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1.1W 次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1

教师和学生共同做手影游戏,从而引入光源,显得自然、亲切,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播放一些光源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了光的美丽动人,感受到了光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学生对列举的光源进行不同的分类,充分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问题是思维的动向,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并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教学,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老师进行引导与筛选,接着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学生评估等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验光沿直线传播,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有趣和有用,并慢慢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还让学生通过操作,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活泼的状态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处理光速的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本节课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还使学生学以致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标准理念和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了同等的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把科学世界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课下去阅读,让学生自己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了解一些天文知识,了解最大的长度单位——光年,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布置课后完成“想想做做”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在简单的小制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利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照相机的学习做了一些铺垫。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2

本节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识图,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地记住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于降水的形成条件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加深学生理解。在绘制降水柱状图过程中,由于受时间限制,部分不能熟练独立完成,安排课下时间练习。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3

《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孩子们对这份沉痛的香港的过去血泪史,没多大感受,所以了解、收集香港的过去,在课前和课中都显得很有必要。我对本文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课前,录音机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朗读了《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谨以此文献给香港回归十周年,国人牢记百年之耻! 我自己倾情融入了诗歌情境,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敬佩,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愿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鼓励大胆诵读、张扬个性。学习本文当以诵读为主,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这样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追求,继而帮助学生养成不断读书,终身读书的习惯。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4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还要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读,是要做到批文入情,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本课教学,我借鉴薛法根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用“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来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教学时,选择了课文中两句话,一句“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一句“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将课文的阅读理解与朗读指导有机结合,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我说的每一句话,为雪儿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让学生这样去读课文,就能从平实的字里行间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发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

学习是学生在学,教师应该引导、服务于学生的学,本课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两处:

一是设计话题,以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如在精读课文时,学生根据中心话题,“在与我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让同学们小声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用铅笔在课文中划一划。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二是交给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如:教师运用“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这个方法教学完两句后,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云”和“子”。“云”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云朵”、“彩云”,还有的想到了“乌云”。“子”我重点是通过“种子”和“孩子”来认识“子”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6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地球是的家”,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6

《我爱我的家》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一主题,上课之前我让孩子们收集一张自己家居的照片或画一幅自己家居的图画,把它介绍给大家,再贴在教材上。可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一个孩子怎么也不肯拿出自己的照片,原来他一直跟着妈妈和外婆生活,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照片都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当时我鼓励他大胆地向同学们介绍外婆,因为我知道从他生下来就一直是外婆带着,他的讲述非常动人,大家都被他感染了。课后我把他这一反常现象告诉了他的妈妈。他妈妈犹豫了好久才告诉我她离婚了。孩子肯定是因为这。我恍然大悟,后悔自己在设计教学时没有预设现实生活中有家庭缺陷的孩子可能会在别的孩子在感受家人的温馨和快乐时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教学中教师要没有给予关怀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面对的是不断扩大范围的学生的社会生活,但是其核心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主体人格。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要随着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但我们也要持之以恒地关注学生的体验,促进有效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我们认识到,回归儿童正在过的生活是提升孩子们生活的唯一途径,这节课下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设计时备学生的重要性和课堂上生成问题时灵活应变。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7

垂线是小学阶段所学的初步几何知识之一,也是学生最难接收和掌握的知识之一。怎样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要点,我没有按教本上的概念和定律说教,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并知道生活中的垂线。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垂线的特点。我是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的。

1、学生动手引出垂线

我在讲这一课之前让学生自制学具。也就是用两根木条或硬纸条制成能旋转的活动角。让学生将准备好的学具放在桌面上,旋转其中的一根,使其中一个角成直角,再量一量其他三个角,看是不是都是直角.由此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 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学画垂线

先学画过直线上任意一点做它的垂线,再学过直线上给定的一点画垂线,最后学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这样有易到难,循序渐进,便能水到渠成。指导学生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应注意以下几点:(1、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2、画垂线时应先重合边后重合点。)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以教材为本

虽然从文字表述上看,以上三种教学设计(略)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1)要求学生要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2)要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但是从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上课时目标的达成度来看,三种设计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迥然不同的。

表面看来,上述两个教学目标是孤立的,并列的,轻重一样的,实质上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到缠足陋习严重的危害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才能感悟少年孙中山的那颗心——对缠足陋习刺心之痛,入骨之恨,有坚决废除它的强烈愿望,才能让学生受到孙中山独立思考,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的熏陶。由此可见,目标(1)是实现目标(2)的基础,目标(1)是先行的,是关键。显然,第三种设计者,由于认真研读了文本,比较深刻地解读了作者、编者的意图,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及其关系,使文路和教路有机地统一起来,走进课堂时做到了心中有目标。

反观其它两种设计,轻文本重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设计一基本搬了网上的设计)。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囫囵吞枣没有消化,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所以大家要认识到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备课前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通过与文中人物、作者以及编者的对话,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感动,形成自己对文本意义的主动构建。有了这个基础,具体的教学才能做到以教材为本,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本。

(二)教学对象的重新认识——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与生活经验背景,是学生的真实起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起点。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中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设计,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有效。

由于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孙中山的功劳,缠足这一陋习早已销声匿迹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中青年老师来说,如果不去下功夫了解,脑子中对缠足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只是无端地觉得那是用布长期包裹不让脚长大,最终形成小脚。而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更没有什么体验,可以说是白纸一张。

要让对缠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学生,单凭文中“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这一句话来感受缠足形象(丑陋形象),进而来感受缠足的毒害,是远远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的。

第三种设计,显然在课前研究了学生,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设计播放缠足动画,旁白介绍缠足陋习这一环节,补上教材的空白点,打通了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知识,更主要的是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缠足厌恶、憎恨的情感,为下面与少年孙中山产生共鸣,感悟他那真挚的火热的心积蓄了力量,打下了伏笔。

另外,中年级学生的感情是非常朴素的,他们的心是善良、正直的,当自己喜欢的人受到伤害时,反应是强烈的,毫不犹豫的。所以当老师问:如果缠足的不是孙中山的姐姐,而是你的姐姐,你非常喜欢的姐姐,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时,学生有的说难过,有的说心疼,有的说生气,有的说恨妈妈,这种角色体验一下子把孩子与孙中山的距离拉近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研究学生的结果。而第一二种设计或关注了文,没有考虑人;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着眼灌输;或高估了学生,使学生无法“披文入情”“入情入境”,教学平淡无味。所以教师教学时要研究学生,走进儿童的心灵,了解儿童,做到以人为本,目中有人。

(三)教学策略的重新选择——以感悟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维。”由此可见,新课程把“感悟”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而本课时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缠足的危害性和少年孙中山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因感动而醒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呢?第三种设计同其他两种带有灌输式、问答式倾向的设计相比,呈现出更丰富的策略。

1、朗读中感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文本意义不是客观地先于文本之中,而是读者读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读中生成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缠足陋习对妇女的毒害是通过姐姐缠足先后的不同表现体现出来的,妈妈对缠足的无奈、少年孙中山对缠足的憎恨和反抗是蕴含在他俩的对话之中的。所有这些怎样让小学生去感悟?教师首选的策略是引导学生朗读体味。成韵的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会不经意地体验、意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读出了那颗心、那份情”,达到“披文以入情”的境界。同时,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安排学生充分朗读,能激发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之情、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2、比较中感悟

有比较,才有发现。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顺序的比较当中,在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1)姐姐缠足前后的不同表现的比较。

(2)第7自然段与补白的比较: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他看到的是(姐姐的愁眉苦脸);孙中山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他听到的是(姐姐的叹气声、哭声)。

(3)孙中山和妈妈对缠足不同表现的比较。

(4)孙中山和妈妈自身不同描述的比较: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这种比较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有可能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智力的生成、情感的熏陶。

3、想象中感悟

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孙中山的姐姐缠足时的情景,学生自然没有见过,书上也只有短短的两句话,而这个内容对学生感受缠足陋习对带来的痛苦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引发学生的想象,由于此时学生已有缠足这一丑陋形象的表象,短短的两句话被赋予丰富的内涵,烙上了学生独特而多元感悟的痕迹。这对学生加深课文理解、走近孙中山的心灵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法,那法,只有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胸中有法。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9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朴实,善于通过一些重点语句体现海岛战士热爱祖国海岛的感情。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上课开始时,我先出示祖国的行政区域图,让学生知道,为了保卫祖国,解放军战士就驻守在那些远离大陆,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岛上。然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3、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 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 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最后,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两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并尝试让学生谈谈:海岛的今天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10

转眼一个月马上就要过去了,回顾这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时光飞转,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所以,平时除了下苦功夫,认真备好课以外,还要不断向其他老师学习讨教经验,在教育幼儿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幼儿喜欢听故事,通过听故事,能养成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有一种健康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心境去引导每个孩子,用爱心责任心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的整个美术活动中,幼儿作画的时间会占很大的比例,我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干什么也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经验告诉自己不能仅仅把激发兴趣与讨论组织好了就算完成了,而应该更好地针对个体进行适时的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1.围绕目标观察。首先要心中有目标,明确幼儿操作环节的指导要点。今天的重点是要让幼儿学会画动态的人物,所以我采用了让幼儿示范动作,教师用简笔画作画的方法指导,并且抓住侧面和正面不同的画法来示范,提升幼儿的绘画经验。

2.有序提供材料。每次作画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逐渐养成了有序发放材料的过程。比如我先让组长来为每组孩子发放报纸垫在桌子上,然后再提供绘画的工具:白纸、记号笔;接着引导幼儿将画面内容画得比较丰富后,再提供另一张材料油画棒,以引导幼儿涂色。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有序思考,又让幼儿有充分的作画时间。

3.注重能力提升。在整个指导幼儿的操作的过程中,我都重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创作出自己的图式,从而提升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及绘画技巧。碰到幼儿反复说“我不会画”,或完全模仿老师的范画,或不断重复以前画过的画面时,便作一些适时适宜的指导;对于那些很会画的幼儿,便放手让幼儿自由发挥。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进位的方法。我意在突出以时效为课堂本色,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计算19×19的方法,允许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估算法和竖式计算法,通过多样算法的展示构建丰富学习的平台为思维碰撞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创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我首先复习了与新授教学有关的加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不仅唤起学生的旧知,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由于本节课19×19乘的顺序及计算过程与前面不进位的一样,只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进位,所以新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首先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收获,最后在全班进行集体汇报。从学生汇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就是在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重点加强了对旁边学生计算细心方面的教育。我还充分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教学完这个例题后, 我特意出示了一段温馨提示:提醒同学们千万不要忘记要加上进位的数哟!接着又出了几题出示了填一填,分层练习,学生填完后并说出计算的方法,目的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去感悟,归纳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从本节课看学生参与积极,学习的兴趣较浓。由于学生在本学期前一节课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有了这个基础。因此,本节课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算一算,说一说,想通过让学生动脑思考、计算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让学生计算“19×19”时,我是有意识的安排四个学生到黑板演,让学生观察讨论,找到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就突破了“进位”这一教学难点。然后又出一组改错题组织学生集体订正,总结并掌握出笔算方法。学生在巩固训练中掌握了笔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对这一知识的教学千万不能急,不能光看学生计算出的结果正确与否,还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算理。看似简单的计算,实际上对初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挺困难的事情。在教学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其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是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关键。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13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间的空白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作者对每一事物描写之间有很大的空白,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这是本文的结构“片段式”的特点。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对“祖国山川颂”这题目的解读不到位。上课时,我只提到了这是一种问题,而没有从它的来源和演变说起,给学生造成很懵懂的状态。“颂”应是来源于《诗经》中的“风、雅、颂”。以采取赞美、歌颂为主。写法上多用铺叙手段。在上课时先讲解语言美再归纳结构特点,中间有点杂乱。后感: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14

《大海啊,故乡》是苏少版第10册第六单元内容,歌曲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音乐平易而亲切,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该曲采用了四三拍,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的真挚情感。

本课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歌曲的情绪、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参与多种音乐活动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与音乐产生共鸣,使学生的音乐视野更加开阔,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宗旨,我在教学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挖掘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编活动等环节上求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感 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通过参与多种音乐活动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与音乐产生共鸣,使学生的音乐视野更加开阔,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再本课的教学中采用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本课教学力求导入求新、运用处理教材求新并注重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实践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再教学中把握各环节分寸,教师指导不够到位,尤其编创环节的指导不足。任一环节把握不当,都会导致教学失败。作为教师首先应时刻树立创新的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师的教学事业是漫长的,只有长期不断地反思积累总结并发扬教学成功经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才能不断超越,创造性地上好每一节课。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15

《画水果》是一节集欣赏、写生以及创作于一体的四年级美术课,属于中国画教学。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一般的国画教学都以讲解技法,临摹写生为主, 程式化的教学再加上技法难以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兴趣渐失,作品也鲜有创意和韵味。为了能将这课上成学生喜欢,让他们感到快乐的课,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强调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考虑到教师在黑板演示,学生看不清楚,示范环节我特意用视频演示画橘子的过程,利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经过讨论和反复实践,总结出用笔、用色的规律,突破难点,结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顾全课,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欣赏、观察,动手、动脑,玩中学,学中玩,体验了学画中国画的乐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现,合作创新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反思不足,要是能再多给学生创造些动手实践的机会,再多些自主探究与互助学习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更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