根据上述探究学习的特点、目标和必须采用的方法来看,那种看似满堂“探究”的做法实际上是没有领会探究的内涵,把探究简单化了,会影响真正的探究;而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所谓“探究”则是把探究庸俗化了,句中的意境贵在“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没有必要去“探究”的。

那么,应该如何设置探究点呢?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学习的重点。例如,《拿来主义》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先破后立的方法的?

二是评析的难点。例如,《失街亭》中,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在这场军事斗争中的决策?

三是文本的疑点。例如文本中的错误之处。

四是理解的分歧点。例如,《鸿门宴》中,对“与之同命”,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之”代刘邦,意谓跟刘邦同生死,重点突出樊哙之“忠”;一说“之”代项羽、项庄他们,意谓跟项羽、项庄他们拼个你死我活,重在表现樊哙之“勇”。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五是鉴赏的空白点。例如,《祝福》中,假如祥林嫂的丈夫没有死,或假如她的阿毛没被狼吃掉,或假如她没进鲁四老爷家打工,或假如临死前没遇上“我”,她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为什么?

六是阅读的延伸点,例如,传记文学的阅读和以前所学过的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在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实际上,一节课中,设置一二个探究点就足够了,宜精不宜滥,必须克服“探究”的随意性,精心设置探究点。

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指导,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避免学生陷入任凭自己瞎闹的“探究”之中;当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则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语文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一)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 “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

二、为文本主角代言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二)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更多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语文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初中语文教师读书笔记(一)

近几年来,陆陆续续买了一些书,大多是中学语文教育方面的。主要是有: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听郑桂华老师讲课》

魏智渊(铁皮鼓)的《语文课》

郭朝阳的《言说抵抗沉默》

《韩军和新语文教育》

窦桂梅《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老师》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内容比较多,头绪也比较杂,假期中,集中起来看看,有很多感受。我想拉拉杂杂的把它们都一一写下来。

教师(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和可能出路

教师,这里主要是指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可能处于一种极其好笑的境地之中:一方面,在口头上,他们是被极端赞美和颂扬的对象,被冠于诸如“人类灵魂工程师”、“辛勤的园侗、“无私的蜡烛”等等之类的好头衔;另一方面,在实际上,他们往往处于政治上的弱势,经济上的清贫寒酸,当今社会所宣扬的所谓“高尚生活”那是一点关系和他们都拉不上的。

试问,全国有多少中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能过XX元?能过3000元?在全国各类职业收入排行中,以平均算,中小学教师大约又可以排到多少名?

想想,我们绝大部分的教师,明天都是起早贪黑,早上要陪着学生上早读,晚上陪着学生晚自习,明天的工作量总是10多个小时,往往是精疲力竭的一天天的度过。

老师们的得与付之间,出与入之间,很难划得等号线。

为教师一叹,为身为教师又一叹!

再说说中学语文教师。

作为以上群体中的一员,中学语文教师自然有同样的特点,但是相对于其他老师而言,他们又有其自身特点:

一、 二等教师。

不可否认,学科间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等级差别的,不同学科老师在收入、发展前景、受欢迎程度、乃至地位上是有所差别的。最高等的老师往往是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老师,因为他们得分快、上分快、考试拉分也十分明显,学起来效果比较突出。所以以下现象就容易理解了:

英语辅导特别火爆:

家教多请数、理、化等学科;

某些学校分班考试只考数理化和英语;

一些学校谋求人才的时候,往往只要数理化和英语老师,只要可以凑合,一般是不会谋求语文老师的,至于开出很好的条件作为人才聘请老师这样的好事,一般是轮不到语文老师的。

二、 异常繁重的教学任务。

不管是备课,还是批改作业,语文老师的工作量往往总是其他老师的几倍,同样是做老师,但是做语文老师,累多了。

三、 错杂的角色定位。

语文是杂家,选文内容的多样性,导致了老师们在教学中也要扮演其他一些角色:他有时要是语言学家,精通各种语言现象;有时是文学鉴赏家,要对文学的各种样式、各种思潮、流派,比如诗歌、散文、戏剧,比如后现代文学、荒诞派文学等等都要有相当的了解;有时是心理学家,他洞悉人间从亲情、友情到师生情、爱情种种人情,所以才能品味人间百态;有时又是演员,喜怒哀乐诸种剧集,都可以通过他的课堂表演一一展示;有时他又是政策解说员;凡次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中学语文老师做起来有点让人憋屈,让人有点累,有点烦。

注:在此声明,这里的老师主要是指普通中小学学校普通的老师,不指涉其他有差异性的学校中的老师,如:一些全国全省的名校,特色学校(如私立性质美术艺术培训类的学校)和那些功成名就威猛四方的名师们。

所以说,在目前情况下,同样要生活在现实中,同样要成家、买房、承担家庭责任、面对方方面面的社会生存压力,同样面临物质需求的情况下,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这份职业不是那么好当的。

现实如此,将来呢?

社会的发展,市场化、私有化、竞争化、人们生活中物质与金钱地位的日益重要,一定会加速教师这一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冲撞,而且,情况已经越来越明显。我想,将来这些情况会更加突出:

一、 一部分教师的重新选择。

强者改变人生,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们跳出了教师的位置,重新选取了自己的人生。他们或者经商创业,或者考公务员,或者考研,逐渐脱离了教师这一行当,相信今后这一情形会更多出现。

二、 一部分教师日益专业化。

留下在教师队伍中的人,一定会有相当一批的人,会加紧自己的专业发展,他们的格局一定是最终教师发展的方向。专业也意味着他们有独到的本领,他们中的一批人将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在比较高端的教育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也会改善自己的生活。

初中语文教师读书笔记(二)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是一篇关于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的文章,由本站编辑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全文复制造成的版权问题,本站概不负责!如果本站没有您要的文章,我们免费帮您找,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语文读书笔记(4) | 返回目录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1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自从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教师》。

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良师。我和它的相识源于我实习时候的师傅老师,她订书了这本书,看得很投入,便推荐给我看。书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薛法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他们的教学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手段,慢慢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的延伸阅读——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