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2.1W 次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1

《悯农》是唐朝诗人李绅所作, 全诗共四句,语言朴实无华,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们还在禾地里锄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呢!道出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表达作者热爱劳动人民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这首诗告诉了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背诵诗歌外,还要达到教育的目的,要让孩子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让他们同情辛勤劳动的农民,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表示愤慨。

我在教学《悯农》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运用挂图引导学生说了两次话。一开始我出示挂图(农民正在烈日下给禾苗锄草,汗水直往下滴),我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这一提问给了孩子很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有话可说,既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得到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诗文做下了铺垫。

第二次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我说:“同学们对古诗的意思也理解了,请你们再看这张图,如果你们面对着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你们有什么想对别人或者对自己说的吗?”因为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想对自己说要爱惜粮食;我想对同学说吃饭时不要掉饭粒;我想对爸爸妈妈说,如果浪费了粮食,农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费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诗和乐一直是紧紧相伴的。古代的诗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乐也总是带有许多诗意和想象。因为古诗短小孩子们从小就听熟或背熟了,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她们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词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同时,结合古诗句的特征、语气、语调,培养儿童对节奏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励志天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2

在课堂上我还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提问同学这件事时,我引导:“倘若同学回答的正确深刻……倘若同学回答的不好……”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如果加入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还有就是老师的话太多,学生理解到位了,我还进行强调,总结,如果把这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去悟,不是更好吗!还有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些。板书也有一点不足,《讲课》这件事突出了刘老师热爱工作,这点也和其他几件事的板书统一,反思自己还是对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够,今后还要在课前多研究,多琢磨,力争做到最好。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月教学进入专题复习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复习质量和学生能力,本阶段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针对学生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能够易于识记、理解,尤其学以致用。

根据中考说明及相关的解读,本学月专题复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名著专题阅读,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真正完整阅读名著者几乎没有,也就是说都是“假阅读”,但近几年中考名著的考察已上升到知人论世的层面。针对此现状,首先让学生熟知考点及体型;其次,据“说明”让学生梳理课后“名著导读”中的篇目,给学生时间,自己在笔记本上质量根据考点和题型归纳并设计考题,然后在全班互相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其三,教师补充课本中没有的作品,并组织学生笔记,赏析人物、语言等。做到以“假”乱“真”的目的,确保学生中考中不失分。

其二,继续课文古诗文的默写、理解。组织学生圈定“说明”中的古诗文篇目,做到三熟:熟读、熟背、熟写,了然于胸。其中古诗词曲,以机械默写为主,理解性和迁移性默写为辅,以教师反复检查,学生互相检查为手段。同时,重点篇目中的名句,师生共同赏析,采取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名句、名篇会赏、能赏、精赏。

古文部分,重点集中于字、词、句,尤其课内实词,重点句子。组织学生集体梳理,首先留时间学生自行翻译,并标注疑难,共同讨论,然后学生互相检查,查找疏漏,及时弥补和更正。最后教师组织分组检查落实。

其三,现代文阅读部分。首先通过资料了解,掌握一些做题方法及术语,并通过针对性训练,明确思路,切入点尤其术语的运用和作用。当然以教师讲解和说明为主。然后,以《学习之友》和资料为主,具体分析每道考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并组织讨论,从而使学生巩固方法和术语,并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打好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基础,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经过本阶段的复习,学生的能力有较大提升,但依然有不尽人意之处:首先,教师对基础知识的强调较多,但因各种原因,检查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教师讲的很多,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因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大打折扣。

最后,分类复习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细化,却忽视了知识的相互链接性和相关性,使学生所学知识显得零乱。

总之,通过本月的复习尤其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有了针对性。特别做好本阶段的总结、反思,对以后冲刺阶段的复习定会有极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4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5

这次省实小验收,我很荣幸地上了一节课,课题是《孙中山破陋习》。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中人物个性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学生走进文本,阅读课文。在整篇课文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方式:

1、朗读感悟:本文主要是孙中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我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朗读学生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能体会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能了解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2、说话练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留白想象的环节,想一想妈妈会做什么,会说写什么,孙中山当时怎么样?这说话练习,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一练习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

由于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上这节课我是信心百倍。这节课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一环紧扣一环,很顺利地结束了。我自认为课上得还不错,课后,我主动去和领导交流。当领导提出:“你的这节课怎么没板书?如果有了板书,学生的感悟会更深。”我蓦然回首,发现偌大一块黑板,竟成了荒芜的园地,没有一个字,我楞住了。原以为用了课件,板书就不重要了,而且,我认为让学生一会儿看投影,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看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看来我的想法偏激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领导的话让我明白了,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板书依然是很重要的。教师板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展现美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过程,现在被现代高科技手段所剥夺,难道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虽然电脑能显示规范的字体,可是它不能体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无论如何,它代替不了我们教师的精美板书。这节课没有板书的设计,成了我的一大遗憾。不过,我已意识到:我们的课堂还是需要教师精妙的板书,现在需要,将来也一样需要!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6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作为老师不可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重要的环节,本人非常重视。这篇课文很美,内容浅显、描绘的画面却很美,读起来富有音乐韵律的美感。在引导读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泽像清泉那样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泉水的几次说话要用轻松,自豪的语气来读。为了读中求乐,“引读、分角色读、合作读、配乐听读”是本人在本课中引导朗读的一个特色,学生很快乐。

写字教学是二年级教学重点。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师生互评、生生互相评、并重点授之写字的方法。(老师的范写尤其重要,让学生亲临老师书写的快乐,或许真能直到“身教重于言教 ”老师运笔方式与情感流露,使学生有渴望试写的感觉,其实写好字是一种语文修养。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7

《花钟》是三年级语文第13课的内容,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结合“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花钟教学反思。课后有以下两点反思:

一、对长句的指导阅读

在识字的教学环节过后,教师注意对三个难读的长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从现场学生的表现来看,长句的朗读对他们而言是存在朗读难度的。而我认为从三年级开始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培养,从长句的朗读到以后段的朗读再到全文的朗读,这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教学理念能为学生以后的朗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形成个人独特的学习体验

课文中描写了九种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我把花开的样子变成一首“小诗”,让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所喜欢的课文中对花开描写的说法进行自己的“解读”,学生因为“比喻生动”“拟人形象”“描绘简洁”等的角度完成自己的喜欢的阐述。教师不必费劲进行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解释,学生自己就已经可以领悟,即可达到教学的效果,不会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感觉。我想在其中学生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学习体验。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8

本课是描写秋天的一篇文章,文美,意更美。朗读感悟背诵之后,带领学生模仿写四季。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本课的结构特点:第一句,呼唤秋天来啦;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山野里的景物的样子;第四、第五句,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大雁南飞,来表达对秋天、对劳动那个人民的赞美。

接着,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相同季节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互相说出、补充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组内交流展示。

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相机指导筛选板书出季节里特有的景物,并板书在黑板上。

最后,启发学生说出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特点,学习“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表达方式,并借鉴。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准确,比如:“桃树挂起粉色的灯笼”,“挂”自用的不是很准确,变引导学生看幻灯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认识,学生便体会到“桃子露出粉红的脸颊” 更好一些。……

放学的时候,陆陆续续,大家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春、夏、秋、冬各自开花。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动笔,虽然稚嫩,但“我愿写”,比“写出文采”更重要!不急,慢慢来!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9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由于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世上哪有如此巧事,祁黄羊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担当重任,刚好这个人就去世了,是不是祁故意的呢?他的根本用意在于推荐自己的儿子,而不落人口舌?面对学生的疑问,我顿时愣住,一堂课便草草结束。课后,我向我们吴校长请教,才弄清楚故事的原委。

原来祁黄羊荐贤的故事并非如课文中所写。祁刚开始推荐解狐担任另一职位,解狐做得很好,“国人皆称善”,后来,祁黄羊再推荐祁午接替自己的中军尉一职,他也做得很好,为百姓所称颂,从而,祁黄羊荐贤成为千古美谈。而我们的课文却把这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了,以至于学生对祁黄羊的人品产生了质疑。

通过这片课文的教学,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并不能就教材而论教材,而应该渗透教材、拓展教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10

《丑小鸭》一文被安排在“成长的经历”这个主题单元。目的就是想透过此文告诉学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的道理。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童话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作品。在没讲这篇童话故事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三遍,然后在小组上汇报自己的所得。最后我请学生汇报:有的说我读后悲哀地哭了;有的说丑小鸭太可怜了,还有的说我被丑小鸭的故事感动了。紧之后,我追问道:“你为什么会哭?你为什么觉得她可怜?你为什么感动?”没想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竟比平时丰富了许多。我想把这份感动继续延续,并以此为切入点引起我班孩子的共鸣。授完此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课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一、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由于我校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童话故事里就很方便,我利用课件创设出了丑小鸭出生的地方以及她的兄弟姐妹的图片。之后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小鸭,以此衬托出丑小鸭的“丑”。丑小鸭的丑很快映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为学习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展示丑小鸭变天鹅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我先让学生品读描述丑小鸭外形的句子,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究竟有多丑,引导学生梳理作者是怎样描述丑小鸭的外形的?之后,让学生对照课件中的丑小鸭,再找到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相关语句,透过图文对照,学生对写作的顺序就很明了。最后将丑小鸭的图片和天鹅的图片放在一齐,我问学生:“丑小鸭之后就变成了这样美丽的天鹅,难以置信吧?”学生们都说是的。我又说道:“是呀!就连她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那么书中的哪些语句写出了丑小鸭的吃惊呢?”让学生们找到了相关句子,反复品读,品味出丑小鸭的心理活动。再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丑小鸭长大的样貌,学生就觉得比较容易了。

三.采用词语突破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丑小鸭》一课也不例外。文中“孤单”、“讥笑”、“惊奇”、“羡慕”“大吃一惊”等词对文章中心的表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些词语,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教学时,我屏弃繁琐的分析,以词语理解为突破口,透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读和悟,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把自己的领悟透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读中感悟故事的精彩片段

“当我们和丑小鸭正沉醉在她变成天鹅后的喜悦中,当我们发出”啊,多美的天鹅!”这样啧啧的赞叹声时,有谁会想到她以前受过的苦难,她以前受到的屈辱,是那样的令人心碎。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看看她都受到了哪些苦难和屈辱。”当我引出这样的话语之后,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之中。然后投入地阅读起来。丑小鸭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我基本上是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与悟有机地紧密结合。学生们被故事情节感动着,被丑小鸭的命运牵动,我被学生们的朗读感动着,这节课处处有情,处处生情。我想: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让我们和学生一齐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好习惯吧!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11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

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12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问题”是《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他们喜爱的、熟悉的场景。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了一些尝试,把课堂内的教学扩展到课堂外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首先,我以聊天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其次,把孩子们喜爱的课外活动通过课件带进课堂,让他们在回忆自己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思考;然后,由学生观察笑脸统计图,使他们初步了解统计图的用途和意义,获得初步的统计知识;最后,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设置情境,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总之,让学生不断经历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更易于学生去感受知识、领悟知识。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13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长得难看之后很感委屈,在妈妈的教育之下,通过自己沙漠旅行的亲身体会,终于明白了自己并不难看,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缘由,揭示了判断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对待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教学时我运用图示导读,并且通过演一演来加深印象,让学生感受到小骆驼由委屈到自豪的情感变化。

这篇课文很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过委屈、自卑,怎样去克服,怎样对待别人的嘲笑,这篇童话则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所以,上本课时,我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凭借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内容,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学完故事后,我就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想象:“沙漠旅行后,小骆驼又遇到小红马了,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小红马呢?”在讨论中,让学生品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能改变原来不正确的看待问题的方法。

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以前因什么原因自卑过,什么时候又因什么事让自己“自豪”?也可以谈谈自己以前对什么人、事嘲笑过?学了课文后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这样层层深入,逐步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辨证地看待事物,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如果像小红马那样,只看表象,不究实际,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时也让学生都能建立自信,抬起头来面对一切,只有让自己感到自豪才对。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14

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这篇课文,我反复琢磨了许多遍。如何设计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主要设计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让学生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很好,这可能得益于趣味性设计(如摘苹果放进纸船、苹果给老师、同学们说悄悄话),让孩子们以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语言文字,问题的设计等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欢乐共痛苦。尤其是学习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们都读哭了。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真正走进了文本。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15

这是出成绩见效果的一学期,也是师生拼搏的苦战的一学期。在上好新课的基础上,稳定和鼓励学生,依据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了艰苦的强化训练,分别进行了两次摸底考和三次模拟考,从基础知识、语言运用、古诗文默写、阅读、写作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训练,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从这几次摸考的成绩中可以看出扎实基本功,有目的的进行艰苦的强化训练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当然,从成绩中也看出,在普九背景下的教学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成绩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现试作如下反思:

(一)、联系教材,研究课标。

在《20__年命题指导》中强调“语文试题应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就明确了试题要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来命题,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集中测试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素养的考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状况,自然试题中会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题目不会难,但会很灵活,会有多层次的考查。如测试语文积累与运用中,既有测试记忆,也有测试学生的理解水平,还有测试其运用能力等。另外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复习的范围。如50篇诗文以及14部课外读物,而这些都在课文中出现过,联系教材,只需作好重点内容的巩固就行。

(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应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订阅《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 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以上报刊杂志,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修养。因为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的名著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到初三时,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老师只启发和点拨即可。

2、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黎锦熙)。

3、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4、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初一开始到初三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

如果能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三年的实践,效果应是明显的.

(三)、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间不等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再等到总复习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初三年的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学生做完20__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后,要求他们自己分析和总结,写一篇20__年中考语文命题预测,各抒己见。然后教师综合权威预测,给同学作一些分析、评点。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四)、更新观念,抓好复习,提高成绩

初三语文总复习阶段,传统的观念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或轻视它的人文性,往往会造成学生老师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却不见提高.因此我认为无论在常规教学,还是在总复习阶段,同样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找到总复习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应该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五)、大刀阔斧,对各知识块进行定性、定量。

《20__年命题指导》中提出“重视挖掘客观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发挥主观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作用。”因而可对整份试题定性,即主观题占80%—90%。一份试题一般是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构成的,而对于每块知识就要大刀阔斧的定量,以便精讲精练。“积累与运用”这一知识块中,只需抓好优秀诗文的默写,其它的音、字名著以及口语交际,是靠平时的积累,无需多练。在“阅读”块中,侧重于课外文章的分析训练。在古文的阅读中,课内古文侧重于“四记一讽一表一战”(《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曹刿论战》)的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中则要着重在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探究能力以及读书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阅读的文章要选取那些思想性、人文性、时代性并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来训练。在“写作”块中,半命题和话题或材料作文是常规题型,因此审题的训练是最重要的。但也要明确“淡化文体”的要求,并不是可写“四不像”的文章,因而训练中要先分文体,明确各种文体的要求后,在固定时间内灵活运用各种文体,集中训练几次。

(六)、善于取舍,精选精练。

进入复习阶段,各种资料和试题会很快堆满案头,都拿来用,拿给学生练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只会把师生拖入让人疲倦的题海中不能自拔,使了很大的力气,收效却甚微。因此,我们要在所选定的命题方向和范围的基础上,斟酌各种资料,勇于取舍,把符合要求的题目筛选出来,组合为各训练块,在我们复习巩固好教材上该知识块的要点后,及时训练,强化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把各知识块中最具《课标》精神的题目,组合、编制成侧重点各不同的三四份试题,如在现代文阅读中,一份侧重于说明文和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那么另一份就要侧重于议论文与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像这样地进行有目标的精练。在各知识块的定量后,要列出考查的明细表,依据明细表,师生共同设计题目进行训练,这是通过师生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去把握所学知识。

(七)、考试方法、技巧以及考试心理的指导。

虽然复习工作会在紧张有序中完成,但中考毕竟是人生的一次大转折,是一锤定音的考试,会碰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考试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每次训练中的必修课,如阅读方法:“一步初读,二步纲要(文首文尾,中心段、各段中心句),三步析题,四步删(删出与题目要求无关的信息,精思相关信息)”。又如答题技巧:“抓关键,细明辨,分点展现简又明”。再如考场上的作文技巧:把已有的一些经历体验与读过的优秀文章,依据题目的要求巧妙变通,灵活运用。对于考试心理的指导,则是考前的适当休息放松与适度紧张结合;考中认真作答,先易后难,勿漏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考完后一定仔细检查;每场考试结束后,要尽快对下一科做准备,别把思维滞留在上一科目中。在整场考试中教师要特别做好普九背景下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工作,他们常常怀着“反正我是考不起,是父母要我来考的”消极心理,在考场上就会随意而为,明是考得出来的却不考,更有甚者是在考场上睡觉,我应该做好这类考生的思想心理纠正工作。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

当然,在普九背景下,后进生的不良思想、习惯以及不良学习态度,对想学好的同学的负面影响总是难以战胜,致使老师用了大量的精力的时间,收效却甚微,许多问题是老师讲过训练过的,到了考场上却做不出来,留下了不必要的遗憾。当然,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16

通过这样反复的语言训练和演示课件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我想,学生对于这个称象的过程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你觉得曹冲称象的办法怎么样?好在哪?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很快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出来。

接着我问曹冲是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聪明表现在哪儿?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引导学生思考曹冲是用什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学生说出是船和石头,从而想到曹冲懂得这样的知识:同一条船,如果每次装载的物体重量相同,那么船身每次下沉的幅度相同,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每次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说明船上装载的物体的重量也相同。

曹冲能给运用上述知识和现有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运用“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说明船上装载的物体的重量也相同”的知识。先用一条船“称出”(找到)与大象重量相同的替代物——若干块石头,再一称一称地称这些石头的重量。这样,就把不能分开来称的身高,体重的大象,换成了可以分开来称的若干块石头,从而间接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我觉得这节课教学重点比较突出,教学设计和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帮助,还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的。

语文悯农的教学反思 篇17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3节,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朗朗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比较每个小节的相同之处,通过比较,让孩子们记住这首诗歌的特点,为后面的教学与背诵奠定基础。接着,我让孩子们纵观全文,说说水乡有哪几多?孩子们总结出了水多、船多、歌多。我又让孩子们仔细读诗歌,找出多的理由。然后相机划出“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飘满、装满”等词,通过多形式的朗读,通过图文结合,逐步感受到多的理由。最后由“唱咱水乡新生活”一句引出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赞美新生活的热情。

同时,我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重点抓好识字教学。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在于整体性和综合性。识字识词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通过分析字形,识字析词,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字词的教学与句子的教学和整篇课文的教学协调起来,将阅读、识字、理解、感悟、朗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寓识于读,寓解于读,以读促识。例如在学习“处处绿水荡清波”时,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识字,再通过字理识字法,理解了“荡”原来指芦苇草,所以是草字头。芦苇草长在水边,所以左下脚是“三点水”,右下脚的部件多像风儿吹来芦苇草左右摆动的样子。然后通过听音乐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和朗读感悟,体会到微风吹来,绿水随着清波一起一伏的样子,使学生深深地陶醉在水乡美的意境之中。这样边读书边识字,利于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做到学用结合,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完整首诗歌,我又带着孩子们尝试了说话训练:校园多,多,多,真啊!市场多,多,多,真啊!同时,让孩子们收集和欣赏歌唱新生活的诗与歌,以达到与本诗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