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 有趣的旧时乡村生活短篇小说:麦收

有趣的旧时乡村生活短篇小说:麦收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3.01W 次

麦收没有上过学,刚刚九岁时,他就跟着他的父亲在街上炸油条、卖油条,一干就是十几年。

有趣的旧时乡村生活短篇小说:麦收

也许正是这样一个“职业”,让他“养”出了一双美妙的“好手”——皮肤较白,性感柔润,线条优美。如果是现在这个年代,稍加培养,麦收足足可以做“手模”,进而成为他一个吃饭的“门路”。因为“手模”是用手来演绎商品特性的,可以用于广告拍摄,有时也可以“走台”演出。

麦收的手也有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不但经济生活困难,文化生活也很贫乏。村民们唯一能够“享受”得到的,也就是听戏。在当地,比较常见的有大鼓戏、二夹弦、敲琴、豫剧班子。前几种演出不需要用太多的人,譬如大鼓戏只需一个人,连说带唱都有了;二夹弦、敲琴戏也就三两个人即可搞定。所以,这个并不罕见,因为有时候谁家老人庆寿亦或是小孩结婚,就会把他们请过来唱一晚上。豫剧班子就不行了,因为连演员带乐队,少说也需要二十多个人,连吃带住,个人是负担不起的。请豫剧班子都是生产队有了较大的喜事,诸如“粮食大丰收”、“母马下崽”等等。而且演出一般都是安排在晚上,因为只有这样才不影响生产劳动。

邻村张庄有一个人考上了大学,而且又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这是一件大喜事。所以,临开学之前,村里三个生产队的队长碰面一商量,就决定请豫剧班子来村里唱一场大戏。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方圆的十里八村。

这一天的傍晚,麦收也早早地吃了点东西,步行前往听戏。当他赶到张庄村外一个临时当作“剧场”的生产队打麦场时,那里已经人头攒动,蹲的蹲,站的站,坐的坐,几乎没有空地。麦收转了一圈,找到一个他认为比较“得眼”(方言。即方便看)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场戏演的是《穆桂英挂帅》,“领衔”女演员“大金牙”是当地妇孺皆知的著名旦角。她演唱时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综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同时吸收了“山东梆子”的音调,并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技巧娴熟,节奏明快、舒展。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故而,“大金牙”一句“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来我保国臣”,顿时全场轰动,“好”声四起。紧接着,不知从哪里开始,听众纷纷起立,造成拥挤。尽管有专门人员拿着长长的鞭杆又喊又打“维持”着秩序,但人们担心自己被践踏,还是不管不顾地站起来“随波逐流”。及至人们无可奈何地再次坐下,麦收已经坐到了一群年轻姑娘的背后,后面则是几个毛头小伙子。

演出在继续。麦收听着听着,忽然发现有人在摸自己的手。刚开始,他以为是前面的哪一个女孩,后来才感觉出那只手来自身后,而且是一只骨感有力的男孩子的手。就在这时,那只手突然抽回,又瞬间返回,只是那只手里多了两张柔柔的“纸片”。麦收心里一动,立刻明白了——这一定是后面这个男孩子把自己当成了女孩子,见摸手的时候自己没有拒绝,就为了“加深感情”又塞了一些钱。于是,麦收就缩回手将钱塞进衣兜,继而又腾出手来,任由那个男孩子去摸去抠……

刹戏后,麦收迫不及待地回到家里,便在灯明下掏出“纸片”查看。果不其然,那“纸片”真的就是两张五元面额的人民币……你千万可不要小看这十块钱,要知道那时候一般国家干部每个月工资才有三十多元啊!

后来,国家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麦收家的炸油条摊子自然首当其冲。没有了生意,加之过去有“活便钱”一家人好吃好喝习惯了,所以很快地他便成了全村最穷的“贫困户”。

俗话说:“有福不在忙,没福累断肠”。那时候突然又有“领导人”提出了“越穷越革命”的口号。正是为此,麦收被选为“贫农代表”进入学校,一夜之间成了“学校贫代会主任”,当上了学校负责人。

学校是要开会的。麦收作为学校“负责人”,开会就要讲话。刚开始,主持人一宣布“请贫代会主任讲话”,都是几个老师像“赶鸭子上架”一样把他连拉带拽地扯上“主席台”。后来习惯了,麦收便不再等人拉扯,而是主动走上台去。当然,没有文化的麦收话语就不多:“孩子们啊……恁多有福哇?有毛主席的领导,恁有学上。……恁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好好认字。”

“好话说三遍,鸡狗不耐烦”。麦收翻来覆去就是这几句话,就连最笨的学生也学会“背”了。所以,后来有一次开会,麦收一上台,就有调皮捣蛋的学生高声大喊:“孩子们啊……恁多有福哇?有毛主席的领导,恁有学上。……恁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好好认字。”紧接着,就是一阵哄堂大笑。

这时候,人们只见麦收的脸猛地一红,一紫,一黄,一白,然后就大声说道:“笑啥笑?我不就没有上过学吗?反正我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除了那一次……去张庄听戏要了人家十块钱。”

接着,他便一五一十地讲起那天的故事来,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