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 为什么学生考试会作弊:价值的“追寻”

为什么学生考试会作弊:价值的“追寻”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1.6W 次

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的小孩儿铤而走险,在考试的时候顶风作弊呢?

为什么学生考试会作弊:价值的“追寻”

一般而言,一个人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是不会铤而走险的。在考试之前,老师都会强调得清清楚楚,在考场上的任何小动作,都视作“违规”处理,留下不诚信的记录,甚至影响自己在同学之间的形象。这些代价,对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而言,应该是很巨大的,可是在“高分”与“代价”的天平上,学生往往喜欢向“高分”一边加码。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价值与分数的绑定,应该是迫使学生作出这样的选择的罪魁祸首。十六七岁的年纪,真是在寻找“自我”的关键时期,自己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儿呢?其实他们有很多种能力,可是大多数能力是不能得到肯定的,唯有考试的能力最容易得到认可;其实他们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是很多事情的都被视作不符合学生身份的,唯有考试时取得高分是符合学生身份的;其实他们有无限的可能性,可是很多可能性都被他人或自己扼杀,唯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是可以轻松被赞同的。这么看来,或许读书对很多孩子而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他们最好的选择或许早就已经被排除在外了;读书对很多孩子而言,只是一种“将就”,成了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简单粗暴”的载体。

其实,通往世界的路,已经慢慢打开,只是还有很多路因为走得人少,所以显得荆棘遍野,而高考这座独木桥,因为走得人特别多,所以显得就是一条大道了,殊不知这条路既非捷径也非阳关道,甚至只是一条通幽的曲径,所以走这条路,必然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和闲情,否则体会不到其中的美好——虽然时间看似孩子们最充裕的资源,但是教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很多人希望每个孩子可以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再加上三年的高中教育就成为出人头地的知识分子,十几年的时间真够塑造一个知识分子吗?所以本来用来供闲人散步的幽径——教育,被当作了直接通往成功的捷径。这等于给教育下达了一道无法完成的命令,而让人感到吃惊地是,教育竟然接下了这个任务,并且立下了军令状。就这样,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加工厂类似的存在,成千上万的小孩儿被投进了这个加工厂。

面对不可完成的任务,“教育”也是蛮拼的——既然不能轻易改变人的发展规律,改变评价标准总是没问题的吧?所以“分数”这个东西应运而生了——我之所以还把它称为“东西”,是觉得它还没有到达“不是东西”的境界——它本身并没有善恶,相反恰恰符合人们“量化”的需要,给越来越喜欢量化的人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因为它能带给人们方便,所以很多人青睐相加也是无可厚非的。由此可见,“分数”评价标准,只是一种简单方便的方式而已,未必就是好的。而置于这种教育模式之下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完完全全和分数牢牢捆绑在一起了。有位朋友因我说“现在很多小孩的行为我觉得不好”,表示希望他们能够按照我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而批判我说“这种教育是自私的”,我想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我这么给他们定标准,看似要把他们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殊不知只不过是用另一种牢笼代替这种牢笼,非自私而何?如果说我这种想法是我个人的自私行为,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整个社会的自私。

那么是不是说,对于教育就完全没有评价的标准了呢?当然不是,只是这个标准局限于某一点是有问题的,如果这种标准可以反映出各种可能性的诉求,则是没有问题的。要想达到这一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第一步就是要将学生的价值与分数解绑——我一直在尝试着去做,只是效果似乎不明显,因为从幼儿园到高中,这十几年的时间,分数的地位在每个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有不少孩子表现出了对其的厌恶,却到了考试的时候不能真正的做到视其如粪土。而同时,我一个人这么去说,也是势单力薄,家长依然是看到高分后会喜逐颜开,看到低分后会面无表情甚至棍棒相加,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越来越少的孩子相信我的美好愿景。

在这种学生的价值与分数绑定的时代,考试作弊可以说是一种“逼上梁山”的行为——这是学生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我们为什么不能敞开更多的价值供孩子们去选择呢?

作者:箫爻(公众号 风雨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