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个人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精选 >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精选17篇)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精选17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8.6K 次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

国庆节期间,我们全校老师遵照省教育厅的指示对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工作。由于黄梅县北部深处山区,都是路途较远的孩子。以前我们家访工作主要是以班主任通过电话联系的手段,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沟通和探讨学生教育问题。如何做好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掌握学生情况,进行家庭与学校双向管理,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的路线是下新——独山——杉木——停前——五祖——柳林——苦竹——大河——濯港——孔垄——蔡山——龙感湖——小池——分路,因为我们的学生人数较多,上下村也较分散,每天只能家访8到12家。通过这次家访工作之后,本人对本班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全校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不在家,有在外务工和在外省做生意的,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当然,少数在家的家长都在家务农,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心得体会。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精选17篇)

一、思想上要重视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带好班的诀窍之一。通过家访,可以跟家长交流情况和交换意见,统一认识,这样既帮助教师我们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又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能形成教育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通过家访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我们家访方向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比较重视。虽然他们的素质比较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对孩子的学习都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期望也比较高。如外寮的徐微,父母在温州打工。在我家访期间,只有奶奶在家,但爸爸特意从温州打电话回家,询问孩子在学校得学习情况,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的了解,并且探讨孩子为什么平时成绩理想,到期末考试时候发挥不好的一些原因。我讲解了两个原因,一是心理压力过大,把分数看得过重;二是题型的新颖性,造成孩子的不适应,要懂得如何变通。

二、家访应有准备地进行。

去家访之前,我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提前告诉了家长,叫家长和学生在家等待老师的到来。否则,学生家长不在家,白跑了一趟,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目的。第二,必须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做好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第三,应针对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想要说什么,在心里有个提纲,到时一五一十,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有条有理,家长听起来肯定认真,觉得老师工作细心,很负责任。在学校做了充分准备以后,我们个人要收集家访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家庭成员,在家家长情况,经济来源,在校表现情况等等。

三、选择适当时机家访。

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例如学生生病在家回不了学校、学生取得优秀成绩、后进生有很大进步、学生生活遇到了困难、学生之间产生误会,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的。学生厉巧伟,个性很要强,重情感,同学关系和睦,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愿意与他交朋友。平时的各科成绩也非常的优异,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最近成绩有些不稳定。在上次家访中了解到父母不和这样的情况。10月6日下午,由于父母打架而未到校读书。我们几位相关的老师立刻去下村家访,并且跟家长侃侃而谈起来。家长听了我们老师的一番话,认识到家庭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四、家访要讲究艺术性

家访时的谈话最讲究技巧,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来进行。首先要尊重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多种缺点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从爱心出发,、不要以偏概全,一差皆差。应该从表扬其优点开始,打开家访局面,使家长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向家长汇报时要挖掘他们在学校的点滴的进步,不要当面告状,不能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特别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数落学生,要告诉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改正了就是好学生.。交谈中尽量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教育建议,希望获得家长的配合,这样家访的气氛会比较融洽,家长比较容易接受,孩子也会消除恐惧心理,愿意改正缺点,增强进步的信心。再次,家访中的语气要亲切,不要语调生硬。家访中偶尔会遇到极个别素质较低的家长。他们娇惯子女,放任自流,甚至对老师蛮不讲理。教师去家访,首先是客人的身份,不可针尖对锋芒,发生口角,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谈话要言简意赅,话不投机就适时告辞。

五、家访要遵守学生在场原则

学生在场原则指的是家访时让学生在场,家长、老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样既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

六、保证家访教育的延续性。

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使家访工作经常化,无论学生在校或放假在家,我们都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经常与学生家庭保持联系,经常沟通,确保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2

九月三十号,按学校的安排,本年级符合家访条件的教师全部参加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家访活动。对于这样大型、全校性的教育活动,以前从未有过,经过认真准备,老师们有单独行动的,有相约而行的,也有全家总动员的(像本年级的杨柳老师、靳丽丹老师、陈丽老师),老师们的足迹遍布九个乡镇,几十个村庄,认真而顺利的完成了家访。

快乐,源自于通过家访,老师们收获了真情、收获了信任、收获了理解、收获了宽容,心灵得到了洗礼,教育得到了升华。

通过本次家访,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收获,下面结合本年级老师的家访实际情况和感悟,谈一谈对家访的认识和思考。

一、家访的收获:

1.通过家访,更多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了学生。

在家访中,老师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在家的表现,了解家长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矗

2.通过家访,让家长了解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家长增进了沟通。

现在有很多家长并不是很清楚自家小孩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状况,原因可能是家长很忙,无暇顾及,也可能是小孩隐瞒不报或欺骗家长。通过家访,老师可以把学生在校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如实的告知家长,以便于寻求解决办法,并最终和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电话所不能替代的。

3.通过家访,增进了师生感情,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更加热爱老师、热爱学校。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落落大方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的,通过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卸下心里的防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从未溢于言表的关心和呵护,可以让学生领会到老师的希望和期待,从而增进师生间的理解,拉近师生间的感情,对今后的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4.通过家访,让家长更多的了解了学校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情况,树立了学校的品牌意识。

通过向学生家长讲述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和学校发展等基本情况,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了解,解除了家长的一些困惑,增强了家长的信任度,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更有信心地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5.通过家访,也了解到家长对学校的一些期待和建议,为我校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指明了方向。

如学校封闭管理如何进行,何时进行?能否加强住宿生安全管理?家庭贫困能否多给予照顾?学校食堂能否增加一些价格不贵又能吃饱的品种?老师能否多与家长沟通联系?等等。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3

有人说:读书是苦的累的。作为学生,不仅要学习许多知识点,阅读大量中外名着,甚至有时会被老师“教育”一番。可我认为,读书是快乐的。我们是花,吮吸着知识的雨露,沐浴着书籍的阳光,享受着园丁老师的修剪。

如同花对水的饥渴,我们对知识也有这样的狂热。自小,我们就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有时,为了知道蚂蚁搬家的路径,会在姐姐说快下雨时,跑去蹲在时常有蚂蚁出没的石凳边凝视。知道额上滴下水来,才发现蚂蚁已经搬进新居了。初入学,调皮的我们总是抓老师话里的小辫子。犹记得那次,为了否定老师说的“三厘米,三厘米,六厘米不能组成三角形”而拿着三角板,叼着铅笔在草稿本上涂涂写写,只得到两条完全重合的直线,终于承认老师的智慧。这一来,老师的形象瞬间攀升为“无所不知”的大学问家。大家有了疑问,都会问老师,当然,问无大小。终于,在我们蚂蚁般问题的轰炸下,老师搬来了救兵,我们的家人,同学。

好的书籍是阳光,温暖花儿的心。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鼓励我们要勇敢的向自己喜欢的人说出爱,追求爱。JK罗琳以一个带圆形眼镜的男孩和他的红头发朋友,成绩优异的女生朋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用心的真诚得来的。为此,我还交到了一个与我有着相同爱好,性格温顺,开朗,相伴六年的好朋友呢。温暖人心的书籍有很多,每一本都能给人启迪和帮助,我会穷尽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的。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好的物品都是经过测量,研磨的。我们是花,入学来,受到园丁老师悉心的修剪。小到幼儿园的“你好”“谢谢”“不客气”“吃饭前要洗手”“不能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打扰他们”……大到现在的要做一个有素养,正义的人,要关心国家大事,孝顺父母……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叛逆时期,我欲偷尝禁果,被园丁逮到,他只说:“青苹果未熟,请秋季来尝,春季自有春季要做的事。园丁老师就是这样,不断剪去我们花儿身上的烂叶,除虫,除草,浇水,施肥……他一直在为花儿的明天做努力。教师节来临,花儿想以一朵“升学之花”赠与园丁老师,祝他培养出更多的花儿。

我们是花,吮吸着知识的雨露,有些贪婪;沐浴着书籍的阳光,欲以一生细品个中滋味;享受着园丁老师的修剪,感恩之情在心中荡漾。我想说,读书是快乐的。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4

一开学,我们初一八个班和高一一起参加军训。第一天早上我们学了立正,稍息,齐步走。起先我们教官让我们立正10分钟,一早上我们就累的腰酸背痛。可是,慢慢的我们好像习惯了军训;习惯了在太阳下晒着;习惯了教官在我们身边慢慢的喊口号;一二一,一二一可当教官走时,我们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可以不用在太阳底下晒了,忧的是教官要走了。从开学到那时的一个星期里,几乎是教官陪着我们,那时他比任何老师都了解我们。最后一天的早晨,我们想为教官照一张相,可他拒绝了。他说,他一定在三年后还来这。现在我又想起教官和我们的事。

想起来教官教给我们的歌;想起来教官耐心教导我们;想起了教官熟悉的脸。

虽然军训很累,但如果有穿梭机,我想回到军训开始的时候,我不会喊累,会努力学到最好,珍惜教官和我们相处的每一天。

通过这次军训,我明白了做事情不可以半途而废。因为我们应该像军人那样意志坚定,因为军人就是靠意志度过训练中的每一天。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5

假期生活就像一块五彩缤纷的鹅卵石,少了几分紧张的气氛,多了一些轻松和愉快。

在生活上,我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克服了一些缺点,比如,吃饭时看电视,打电脑打的太长,不爱到外面玩,不爱做家务,晚睡晚起等等的坏习惯。这些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样样都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有时我会擦地,尽管不是自愿的;有时叠叠被子,尽管没有军训时叠得那样好;家里来客人了,我会给他端茶送水,尽管我知道他不会喝多少……就像大人们经常对我们说的那样:过了一年长大了一岁,应该比以前更懂事了……

每当我看见妈妈在不停地洗洗刷刷时,我就会上前来帮着做家务。我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来来往往,又是拖地又是擦桌子,不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腿痛,坐在椅子上直喘气。爸爸妈妈看见了,连忙乐呵呵地夸道:“我们的女儿真是长大了,会帮我们分担工作了,真不错!”我听了,顿时忘记了劳累,心里甜滋滋的。

时间像那无情的流水,朝朝暮暮间滚滚东去。

回忆起假期生活,还真是有点舍不得。转过身,回顾这几个月的点点滴滴,回首这一年的朝朝暮暮,心里百感交集。各种陈杂的感受如泉水一般顿时涌上了心头。这逝去的几个月内的点点滴滴像放电影一般都在我心里一一闪过,这些将会在我心里镂刻下深深的印记。

这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拥有新的目标。如果太阳是我的目标,那我会踮起脚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靠近阳光,才能向着目标一步一步的进发!面对初一,我有7分自信,3分期待。我在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自信着接受新的学习内容。

时间就像手中的沙砾,可以拥有,却不能把握。时间就是这么无情的向前走着,而我们却在为了不被它丢下拼命的追逐着,谁都不想被时间丢下。回首过去,心中无限感慨,展望未来,相信依旧灿烂。学习中的收获,生活中的点滴,思想上的感悟,使我成长。明天的我,吸取教训,不再让自己陷入过去错误的泥潭中。我将启航扬帆,驶向我理想的目标。我也不再感到迷茫了,而过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我以崭新的自我,更强的自我,去迎接新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吧!

加油!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6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浅易,而且句子通顺,因此读起来能很快领悟内容。作者把文章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阅读期间,当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不仅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油然而生。

我不禁回忆自己的父亲的背影,那种曾经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那种永远也读不懂不可言状的矛盾心情。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只是默默付出,不需要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我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读了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使我得到了一个道理,我们作为教师教学生读文章、写文章就是要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学习语文就是让人更加懂得如何表达做人的道理,我们一辈子不就是一直在探求做人的真谛吗?这些也许是说给自己听的,但我更想让自己的学生懂得这些道理。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7

孤身枯坐,会议往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哦意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生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实际上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而开的活路;我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颓唐的多······

——————题记

鲁迅主张:“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涓生和子君,虽然生在民国,但依然被封建礼教所压迫和束缚着,他们为了真理,勇敢的去反抗了。

涓生爱子君,仗着她逃出寂静和空虚,他们作为热血青年,不顾胞叔和鲶鱼须为代表的反对,毅然的真爱,子君就是涓生的缪斯女神,涓生就是子君的真命天子,他们期望着爱情的美轮美奂,共同去打造爱情的丰碑,他们相信彼此的坚守,他们坚信着爱情的无坚不摧。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愿意通过爱情把自己的心灵和ròu tǐ,不自己的一切一切献给涓生。她只知道,花瓣的美丽,也许蜜蜂蝴蝶干涉不了。但它总要有花萼的承托。理想是伟大的,然岁月也是无情的,精神的充实和灵魂的向往总须有物质的供给,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涓生对爱情的大无畏,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胆怯或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没有瓜藤,瓜怎么可能长大,在爱情面前,涓生做的那么激进。明心地知道,爱情必须时时的更新,生长,创造,然他们却想努力地凝固那一段安宁和幸福。

如果用花朵和果实来比喻爱情和婚姻。花朵是很美好的,玲珑,美丽,灿烂与喜悦,让人视觉、味觉上如痴如醉,那理想般的美丽,成为人生中一道光环般的风景。花而实,爱情诞生出婚姻,果实没有花朵那种绚丽,它承载着实实在在的责任,他已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无无限追求,更有了责任的承担。

涓生和子君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遗憾和心寒,那样的时代,不管是谁的生活,都是一场苦难。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8

《青铜葵花》这本书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青铜是一个哑巴,是小时候受到了刺激才失语的。虽然他不能说话,但是他对妹妹葵花非常好,葵花从小父母双亡,是被青铜一家领养的。青铜家很穷,可青铜家并没有把葵花当做负担,他们把葵花当做自己家的人。他们爱她,照顾她,可以说是拿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葵花刚来的时候,青铜一家非常穷,挣来的钱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本来是想给青铜上的,可青铜说什么也要让葵花去上学,葵花又说要让青铜哥哥去上学,就在大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青铜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从房里捧出了一个瓦罐,又拿来两个银杏,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绿色的,青铜用手比划着:“我把两个银杏放进瓦罐里,谁摸到红色谁就去上学。”

结果青铜摸到了绿色,葵花摸到了红色,青铜没有上学,葵花也只能为哥哥感到可惜了。当然,这只是青铜的一个把戏,葵花是摸不到绿色的。你看,青铜对自己的妹妹多好,我们现在有钱上一所好的学校了,但我们在很多方面也要学习青铜礼让他人的美德。

葵花知道他们爱她,便用爱去感恩。她教会了哑巴哥哥青铜写字;为了给奶奶省钱治病,她甚至想要放弃读书;在假期中,她为了奶奶,孤身一人随着大船到很远的江南捡银杏,赚钱……

你学会感恩了吗?父母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关心我们,时时刻刻都为我们付出。有些人认为这是应该的,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感恩,我们要一点一滴的从小事做起,去报答我们的父母,我们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

这本书教会了我感恩。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9

“解放了!解放了!”期末考试结束了,校园里弥漫着孩子快乐的气息。“哈哈!”终于可以好好的玩上两个月了。“我心里暗喜道。不知为什么,以往沉重的书包,今天却变的如此轻巧。而且这一暑假对我来说更有一份与众不同的意义,因为我将通过一个暑假的休整、预习,迎来我小学的最后一个年级。

一个暑假快要过去了,回想着这个暑期的日子是怎样过的,真是有精彩有很多收获!

要。说起我学到什么?告诉你吧!我学会了:游泳。尝试过我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先说说我学游泳的经历吧!在没放假的时候,妈妈就帮我报了游泳班,让我放假了去学。因为我不会游泳一是怕我贪玩去河边玩二是怕我溺水,所以妈妈才叫我去学游泳。刚去的时候好多家长都站在外面看,我想是因为怕我们第一天不适应吧!老师对我们说:“要学会游泳先要学会浮在水面上!”说完,老师一热身就给我们做了示范,只见老师手扶持壁水里一下子就浮了上来,我们很崇拜了她能浮起来,上来后叫我们学着她的热身动作热身,热身动作做完后让我们也来试一次,开始我以为水会流进我的鼻子和眼睛里面,所以没有几个人潜下去!老师好像读懂我们的心,又对我们说:“你们已经戴了潜水眼镜,水不会流进你的眼睛里的,至于你的鼻子,只要你吸一口气,再下去就不怕的。”我大胆的试了几次,可是沉了下去。我又试了几遍,我渐渐浮了起来。随着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我们掌握的游泳知识越来越多。很快就到了就后一天了,老师说:“要考试,内容是从这头游到那头中途要换气,最好的人5分,中途停下来一次就减1分,按序号来。”一听按序号来我就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的序号是18号而18号是倒数第二个,因为我觉得越后面最好。考试开始了,只听见老师说:“1号开始,2号继续……。”不知不觉的就到我了,我开始游了,我就快游到头了可因为气没换足就站起来了。毫无疑问我减了1分,我开心极了,15天学会了游泳。这真是我没想到的事。

知了也睡了,安静地睡了,忙碌之余,享受这宁静的夏天,那迷人的夏夜,享受快乐的每一天,陪我度过一个完美的暑假,快乐的暑假。

我的暑假充实,快乐!生活平凡而美丽!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首《七律·长征》道尽了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这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造就的。

《勇士》这部电影从一个普通的士兵着手突破了以往,从战略的角度来描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固有格局。前有强兵守候,后有追兵,侧有散兵袭扰,英勇的红军排除艰难险阻已不可能而可能提前了一个小时到达了泸定桥,这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靠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一双双穿着草鞋磨起水泡的双脚,而且是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仰。如果说长征精神所体现的是红军将士义无反顾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那么电影《勇士》刻画得就是为理想而战为信念奔跑的一个个鲜活的红军战士。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果忘记了过去艰苦的革命岁月,那我们就不会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让我们敬老爱幼,让我们热爱生活,让我们发愤图强,这难道不是先烈们奉献一生的殷切期盼吗?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1

《子夜》是茅盾小说创作中的一部力作,《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相抗衡以及吴荪甫的最终失败。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并以吴荪甫的失败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品概括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都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且预见了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矛盾先生笔下的《子夜》,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回味!

在《子夜》中的人物素描也是可叹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他们在我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在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如其中的吴荪甫,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每一个读完《子夜》的读者所了解的。吴荪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这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这位野心勃勃的资本家不仅仅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精明能干,有手腕,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在作品中,这位一心要振兴民族工业的铁腕式人物一出场,就充分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胆略和手腕。

他略施小技,就挤垮了陈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又和孙吉人、王和甫合伙组建了“益中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日用品制造厂。这些事实证明,吴荪甫完全具备了现代企业家的素质,是一个极富有竞争本事的强人。假如吴荪甫生在一个适合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中,也许他会大有作为。可他偏偏生不逢时,生存的环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在国内,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权,根本不实行扶植民族工业的政策,反而压迫、排挤民族工业,再加上军阀混战,使交通

阻断,农村经济凋敝等,这一切使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在国际上,帝国主义也因要在中国拓展市场等,对中国民族工业采取扼制的政策。这样,一心要发展民族工业的吴荪甫,就不能不面临着重重阻碍。可是障碍并没有停止他的前进,他一如既往的进行着自我的梦想抱负!

《子夜》气魄宏大、具有阳刚美,这与描述工人罢工斗争的浩大声势有密切关系。在描述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中,不就充分体现了雄伟博大的阳刚美吗?这种阳刚美的思想基础,就是作者矛盾所要极力表现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永不言弃的精神!

不一样的文学作品有着不一样的写作特点,《子夜》也是同样的,它也有着“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2)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3)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这是所有看完《子夜》的读者一同认为的,这是具有科学性的解释,是文学的体现,是文学人物的点评!

从艺术性看,这一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字里行间有着一种真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就是矛盾先生的文章,他一贯的文风;从思想上看,这是一篇激烈现代人的文章;从文学上看,这是矛盾先生文学生涯中的一篇巨作,他倾入的是自我一生的心血和自我的梦想抱负,他写进了自我的想法,写进了自我的感情!

长篇小说《子夜》无论是从思想容量还是从艺术表现上来看,都是一部具有很高成就的作品。也正所以,鲁迅等一些著名作家,都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这些都十分清楚地证明,《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一部出色的小说,实在值得每个人去看、去读、去研究,它是当时中国工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读了这一部小说,就相当于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我们的文学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忙和推进作用。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2

“我亲爱的马西米兰,岛边为你们停着一只小帆船,贾可布会带你们到里窝去,那里诺瓦蒂埃先生正在等着他的孙女儿,他希望在他领他的孙女到圣坛前去之前,能先为你们祝福,我的朋友,这个洞里的一切,我在香榭丽舍大道的房子,以及我在黎港的别墅,都是爱德蒙·唐太斯送给莫雷尔船长的儿子的结婚礼物。也请维尔福小姐接受其中的一半,因为,她的父亲现在已成了一个疯子,她的弟弟已在九月间和他的母亲一同去世,我想请她把她从她父亲和她弟弟那儿继承来的那笔财产捐赠给穷人。莫雷尔,告诉那位你将终生眷顾的天使,请她时时为一个人祈祷,那个人,像撒旦一样,一度曾以为可与上帝匹敌;但现在,他已带着他的__的自卑承认只有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无穷的智慧。或许那些祈祷可以减轻他心里的内疚。至于你,莫雷尔,我对你说一句知心话。世界上既无所谓快乐也无所谓痛苦,只有一种境况和另一种境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不幸的人才能体会最大的快乐。莫雷尔,我们必须体验过死的痛苦,才能体会到生的快乐。

所以,我心爱的孩子们,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不要忘记,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来图景的那一天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括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你的朋友基督山伯爵爱德蒙·唐太斯。”

这是书末基督山伯爵留给马西米兰的一封信,在马西米兰读着这封信的时候,基督山伯爵已经带着海黛离开了基督山,去开展另一种崭新的生活。多么可爱的结尾,仿佛是在讲一个冗长的童话故事,让我几乎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本书。

记得大仲马在《三个火枪手》的序言中说过:“历史是什么?历史不过是那些用来挂我小说的钉子。”因而他总是能够依据一段枯燥的历史,写出一个个生动曲折、耐人寻味的故事。基督山的一生简单而又复杂,他本是一个船上的大副、一个快要结婚的漂亮小伙子,正直善良、前途无量,可是因为别人的嫉妒和眼红阴差阳错的进了大牢,在阴暗的狱中一待就是十四年。十四年后,年轻不再、亲爱的父亲被活活饿死、深爱的女人已成了仇人之妻,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可是,上帝总是在表面上维持他公平的形象,唐太斯意外的得到了一笔财富,一笔足以使人瞠目结舌的财富。于是,他就以水手辛巴达、布沙泥神甫、威玛勋爵、基督山伯爵的四重身份出场了,扮演着他人命运的操纵者,替上帝履行惩恶扬善的职责。他做到了,他帮助从前的老船主莫雷尔先生度过了经济最紧张的时期,创造了一个奇迹——同时避免了一个家庭悲剧,又竭力帮助小莫雷尔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同时,他的三个仇人——腾格拉尔、弗尔南多、维尔福都得到了可悲的下场。可是爱德蒙却在复仇后陷入了深深的疑惑,特别是看到维尔福一家惨淡的结局后,他不知道他一直坚持的是否是对的。我们没有权利去评判、去为他释疑,因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我们当然可以说他做得太过,他不应该因为心中的阴影、利用手中的权利和金钱破坏三个家庭的宁静和和睦。可是,我们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不见天日的十四年,没有在十四年间同时失去亲人、爱人、地位、前途和名誉。我想,如果我是三十三岁的唐太斯,我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计较后果。

不管怎么说,唐太斯的结局是幸福的,他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人,并且看到他所爱的人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于是,他走了,走得悄无声息,走得无牵无挂,他得到了生活的启示,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也必将得到上帝的谅解。

我们祝愿他幸福,祝他永远永远幸福!(文章属于转载,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3

《菊与刀》的作者鲁斯?本尼迪特女士曾经分析过大和民族国民性中的矛盾特性,即“当人们提及日本人时,仍然使用一系列令人极为迷惑的,‘但是,又……’等词句……一个严肃负责的观察家在描述日本以外的民族时,是不会一方面说这个民族彬彬有礼,同时又加上一句说但是,‘他们又很蛮横、傲慢’;不会说某一个国家的民族无比顽固,又说‘但是,他们也极易适应激烈变革’,‘……从很大程度上讲,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和平礼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顺从而又憎恨受人摆布……’。对于日本人矛盾的国民性,早已成为日本论著中的论述脉络,无数的矛盾在理性思维推理下无法成立,然而却又如此真实存在。而太宰治,以及他的代表作《人间失格》大概是能证明这个命题的最有力论据。

1948年,太宰治写下《人间失格》后便跳河自杀,《人间失格》无疑成为天鹅之作。作为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大庭叶藏是太宰治人生轨迹的复刻。大庭叶藏近乎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边缘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与女友相携自杀自己虽然幸存却因为女友遇难而获教唆自杀罪而锒铛入狱;他思想反动,参加非法的右翼社团;他终于静下心与一个女子相爱并结为夫妻,却因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他选择吸毒,不时寻找短见。后来,大庭叶藏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抛弃了整个世界,然而却也可怜地被世界抛弃。

不同于川端康成的传统日式写作,或是村上春树式的脱亚派写作,太宰治的颓废无赖派在日本文坛上一枝独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叶藏,显示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骄傲和懦弱同时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绝一切妥协,然而却对现实无力也无心调和,这是对大庭叶藏或者说是对太宰治的颓废最合理的描写。纵观太宰治一生的经历,对比《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两人就像是实像和镜像一般,不谋而合。太宰治短暂的一生中,有五次携不同情人自杀的经历(除最后一次外,其余四次均获救,而他的情人无一逃脱厄运),这样的特别经历,即使是在战后日本作家频繁自杀的怪圈下(如川断康成,三岛由纪夫等著名作家),也是十分罕见的。

一个作家的写作常受到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参照太宰治的经历以及日本战后作家群风格纷繁复杂的现象,可见太宰治的写作与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太宰治生于明治42年,卒于昭和23年,日本经历着对外殖民受挫、战争失败被迫投向美国、封建传统社会被迫向现代化转变、武士道忠诚遭到质疑等种.种创伤。人们开始对那个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颓废。一方面,他骄傲地认为“即使悲哀会因此尾随而至,也无所谓,一辈子只要有过一次狂暴的欢乐就够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又只敢向上天控诉:“不抵抗,何罪之有?”

这种矛盾,造成对太宰治,或者严格说是他笔下的大庭叶藏的评价在学术界争论颇大,痴迷者有之,围攻者更是不在少数,客观来说,即使他生前死后一直处于毁誉参半的境况,但对他的评价,还是依然需要按照某个日本作家所说的“无论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他的作品总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李,太宰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灵魂,让人无法逃脱”。诚然,当读者的感情与作品产生共鸣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包括颓废以及懦弱等等,太宰治的笔戳向了那个时期人们心中不愿意或不敢提起,却又难以回避的懦弱,这不免有些令人尴尬,日本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更是直接地道出了对太宰治的不满,但是回过头想想,苏醒懦弱难道不是一种呼唤人性的行为吗(包括三岛由纪夫本身因无法接受日本法西斯覆灭而选择的自杀,也可以算作是某种懦弱)?在某种程度上,这无异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的。

然而,这样一个人,某些时候如神一样启迪、解放世人的人,却以死作为谢幕,而不是苟活于世,究竟那一个更值得肯定一些,我们无从解答。如他所提的问题一样:“请问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大概是只有上帝能回答得了吧。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4

我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

人活于世,无非迷惘于未来,纠缠于情感,徘徊于成败,超脱于生死,这些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而在现在这个社会,十八九岁这个年纪,我们已接触到了全部,并深深陷入其中。

在旁人看来,我们只是自说自话的无病呻吟。“哪有如此多的苦痛落在你们身上,等到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比这个残酷的事物还多着呢!”诚然,在他人眼里,这些莫名的伤感都是无用且乏味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被种.种迷惘纠结所缠绕不胜其烦,其苦痛怎轻于他人?

我苦于这些事情无人诉说,形单影只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邂逅了《挪威的森林》。

从书中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跨越时间的真理。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现在,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责任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同,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角色。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十八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

我还悟到,所谓青春,是横贯古今中外共同的命题。青春的迷惘、无奈、惆怅无论是村上写下《挪威的森林》的八十年代日本,还是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未曾变过。这一命题还将继续困扰数以百万的年轻人,并且谱写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我合上书,侧头看见湛蓝的天空,和远在天际的未来。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5

《伤逝》是鲁迅先生写的惟一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它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小说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潮激荡”“开始觉醒”这些字样。“新潮激荡”说明只是受到“新潮”的部分影响,只是“激荡”而已,而“开始觉醒”就说明这种影响促使了他们有“觉醒”这个意识,并不是完全地、根本上的受到改变。弄清这一点对理解这篇小说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刚开始读《伤逝》的时候,这篇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子君太可怜,涓生太可气,世人太可恶!

一个能在那个时代就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女青年,在涓生自己都觉得“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求爱方式下接受了涓生。为了能和涓生在一起,“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并且“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与涓生同居后,子君的生活“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回想起刚和涓生认识的子君,可以与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与现在相比,真可谓是判若两人啊。最后,在涓生的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过后,在“严威和冷眼中”离开了人世。子君的一生,真是“成也涓生,败也涓生”!

对于涓生,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像其他大多数的读者一样,认为他自私、不负责、卑劣。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他竟然忍心将那句“不虚伪”的“我已经不爱你了”“十分的决心”地扔给了深爱着他的子君,他明知到,子君是不能离开他的,否则,她就会被“真实的重担”活活地压死。涓生真是明知故犯啊!难道就为了一句“人是不该虚伪的”就可以放弃子君吗?我想,这是大可不能原谅的呀!

而小说中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子君的叔子、官太太等人,都是涓生和子君两人爱情、生活的阻碍,他们的存在,注定了两位主人公以后的生活是不安宁的。作为看客的他们,不安分于“看”的角色,竟然还去“添些谣言”或是“奚落”他们家的阿随,这不仅会阻碍他们正常的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之间的爱情。正是因为那“搽雪花膏的小东西”的“设法报告”,才会导致涓生的下岗,而涓生的下岗,又是子君与涓生分手的导火线!“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爱要有所附丽,爱一定是和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没有抽象的爱”(鲁迅《伤逝》文本细读 孔庆东),而经济基础便是爱的附丽,正如涓生所说的“第一,便是生活”,只有活着,爱才可能实现,否者的话,一切都是空谈。虽然有些残酷,但是生活就是这么的现实,现实就是这么的现实!所以说,子君与涓生分手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涓生的下岗,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凶手,最终还是要归咎于那“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因此,由点及面,用“不完全归纳法”就可以说,世人太可恶了!

但是后来,在我重新阅读文本并且查阅了有关材料后,我对我刚开始的看法进行了一些修改:子君可怜,更多的是无奈;涓生固然可气,但也可怜;世人依旧太可恶。

首先,我们来看子君。

子君,作为在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在那个时代处于这种身份(新青年)就是很受一些顽固派的鄙视的了(因为她没有受好本分),但是,她还是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勇敢地与涓生走到了一起,尽管最终他们的婚姻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她的那种勇气,还是具有进步意识的,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子君是有所觉醒的。但是,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强调的,“新潮激荡”说明只是受到“新潮”的部分影响,只是被稍稍冲击一下而已。而“开始觉醒”就说明这种影响只是促使了他们“ 开始觉醒”,并不是完全的、根本上的“觉醒”。在原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细节:“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从这些细节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残忍的结论:在子君的脑海里,封建思想还是存在着,“新思潮”的激荡不能彻底地把这些封建思想冲刷走。为何我要说这是一个“残忍的结论”呢?因为我想,本来是一个新的,具有进步性意义的,能代表中国妇女崛起的人物,却又在生活的细节中显露出这么多残存的封建思想,这无疑给刚刚才寄予中国女性希望的读者们当头一棒,它让我们明白,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还没真正开始,因为,即使是连像能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子君,在她生活的种.种细节中,仍然看到这么多的封建思想的影子。为什么那些封建思想的影子会死死地缠着子君呢?归根到底,这都是由于那个社会所造成的。在那个社会中,连太阳都被封建思想层层笼罩住,在这样的太阳照耀下的人们,当然连影子都会被封建思想所覆盖。我们可以从文中发现这样的一个细节,当子君和涓生在路上同行时,众人露出了“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由此可见,在他们的思想中,是决不会容忍任何超出封建礼教的行为存在的。因此,对于子君在生活中所暴露出来的封建思想的影子,我更多的是抱以同情、无奈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涓生。

涓生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虽然新思潮对他的影响可能会大一些(最起码会大过子君),但是封建思想对他的影响依旧存在,只不过它(封建思想)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某些特殊的东西的催化下,才会被暴露出来。对于这一点,我在文章后面将会提到。现在,我们来谈谈“涓生”这个小说人物。对于涓生,大多数读者给予他的评价是:自私、虚伪、卑怯……一个个贬义十足的词无情地压在了涓生的身上,这使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评价是不是有点过火了?涓生真的只有缺点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又返回到了文本,对涓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我发现,其实涓生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坏。因此,我想勇敢地为涓生进行辩护,大声喊出“其实,涓生也可怜!”。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第一,涓生是爱子君的(至少是曾经爱过),而且还爱得很深。

如果我们认真读文本,会发现这样的细节:“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阅读进步书籍对于一个新青年来说,那是太重要的事情了,但是涓生却“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的心已经不在阅读上了,对子君的急切的等待已经把他的心给占领了。涓生是如何的急切呢?文章有这样的描写:“ 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这些描写都在向我们传达着同一个信息:涓生很爱子君。而且,在文章的多个地方,涓生都承认自己爱子君。

第二,对于子君的离家,涓生是十分伤心的。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在子君离家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就在这样一个昏黑的晚上,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文中的“冷”“昏黑的晚上”“丧气”“ 异样的寂寞和空虚”等词、句,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让人感到很压抑、孤独和寂寞的,也就是说,当时涓生的心情非常不好,尽管他还不知道子君已经走了(或许他已经猜到了)。当官太太将“子君被她父亲接走了”的消息告诉涓生后,涓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便如脑后受了一击”。紧接着,一句“我不信”后,又是一段景物描写:“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有;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渐渐隐约地现出脱走的路径:深山大泽,洋场,电灯下的盛筵;壕沟,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击,毫无声响的脚步……”那零星摆布的“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几十枚铜元”犹如涓生此刻心灵的真实写照:他的心已被子君的离开撕碎成了零零散散的一块一块,毫无规律地拼凑在一起。从中,我们不难感觉到涓生的悲伤。

第三,对于子君的死,涓生表达出了极度的悔恨。

文章的最后部分,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天啊,涓生可是一个新青年呀,但是,他竟然说出了“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这带着强烈的封建思想色彩的句子!对于为什么涓生会说出这种与他身份不符的话,我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他脑子里的封建思想没有被根除。就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封建思想对他的影响依旧存在,只不过它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某些特殊的东西的催化下,才会被暴露出来”,这个“特定的时期”指的就是子君的死,而“特殊的东西”则是自己对子君极度的悔恨;第二,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于子君的死给涓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导致他在极度的悲伤、悔恨中将希望寄托在了“地狱”“鬼魂”上,希望以此来减轻心中的苦痛,得到心灵的安慰。但不管是哪种可能,涓生悔恨过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涓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尽是自私,尽是虚伪,尽是卑怯……对于子君,他爱过,悲伤过,悔恨过。我想,大家之所以如此贬低他,可能是无法原谅他“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导致子君在“严威和冷眼中”离开了人世。但是,看了我的分析后,您会不会觉得涓生也很可怜呢?可怜他不被他人所理解,可怜他被这么多的人所过分地批评,甚至是贬低,嘲讽……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以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新青年开始觉醒了,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缺陷(即旧思想没有被完全剔除)和外界压力的阻挠,使得最终他们无法冲出“铁屋子”,而在冲出“铁屋子”过程中产生的爱情,也随着他们的冲不出去最终走向了灭亡。但是,事情到了这里还没有结束。我说过,封建社会中的人们“是决不会容忍任何超出封建礼教的行为存在的”,因此,他们对子君和涓生进行了惩罚,前者被他们的“严肃和冷眼”所逼死,后者则在新的生活中选择了顺从,“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他的前导……

封建社会用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的悲剧,向人们证明了它的坚固,它的不可突破性,并借此来警告其他的新青年,不要再重蹈覆辙了,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了。

我想,《伤逝》中的“伤”,不仅是伤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而且,更是伤悲剧背后所展现出来的新力量的脆弱和封建力量的完全胜利吧!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6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有关高中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7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家乡的春节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庆,是炮声连天的喧闹,是男女老少脸上开怀的笑容。

家乡的春节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了。人们翻看日历挑选吉日进行大扫除,家家户户的阳台上也陆陆续续挂上了香喷喷的腊肠。等年关再近些,人们纷纷购置年货,添置新衣,男必理发,女必“挽面”。大家都希望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过一个吉祥幸福的新年。

到了除夕,人们穿起了新衣,屋里屋外都贴上了喜庆的对联,挂上了火红的灯笼。这一天,全家人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起了团圆饭。这一夜,人们都要“守岁”,守岁的意义既有对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晚上12点到来之时,聆听着新年的钟声,跨进了新年的门槛。“呯”的一声巨响打破了夜的宁静,不知谁家点燃了新年的第一个爆竹。“嗖嗖嗖!”各个地方纷纷点燃了冲天爆竹,夜空中不断绽放出炫烂的烟花,把墨色的夜空装扮得美轮美奂。真可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月初一,大街小巷都流动着节日的色彩,连空气中也弥漫着喜庆的气息,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家乡的春节最热闹的时候是从正月初十开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这就是为期六天的“迎神上街”活动,本地话叫做“抬王公”。到了正月十五,各个村子里的人们齐聚大街,抬着自己的王公,浩浩荡荡地奔向威奕庙,请“王上殿”。据说第一个上殿的王公可以保佑他们村平平安安,出忠发财(生儿子发大财)。

元宵夜可谓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红火而美丽。此时的西湖公园,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到处都挂满了各形各色的花灯,有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有灵动可爱的海豚,还有栩栩如生的莲花……真是“花市灯如昼”啊!这天晚上,各乡镇的人们不约而同来到西湖公园,观赏一年一度的花灯盛宴。

正月十六,残灯末庙,春节就结束了。农民开始春耕,小孩开始上学,人们开始继续新一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