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个人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关于《巨人传》读书心得(通用5篇)

关于《巨人传》读书心得(通用5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1.77W 次

关于《巨人传》读书心得 篇1

《巨人传》是一本有着童话色彩的小说。

关于《巨人传》读书心得(通用5篇)

这本书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杰作,并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主要些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三代巨人的活动史。

在前三部中分别讲述了卡冈都亚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的奇遇,以及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对婚姻问题的探讨;后两部则集中记录了庞大固埃及其朋友帕努日和修士让远渡重洋,寻访智慧神瓶的种种奇特经历。 这本书里边包含了许多东西,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等等,简直史气象万千。

另外,因为拉伯雷认为“笑是人的本质”,所以,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笑话,还真让人令人捧腹不止。 在这本书中也能读到作者的思想,拉伯雷把对封建神权的严厉批判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书的各个情节之中,可以说是精彩至极了。

我想说,这本书真是值得一读的。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庞大固埃这父子三代巨人的品德都十分高尚,为人宽厚,将敌人化为朋友,善

于与人交往。而且他们都见识丰厚,并有勇有谋。

我觉得这本书的特色是其荒诞不经得夸张描写中所透显出来的绝妙的讽刺、幽默和极为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特色来源于拉伯雷对民间文学传统的出色继承和改造。在当代文学研究中。

关于《巨人传》读书心得 篇2

小说刚问世便在法国引起轰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同时也引起法国统治集团和教会的恐慌和仇恨。拉伯雷自己用化名发表虽逃脱了劫难,但他的出版商却被教会活活烧死。

这本书不长,我不到一个星期就看完了。我原以为这本书是讲述名人事迹的,看完后才知道《巨人传》原来是一本有着童话色彩的小说。这本书主要讲了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祖孙三代巨人的活动史。在前三部中分别讲述了高康大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的奇遇,以及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父子对婚姻问题的探讨;后两部则集中记录了庞大固埃及其朋友巴纽朱和修士远渡重洋,寻访智慧神瓶的种种奇特经历。

因为拉伯雷认为“笑是人的本质”,所以,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笑话,令人捧腹大笑。在这本书中也能读到作者的思想,拉伯雷把对封建神权的严厉批判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书的各个情节之中,非常精彩。

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格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这祖孙三代巨人的品德都十分高尚,为人宽厚,将敌人化为朋友,善于与人交往。而且他们都见识丰厚,有勇有谋。这些优秀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我喜欢这本书,并想多阅读此类书籍。

关于《巨人传》读书心得 篇3

二十世纪初,有感于“老迈的欧洲在一种沉重和污浊的环境下迟钝了,一种无高尚可言的物质主义压抑思想”,法国青年作家罗曼·罗兰一度希望借助“英雄”来感召人们变革现实,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并称《巨人三传》,又称世界“三大英雄传”。

罗曼·罗兰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我不把因思想和力量获得胜利的那些人称为英雄。我所称的英雄,只是那些因其心胸而伟大的人。……成功对我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伟大,而不是看起来伟大。”

在罗曼·罗兰看来,与生俱来的痛苦是人类伟大一族的最有力量的典范之一,他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标尺。真正的英雄是痛苦和孤独的,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这些人的一生,几乎总是一场长期的磨难。……甚至无需探询他们的作品、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们在他们的眼睛里,在他们的生平中读到,幸福从来没有像在痛苦中那样伟大、丰富和幸福。”

但是,罗曼·罗兰又认为“精神焦虑不是伟大的一个标志”,“我厌恶胆怯的理想主义,它避而不见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懦弱。一定要对过于受响亮话语的靠不住的幻象迷惑的民众说:英雄主义的谎言是一种懦弱。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这就是看到原本的世界,并爱这样的世界。”

《巨人三传》是一部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罗曼·罗兰没有过多叙写三位巨人伟大的艺术成就,而是把饱蘸激情的笔墨用于述说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

无论是音乐巨子贝多芬,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精神上的孤独者和痛苦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每天都更接近我隐约见到但不能确定的目标。”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耳聋和疾病的折磨,不得不“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上帝在贝多芬肉体的痛苦上,还要再加一种精神上的痛苦,这个有着剧烈热情的人,却遭到感情的遗弃。他自己说:“可怜的贝多芬,这世上没有一点儿幸福,只有在理想之乡,你才能找到朋友。”《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打造的人,世界拒绝给他欢乐,他自己制造欢乐送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铸造欢乐,正如他用一句豪言,概括了他的一生,而且是所有英雄的心灵的铭言所说——经由痛苦达到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非常富有,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他拼命工作,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却惊人的长寿。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他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却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终身未婚,孤单到老。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莉亚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飞驰而过。

托尔斯泰的痛苦来自他主观意志的选择,终生强迫自己朝着总在前边的理想前进。“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托尔斯泰是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兄弟”。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正是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变得决绝,思想上的压抑让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内在爆发力,从而成就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我们的时代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却不想奋斗。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拒绝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巨人三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是尴尬与不屑,因为这些巨人的生平就像一面明镜,照出了我们灵魂深处的委琐与渺小。

关于《巨人传》读书心得 篇4

随着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光靠价格提高销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顾客更看重产品和服务是否具备购买理由。因此,卖家必须思考顾客为什么购买,找到隐藏在顾客内心的需求,才能做到“无论卖什么都能大卖”。

日本狂销百万册的《零售心理战: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一书作者,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结合40多年的零售经验以及零售王国7-11的成功案例,为大家揭开顾客心中的秘密,亲述销量翻番的秘诀!

顾客为什么购买?

物质过剩的时代,所有消费者都处于“饱腹”的状态,他们只会购买自己喜欢的,或者打破了常规、在“高品质”和“便利性”上都表现出了新价值的产品。那么,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在何时产生的呢?换言之,即是指消费者的购买目的与动机。

我在访谈牛窪惠——一位既擅长两性评论又非常熟悉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营销作家时,也曾提出了同样的疑问。她过去运用“一个人的市场”“草食系男子”等独创词汇所撰写的市场分析曾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论。据牛窪惠所言,虽然与“一亿国民皆中产”时期(指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既没有太多的超级富翁、也基本没有赤贫阶层的时期)相比,目前日本社会的阶层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但其实所有阶层的人都拥有相同的金钱观,即“只愿把钱用在自己想要用的地方,并尽可能减少除此以外的消费”。她把这一现象总结为“自发消费”。例如在购买碗碟时,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当天的心情,或是去百元店选购,或是在高档的专卖店挑选等等,类似于此的区别购买方式成为了当今消费的主流模式。

令我深感有趣的是,顾客对于流通业界的PB产品(Private Brand 自有品牌)也采取了“自发消费”,表现出了区别购买的消费模式,比如在工作日购买7-Premium系列的配菜,到了周末则选择7-Gold系列的高品质产品等。而当消费者购买7-Gold系列的产品时,比起和NB产品货比三家,他们更容易产生“这是对自己努力了一周的奖励”的心理。这一类“自发消费”案例十分值得我们注目。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想要舒适地欢度周末时光,因此倾向于以“自我奖励式消费”实现“微奢侈”。

购买需要理由

那么,为何现代消费者倾向于“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消费者在寻找支持自身购买行为的理由,寻找“选择的合理性”。如果要问消费者购买的是什么,答案即是产品的价值。7-Gold品质卓越,不过定价也不便宜。但是消费者却会通过“今天是难得的周末”“这是对努力了一周的自己的奖励”等合理理由,使购买行为正当化。

关于现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特点,我曾和立命馆大学经营管理研究学院的和子教授有过深入的讨论。她也与我持有一致的观点。和子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行为经济学,这是一门有机结合了人类的行为分析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学科,也被称为情感经济学。

消费者≠理性经济人

正统的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即所有人都能经济而合理地计算得失与概率,并以此为基础执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剔除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因子。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理性经济人”。例如很多烟民即使明白吸烟有害健康却还是难以戒除烟瘾;又或者同样是消费1万日元,全用在服装上和全用在饮食上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可见,人们无法保证总是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近年来,侧重心理和情感因素的行为经济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从行为经济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之前,就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面对现代消费社会,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学来分析,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和子教授分析说,“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源自人们“规避损失”(Loss Aversion)的心理。人们往往不会平等地看待损失和收益,在相同的金额下,损失带给人的感受远远大于获得。同样是1万日元,比起得到1万日元的快乐和满足,损失1万日元的痛苦与懊悔更加令人记忆深刻。所以人们的行为总是强烈地倾向于规避损失。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规避性”。

和子教授解释道:“当时代前景不明朗、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不想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不愿蒙受损失的"规避损失"心理会变得愈加普遍。不过, 这并不代表人们不愿消费,而是指他们越来越渴求促成购买行为的合理理由,即寻求"正当化消费的理由"。 比如购买奢侈品是作为对努力了一年的自己的回报;比如为了家人的健康,即使价格贵也要选择高品质的食品;又比如为了打扮可爱的宠物,购买漂亮的衣服等等。”

这些例子说明顾客的消费并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赋予了消费活动更多的意义。换言之, 当顾客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或者令自己信服的因素时,他的消费行为就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东西”,而更像是购买“一个事件” 。比如购买7-Gold系列,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借此作为对自己辛勤工作一周的奖励;购买价高而质优的食品,目的更侧重于为家人的健康着想。

借用牛窪惠的话来说,现代消费者并非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由自己重视的事情引发了消费行为。或许“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正象征着“购物”时代开始走向“购事”时代。

因此,与其说是一个消费者心中原本就明确需要的产品,不如说是让顾客在店铺购物时,内心突然萌发出“我一直就在寻找它”的潜在需求并因而产生购买意愿的产品。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这时候绝大多数的顾客都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

社会越富足,物质越丰盛,顾客越想要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自己信服的选择,因此“自发消费”“自我奖励式消费”与“事件消费”也会变得越来越多。面对这一现状,卖家理应顺应顾客的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能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人信服的选择。

关于《巨人传》读书心得 篇5

从前读过《边城》,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老船工的孙女翠翠,大老性情洒脱豪放,二老沉静内敛,翠翠对两人均有好感,但对聪明俊美又重感情的二老情有独钟。大老自知求爱无望,为成全弟弟乘船外出,不幸遇难,而二老因对大老的愧疚出走,老船工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怀着对孙女婚姻的惆怅溘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守着渡船无望地等待……一度以为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湘西女孩与两兄弟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直到了解作者、读完全文之后才明白,爱情故事只是一个依托,作者想要表达的却不仅仅如此。

众所周知,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多产的创作和对人性倔犟的固守,创造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神话。正如他在《边城》的题记中写的那样: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是的,在我看来,他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离不开他所扎根的那块土地所给予他的“营养”,《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记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课上,老师曾经说过,沈从文的文笔任意识的流动纵情写去,多暗示,富有情感美、色彩美,不过早期的语言有些扭曲,到了写《边城》,明净澄澈,完全成熟了。其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沈从文在文中写道“‘茶峒’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这些都是湘西世界之美,仅用纯粹不加修饰的行字,就把观众带进那样一个至纯至善的生活环境当中。随着作者的笔锋一路走下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朴实无华的当地建筑,还有“茶峒”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好比文中所说的,“在春水涨进街头后河街上的人家,便会用长长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生活在这样一个艰难环境中的人们才是最贴近自然,返璞归真。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仅养育了沈从文,养育了淳朴真挚的湘西人,更加鲜活了沈从文笔下的一个个生命。《边城》中一个个质朴的人儿便是其最好的证明。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雇员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每每读到这样的语句,脑海中总是不自觉的浮现出无尽想象中美丽的青山绿水。这样原汁原味的日月山水养育的人民该是多么的纯美至善!主人公翠翠便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纯朴的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亦是纯净质朴的人性美的化身,翠翠天真含蓄的爱情便是其最好的诠释。端午节,翠翠等爷爷巧遇二老傩送外出,虽是一次偶遇,两人却心有灵犀,暗中生情,即使是这样朦胧的爱意也并未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而淡漠,反而愈加浓重,整部小说中翠翠爱情的基调是自然恬淡的,没有浓情蜜意,没有大喜大悲,这正是作者要歌颂的自然、朴素的人性美。尤其是在小说的最后,二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二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

不仅仅是翠翠,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亦是这样的淳朴真挚。“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淳厚”,如果说这仅仅是沈从文笔下的一句话,那么,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便可足够用来说明了。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

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他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夫死后,不计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大老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二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就在知晓大哥为了成全自己而出走遇难时,他也因重情而选择出走。

沈从文的大多数作品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有着自己的美学理想,追求一种恬淡、含蓄的艺术风格,《边城》便是如此,其主要表现的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被誉为“人性美的赞美诗”。小说中翠翠是人性美的化身,亦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边城》写于1933年—1934年,此时沈从文从向下到城市,目击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人民的不幸、道德和人性的沦丧,对此深感悲痛。小说中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些神性之光,体现着人性之中健康、美丽、虔诚,纯美的一面,也许,沈从文是想借有湘西影子的小说表达一些东西,一些社会和现实正在失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不该失去的。

沈从文的学生、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这样描述《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单纯从小说中我始终无法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大老遇难,二老出走,老船夫在惆怅与忧虑中郁郁而去,独留无依无靠的翠翠孤独无望地等待。《边城》的故事无疑是一个悲剧,又何来希望呢之说?沈从文在小说的结尾处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难道这“明天”就是所谓的希望吗?我却觉得这仅仅是一种悲剧的含蓄表达,也许是浪漫、古典主义作家不想把绝望写的太明显,仅此而已。若说希望,可能是作者到城市后对现实失望,才写下这桃花源中的失落,试图找回湘西文化中的自然人性,唤醒社会大众的人性之美,以此来改变现实中道德与人性的沦丧。在《边城》纯美质朴的乡土与人民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其隐藏着沈从文对社会的一种忧虑,对人性品质的一种留恋与惋惜,以及,对未来的丝丝迷茫与困惑,“也许明天回来”!

但无论如何,沈从文在《边城》中所描述的边城的纯朴山水养育的淳朴的边城人民都在现代文坛中熠熠生辉,每一个炎黄后人都会知道,在那样纷乱纠结的年代,有一方水土,明净澄澈,养育了一方纯美至善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