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2.6W 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1

阅与《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有关的各种资料,哪怕只言片语: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本篇课文的原文,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评价等等。我想要想解读文本,我们只有走进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后,才能够体会教者所需,学生所需。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经典的话语,在理解“重返战场”时有了原文内容的补充。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二、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设计时候我们应该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三、如何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如何实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重返战场”和“庄严归去”段落时,在总结“披挂象鞍”这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五、如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师的引导太多,束缚了学生。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老师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还不够凝练、准确。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2

阅与《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有关的各种资料,哪怕只言片语: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本篇课文的原文,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评价等等。我想要想解读文本,我们只有走进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后,才能够体会教者所需,学生所需。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经典的话语,在理解“重返战场”时有了原文内容的补充。

二、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设计时候我们应该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三、如何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如何实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重返战场”和“庄严归去”段落时,在总结“披挂象鞍”这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五、如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师的引导太多,束缚了学生。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老师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还不够凝练、准确。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3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时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__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4

当我决定以《最后一头战象》一课作为本次研讨课时,我就一直努力的阅读学习“阅读教学‘激趣导读’创新教学模式”和“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两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认真地思考如何将这教学模式与这篇课文的教学有机的契合起来,符合我们农村学生的实际;同时我还在不断的揣摩我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创新学习课堂所应有的高度。终于,今天,我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考,展现在了大家面前。过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赘述,在这里我只想真诚地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时候的几点思考。说得对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见。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专家、领导以及同行门批评指正。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__字。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结合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确立下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说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我们手捧一篇墨香浓郁的文章时,我们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读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复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二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思索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什么;三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我们要交给学生什么;四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我们学习此文为何。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我开始翻阅与《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有关的各种资料,哪怕只言片语: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本篇课文的原文,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评价等等。我想要想解读文本,我们只有走进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后,才能够体会教者所需,学生所需。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经典的话语,在理解“重返战场”时有了原文内容的补充。

二、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设计时候我们应该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三、如何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如何实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重返战场”和“庄严归去”段落时,在总结“披挂象鞍”这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五、如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师的引导太多,束缚了学生。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老师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还不够凝练、准确。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绥棱教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5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 …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6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时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__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7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 …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8

石晓丽

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我鼓足勇气,决定承担年级集体备课交流课的教学。在充分征求,采纳各位老师的良好建议下。我博采众长,经过认真研读教材,深思熟虑,决定采用刘畅老师的“阅读教学‘激情导读’创新教学模式”和“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两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挖掘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嘎羧重情重义的人性美,适时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给学生一写法,即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的。围绕这样一个中心,给课文定好位,然后进行教学设计。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时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这里我只想真诚地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时候的几点思考,以及教后的感悟。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专家、领导以及同行门批评指正。

沈石溪的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__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9

当我决定以《最后一头战象》一课作为本次研讨课时,我就一直努力的阅读学习“阅读教学‘激趣导读’创新教学模式”和“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两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认真地思考如何将这教学模式与这篇课文的教学有机的契合起来,符合我们农村学生的实际;同时我还在不断的揣摩我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创新学习课堂所应有的高度。终于,今天,我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考,展现在了大家面前。过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赘述,在这里我只想真诚地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时候的几点思考。说得对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见。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专家、领导以及同行门批评指正。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__字。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结合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确立下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说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我们手捧一篇墨香浓郁的文章时,我们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读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复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二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思索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什么;三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我们要交给学生什么;四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我们学习此文为何。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我开始翻阅与《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有关的各种资料,哪怕只言片语: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本篇课文的原文,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评价等等。我想要想解读文本,我们只有走进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后,才能够体会教者所需,学生所需。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经典的话语,在理解“重返战场”时有了原文内容的补充。

二、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设计时候我们应该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三、如何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如何实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重返战场”和“庄严归去”段落时,在总结“披挂象鞍”这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五、如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师的引导太多,束缚了学生。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老师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还不够凝练、准确。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绥棱教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10

石晓丽

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我鼓足勇气,决定承担年级集体备课交流课的教学。在充分征求,采纳各位老师的良好建议下。我博采众长,经过认真研读教材,深思熟虑,决定采用刘畅老师的“阅读教学‘激情导读’创新教学模式”和“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两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挖掘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嘎羧重情重义的人性美,适时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给学生一写法,即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的。围绕这样一个中心,给课文定好位,然后进行教学设计。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时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这里我只想真诚地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时候的几点思考,以及教后的感悟。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专家、领导以及同行门批评指正。

沈石溪的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__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11

在学习蒲公英深受环境污染困扰这一部分内容时,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蒲公英的“难受”,我就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蒲公英的“难受”,对蒲公英的遭遇产生同情,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另外通过学生形象生动的表演,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蒲公英的描写是那样生动形象,从而也体会到的拟人写法的好处。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连平时不爱学习,比较沉静的伍铭锋同学也跃跃欲试,并且进行了“汽车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从蒲公英身边呼啸而过”这部分内容的表演。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特别是学习蒲公英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你们平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环保意识。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这节课我对时间的把握不足,以后应该多注意些。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12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说的时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亲”的情绪做对比:“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砸东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不但不责怪“我”,反而等“我”情绪恢复平静后抚慰“我”,还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经过对比,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更体现出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学生说感受:“‘我’暴怒时.‘母亲’却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泪,使我想到我平时也是那样对待我的妈妈的,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亲人.不能等失去了他们后才去悔恨”;“当‘我’答应‘母亲’去公园看菊花时,她却突然晕倒送去医院,从此与‘我’诀别,临终时都没能和‘我’说上一句话。体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表达‘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 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我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最后一个举手的是平时很少发言的男生,我们都知道他父亲去年才去世。此时全班同学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给他投去温和和鼓励的眼神,他站起来沉默了约5秒钟后才说:“妈妈!我来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来的。又是一个深秋,我带来了你喜爱的菊花,我终于明白你坚决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还没出门,你就晕到被送去医院,我没想到你的病已经变成这样,谁知道这一去竟是诀别,连你临终的话语我也没能亲自听到,妈妈,可我清楚你要对我说什么,你是要告诉我要像菊花那样坚强的活着,好好的带着妹妹活着.........”说到这,他已泣不成声“我也想对我死去的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妈妈也会坚强的活着的........”同学们听到这已经是泪流满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动了。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作者透过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从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铁生苦难的一生,“没有经过苦难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所体味到的人生况味和所获得的人生价值”这是宋秋雁在《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仰的作家史铁生》一文中的节选。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写道:“我坐在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读着这些苍凉的文字,感受到他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落的热流!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1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由生活情境引入,密切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例如:通过“试一试”“练一练”“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倍”的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小主人;教师提出要求,指导活动,进行总结,也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但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发掘学生潜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努力改善,争取做得更好!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14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但是这一环节我处理的不好,课堂设计不流畅,没有深入到课文中去,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上课的开始,由于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提供了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有比较好的辅助作用。但是选取的画面不够清晰和代表性。

尽管提前预习,尽管词汇不多,但是检查预习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以后要加大对预习的检查力度。学生的快速阅读是有了,但是没有抓住稳重的重要信息,比如重点的词汇,重点的语句。这方面的训练要不断加强,不段实践。语文课不是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学习的方法,以后才能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上阅读的时间也不够,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的课堂,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品味其中的含义。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但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屏风这种古老艺术的魅力。以后要加强语文课堂的艺术性,最起码要优点语文味。

这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感知,有体验,但是线条比较模糊,思路并不清晰以后要增加训练情趣,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15

围绕“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体悟课文,思考揣摩。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深情的对视中,甲虫夫妻在互相在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还有“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也许是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有学生说,草虫的世界有大街小巷,就是一个微型的世界。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其他昆虫或小动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写了“青蛙开演唱会”、“蚂蚁搬家”、”蟋蟀打架”等,把课文里很多好词好句都用上了,这就是学以致用吧!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16

本文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对这篇童话很感兴趣,引发了他们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远远超出了我预想的范围。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变”。

一、 教学设计因学生的提问而“变”。

在教学《丑小鸭》这课时,我是用课前看有关丑小鸭故事的方式激趣导入新课的。故事放到一半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要上课了,故事只能看到这了,你还想了解丑小鸭的哪些事?”在上课前我也曾设想过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比如丑小鸭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后来大家喜欢丑小鸭了吗?可学生提的问题和我原来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有的说“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

有的说“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呀?”有的说“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还有的说“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所在,如果不理会他们的问题,依旧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把学生的问题巧妙的融合到预定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请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都了解了丑小鸭的哪些事,让学生以读悟情。

当学生说到知道丑小鸭长得很丑时,我就适时将问题推出,问:“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哇?”学生说他的样子丑,和别的鸭子不一样,和鸭子比,他个又大,嘴又扁,羽毛还是灰色的。

难怪哥哥姐姐欺负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还有的说,他根本不是只鸭子,是只小天鹅。这时我又顺势引出课前的问题“丑小鸭显然不是只鸭子,那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里?”

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同学说,是天鹅妈妈粗心,把蛋下在了鸭窝里;有的同学说,是鸭妈妈好心帮天鹅妈妈孵蛋;还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鹅妈妈要到南方去过冬,来不及照顾小天鹅了。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告诉他们,天鹅是一种候鸟,和大雁一样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过冬,他们都是集体一起活动的,天鹅妈妈必须和队伍一起走,不能掉队,也许就这样留下了这个天鹅蛋。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的改变教学思路,也增强了教师自身的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变”,“变”得有价值。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17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蝴蝶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也是一个难点,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一步一步地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即卵--毛毛虫--蛹--蝴蝶,这是蝴蝶妈妈告诉小蝴蝶的,教学这部分时,我试图找一些蝴蝶生长过程的图片,但没有搜集到,想自己制一个形象生动的Flash,可又没有充足的时间,以至于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这部分内容。

最后,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蝴蝶与毛毛虫的几次对话时,如果学生自己读上叙述性语言,效果会更佳。在这节课结束时,如果我在把这篇课文的内容以提问的形式综合一下,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学生在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离教学目标就会更近些。

总之,通过这次每人一课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虽然我讲的课不是很成功,但我相信失败是成功的开始,我坚信我会一步步走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