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简历 > 职场指南 > 如何创业 > 大学生“村官”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大学生“村官”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3.24W 次

去年辽宁选聘376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今年还将选聘397名村官。这个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5月18日,辽宁省委组织部人才处调研员吴颖告诉记者:今年各高校学生报名的热情普遍高于去年。辽宁科技大学去年只有19人报名,今年报名人数已超过50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报名人数比去年翻了6倍。以往躲犹不及的人才旱渠,如今成了大学生纷纷前往的成才沃土。“择优选拔、教育培养、激励保障、合理使用”是辽宁确保大学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四大秘笈。中央领导因此称赞道:“辽宁选聘工作,看得远、想得深,有抓战略预备队的眼光。”

大学生“村官”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从全国来看,农村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但是,“村官”们要想真正有所作为,顺利着陆是关键。因此,大学生“村官”们如何尽快适应工作角色,避免出现水土不服,值得探讨。

持续充电,避免起车就熄火

渤海大学的高晓庆是个全校闻名的才子,本以为到了农村会游刃有余,不料一次人口普查,就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隐讳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去年底县里部署经济普查,统计局领导反复讲解如何填表,我觉得不就是到各家各户填个表嘛,多简单啊。抱着这种心态,我根本没有认真看上面发的普查员手册,结果到了一家纸箱厂我就犯难了,究竟是该填法人单位表,还是填产业活动单位表呢?我试探着问企业,企业领导也没客气,‘你开的会,你是普查员,你都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高晓庆感叹道:“农村是个大课堂,世事洞明皆学问。”

“大学生到村工作,是为了施展才干、实现抱负,在广阔天地锻炼成长。保证选聘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必须为他们适应工作角色奠定基础,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平台,为他们成长提高创造条件。”辽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战鼓说。为此,去年8月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一开始,辽宁省就及时推出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和跟踪培养办法,建立健全教育培养机制。任职前,进行不少于一周的岗前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农村情况、熟悉农村政策、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同时,建立县乡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一对一帮助指导,手把手传授经验。

制度跟进,导引人才入旱渠

相关专家指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大学生在大城市大单位就业难,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依然求贤若渴。只要我们通过制度去填平城乡的鸿沟、东西的差别、户籍的门槛、保障的缺失,13亿人口的大国,消化6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不成问题。

“农村条件艰苦,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制定和落实好激励保障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赵战鼓强调。

“出口畅,进口旺。”只有抓好选聘生服务期满后的使用和安置工作,让选聘生有序流动起来,才能增强选聘生工作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为此,辽宁在严把入口的同时,多策并举,畅通大学生“村官”的安置出口: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选聘生,参加全省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时,报考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加5分,笔试、面试加权后总成绩并列条件下优先录用;乡镇机关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务员职位,专门招考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省委组织部每年定向从中选拔一定数量的选聘生,部分编制空缺的县乡事业单位将为卸任“村官”兜底。如果选择创业,将享受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资金扶持、创业培训、技术支持等优惠政策。

自我调适,空降兵实现软着陆

在日前举行的辽宁省选聘第二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该省去年首批选聘的376名大学生“村官”中,有8人“掉队”。

省委组织部领导坦承,绝大部分“村官”经过9个多月的实践后,在农村找到了感觉,但也确有极少数人水土不服。

分析起来,水土不服有两个因素:一是个别大学生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缺乏“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恒心和耐力;二是一些村民期望值太高、求全责备,导致大学生“村官”“刚一起车就熄火”。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吐呼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张维用“三不”概括自己的工作思路:一是不好高骛远,目标可行,踏实做事;二是不自命不凡,低调做人,不耻下问;三是不妄自菲薄,树立信心,找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