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 家庭方言情景剧:浠水婆婆城里媳妇

家庭方言情景剧:浠水婆婆城里媳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8.02K 次

吴婆婆接到小儿子电话,说国庆长假期间,自己回不来,就让媳妇带孩子回浠水老家,陪娘住几天。

家庭方言情景剧:浠水婆婆城里媳妇

吴婆婆小儿子和媳妇在苏浙沪创业,媳妇是安徽滁州人,小两口最后落户在扬州。吴婆婆怕从城里回来的儿媳妇和孙子住不惯乡下,赶紧把二楼闲置的卧房收拾出一间,又给儿媳妇和孙子各准备了一双新拖鞋。

吴婆婆想:我媳妇带我孙子回来了,城里媳妇能回乡下来住几天,我助得让他们娘儿伙的住舒服了。

吴婆婆本来要叫女儿女婿在公路上迎接这母子俩,小儿子电话里关照,让母子俩自己从公路走归家。从下公汽走到家,也就一里地的土路,锻炼一下也不是坏事。

娘儿俩回来了。孙子上幼儿园之前,吴婆婆去城里带过两年,如今幼儿班快毕业了,除了模子长大了,样子还没变。吴婆婆一眼就认得出,笑盈盈地带着孙子和他娘上楼去。

进房门之前,吩咐那娘儿俩放下包,换拖鞋:“走累了吧,快把鞋(hai)子换了。”吴婆婆的小儿媳一听,蒙了,“把孩子换了?跟谁换呀?”城里媳妇望望婆婆,望望孩子,硬是没听懂。她心里暗暗打鼓:听说过农村婆婆重男轻女,可我这儿子是男孩子,她干嘛还要换掉?。

吴婆婆见俩人没动静,又见媳妇那眼神,以为她没听见,又说了一遍:“你两个走累了,该歇歇脚了,快把鞋(hai)子换了。”城里媳妇这回听清“歇歇脚”三个字了,指着脚问:“妈妈,您说的是换这个吗?”

吴婆婆笑了,提起地上的拖鞋,给娘儿俩一人塞了一双:“对对对,就是换上这个鞋(hai)子!”听明白了的娘儿俩赶紧换了舒适的软底拖鞋。城里媳妇纠正道:“妈妈,这是鞋(xie)子,不是鞋(hai)子!”

吴婆婆赶紧修正自己:“对对对,是楔子,不是孩子。”

城里媳妇带着孩子在楼上歇了一会儿,听到楼下有声音。赶紧下楼去看,是丈夫的姐姐回来了,手里提着一个黑色塑料袋。

姐姐跟弟媳妇打过了招呼,就到厨房里放下塑料袋子,跟吴婆婆交代了几句,又匆匆地出去了。吴婆婆见媳妇下了楼,赶紧招呼她进厨房:“姑儿呃,刚刚二子打电话给他姐姐,说你喜欢乞(吃)海子,他姐就买了几只送回来了。”

城里媳妇吓得连连后退:“我们喜欢吃孩子?”赶紧跟婆婆摆手,“不不不,我从来不吃孩子!”这时候,吴婆婆早已把塑料袋里的螃蟹倒了出来,装在一个水盆里。城里媳妇一看是几只五花大绑的螃蟹,脸上这才缓和了颜色,看看脚上的拖鞋,又看看盆里的螃蟹,心想:妈妈呀,这是螃蟹,这是鞋子,它俩完全不是一回事,怎么都叫孩子呢?

城里媳妇走进厨房,跟吴婆婆说:“妈妈,你刚刚说我爱吃孩子,差点吓死我了!我们那儿叫它不叫孩子,叫大闸蟹,或者叫螃蟹。”吴婆婆点点头:“对对对,不叫海子,叫胖些。”

过夜罗——

吴婆婆蒸好螃蟹,又烧了几样菜,天就黑了。女儿女婿不回来乞(吃)了,她就冲楼上小儿媳妇和孙子喊了一声。

孙子睡了一下午,睡眼惺忪;儿媳妇下午也迷瞪了一小会儿。母子俩下楼来,齐齐地问吴婆婆:“奶奶(妈妈),刚睡醒,怎么就要过夜呢?”吴婆婆指了指桌上的好乞(吃)的饭菜:“这不儿,这助是过夜啊。看看你们喜欢不喜欢。”城里媳妇这才记起来,老公好像说起过,在浠水老家,“过夜”就是吃晚饭的意思。

吃完晚饭,一家三代人围坐着,边看电视边聊着城里的乡下的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儿。孙子下午睡足了觉,讲起幼儿园的事情来眉飞色舞,兴奋不已。吴婆婆开心极了,这房子里很久没有孩子的欢笑了;虽然女儿女婿跟自己住在一起,可是他们在乡镇里上班,也都是早出晚归,偌大一幢三层小楼,还是自己一个人守着。听孙子高声笑语,看儿媳妇颔首浅笑,她觉得这才是天伦之乐。

吴婆婆起身。城里媳妇问:“妈妈,有事吗?”吴婆婆说:“我去外头看看你姐姐和姐夫回来没;等一哈,给你们俩做好乞(吃)的,过倒夜。”

趁着吴婆婆出门的时间,城里媳妇给老公发微信:“过倒夜是啥意思啊?”老公回了微信,说:“那就是我们浠水人的宵夜。

吴婆婆的孙子从楼上下来,问:“奶奶,我妈叫我问,我们家里没有洗手间吗?”吴婆婆拉着孙子到了厨房,从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就叫他过去洗手。

孙子忙说:“不是要洗手,是要小便。”吴婆婆笑了:“小便啊,看,外面的树丛草地都可以啊。”孙子呶呶嘴:“我是男孩子,那我妈呢?”

吴婆婆跟孙子耳语道:“外面有茅丝屋,你妈可以气那哈儿。”孙子一脸狐疑地问道:“奶奶,什么是茅丝屋啊?”吴婆婆又带着孙子打开大门,指着门外不远处一座小石头房子说:“那就是茅丝屋。”孙子点点头:“奶奶,我下午用过,那叫厕所,不叫茅丝屋。”

吴婆婆笑了:“对对对,就是厕所,奶奶叫了一辈子茅丝屋。”

吴婆婆的孙子告诉了他的妈妈。吴婆婆的小儿媳妇就跟老公打电话:“明明是厕所,很好的一间厕所呃,妈妈居然叫它茅丝屋!”吴婆婆的小儿子回话说:“老太太没叫错啊,以前的厕所,就是用木头支起一个架子,上面盖茅草,丝丝下垂,下面一口缸,或者一个坑;你没听苏浙沪一带也有叫厕所叫茅坑或者茅缸是吗?!”

城里媳妇想想,也对。

次日一早,城里媳妇和她的儿子起得早,在楼顶等日出。

吴婆婆在楼下喊道:“姑儿,我气菜园一哈,摘点大舅,挖点步舅,你带到伢儿看屋,我助不带钥匙了哈!”

城里媳妇听糊涂了:怎么有两个舅舅在菜园子里呀?连忙朝楼下吴婆婆喊:“等等,妈妈,等等,我们也要去看看舅舅,不看屋。”这回轮到吴婆婆糊涂了:看舅舅?哪儿有舅舅?舅舅们住的好远的地方呢。

城里媳妇带着儿子跟着婆婆去菜园子。一路上遇见几个起得早的人,都夸吴婆婆的城里媳妇不拿架子,夸吴婆婆的孙子长得好,羡慕吴婆婆好福气。三个人现在旱地里摘了一把辣椒,又去水田一角挖了几个嫩荸荠,还摘了其他的豆荚和一个泛着金黄色的老南瓜。然后回家。

城里媳妇一直没看到“舅舅”们,就问吴婆婆:“妈妈,舅舅呢?怎么没见到您说的舅舅啊。”吴婆婆也奇怪:“舅舅?哪儿有什么舅舅?”孙子补充道:“奶奶,您自己出门前不是说,什么大舅啊、步舅啊......”吴婆婆明白了,从菜篮子里拿出两样:“看到冇,这是大舅,这是步舅。”

孙子纠正道:“奶奶,这个是辣椒,那个是荸荠。”

长假剩下最后一天了,吴婆婆想,孙子回来后一连几天都在家里吃,估计也吃腻了,就计划着带孙子去马路边那家“小明小吃馆”去开荤。

谁知城里媳妇和孙子一致反对,都说喜欢在家吃,喜欢吴婆婆土灶烧的饭炒的菜。吴婆婆不信:我烧的饭炒的菜真的好乞(吃)?那你姐姐和姐夫咋就不在家乞(吃)?宁肯一日三餐乞(吃)食堂,把家当旅馆?

城里媳妇反驳:“妈妈,哪有啊,前天昨天姐姐和姐夫不都是在家里吃的吗,哪有天天吃食堂啊?”吴婆婆数落道:“那是因为星期六星期天食堂不开伙他们才回来乞(吃)。”

孙子嘀咕道:“第一天路过那家小明小吃店的时候,我就看见,店里有小强!”吴婆婆纠正道:“哪有小强啊,只有小明,店老板叫小明。”孙子坚持道:“奶奶,真有小强,在地上爬,可恶心呢!”吴婆婆听不懂了:“地上爬?这小强是什么人?小明老板就不管他吗?”城里媳妇拿笔在纸上画了一只蟑螂,说:“这就是小强!”

吴婆婆总算见广了:“呵呵呵,这是灶沫子啊,原来还有这么好的名字啊!”她明白孙子坚决不去小乞(吃)馆的原因了,“嗯,不去他们店里乞(吃),就在屋的乞(吃),奶奶给你做好乞(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