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精选19篇)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精选19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2.36W 次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

《藏北草原》是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江山如画”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要求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藏北草原》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文章,作者从景和人两方面具体描写草原,向我们展现了藏北草原的美丽以及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美丽善良,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精选19篇)

构建高效课堂,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应是名师工作室全体学员的不懈追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课堂即是目标。所以,要以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通过课堂教学手段,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教学本节课时,我在刘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教学,力求打造出精品课。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2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但对于草原却很陌生,去过草原的学生很少,草原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这对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草原之美有一定难度,为了引领学生走近草原,真切感受草原景和人的特点,课前我准备了大量资料、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等学习资源,开课前进行资料介绍,让学生对藏北草原有了一些了解,激发了他们对草原的向往,迫不及待地想走近文本。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乐在其中。首先,通过复习导入、质疑,将学生的注意力、思路引入文本,如饥似渴地研读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草原景和人的特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时,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的学习方法,展开讨论与交流,从“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轻轻的歌声,五颜六色的花朵,飘香的酥油茶”等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时以读促悟,以读悟情,在读中发展语言,入情入境,释放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二是在学习印象深刻的丰收节的两个场景中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人的好客、勇敢,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献哈达、看画面、表演读”加深对丰收节的印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整节课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开发者。

引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中”,这是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提出的观点,学习本课等于引领学生神游了一番草原,在快乐中探究着,体验着,幸福着,快乐着。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3

《藏北草原》一课运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开篇运用一段描写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藏北草原的热爱之情。接着作者从藏北草原的自然景色写到草原人勤劳好客,美丽善良。最后作者再次以深情笔触抒发自己对藏北草原的热爱之情。

文章的结构清晰,作者的感情线索十分明朗,而且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教学这一课,我在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点个人的设计:即把这一课与《黄河源》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异同。先知先觉的孩子沉思片刻马上举起了小手:“老师,这两课作者都是一边描写,一边抒情。”“不同之处在于《黄河源》在描写中穿插了作者的联想,而《藏北草原》没有。”“《黄河源》是按作者的观察顺序写的,《藏北草原》是作者抓住草原的特点分类来写的……”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归纳。很快地了解了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这为本单元的习作“美丽的校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4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能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该活动是一个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活动,幼儿在分东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数的分合关系;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了记录方法并内化数的分合知识:在帮玩具找家人时运用已有经验解决了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数学是抽象的,需要幼儿通过游戏和操作去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提供玩具让幼儿操作,同时通过猜拳游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猜拳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活动过程充满挑战,幼儿跃跃欲试;猜拳过程需要两人的磨合,能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幼儿只有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才能逐渐体验到数学的意义。幼儿只有在不断接受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信心,体验活动的乐趣。如“帮玩具找家人”的游戏任务是让幼儿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当教师问及怎样才能知道气球中的秘密时.幼儿充分运用已有经验完成了任务,满足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玩具的活动远没有结束,教师可以在节日里提供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玩具让幼儿分类、数数,尝试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玩具,统计不同特征和种类的玩具,并进行各种有趣的游戏。总之,教师应努力让数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核心,将数学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相关经验,并逐步提高思维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5

本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生运动的结构基础,另一方面是介绍运动是如何在骨、关节、肌肉的配合下产生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很难理解,需要教师运用直观道具辅助教学。为此在介绍产生运动的结构基础时,使用直观材料——关节和骨骼标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各个结构,尤其是关节的结构,通过开展讨论,学生经思考得出结论,关节使动物的运动灵活。

“在运动产生的过程”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学,让同学演示运动是如何在肌肉、骨、关节的配合下产生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演示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的模型只做了一组肌肉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介绍,但并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教师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于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通过学生上体育课的感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运动的产生是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产生的。

本节课有一些不足之处,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少。如道具演示不够直观,讨论太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对材料加以选择,以达到科学、准确地演示。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教育中,主要起着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同时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的作用,让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力,并由此提高他们自由表现、表达的技巧和能力。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以幼儿为领导者,幼儿自由欣赏在先,教师引导在后、运用多种感官、巧妙清晰的提问方式,是增强幼儿趣味美术欣赏活动中有效引导策略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中班美术活动《中国龙》。龙是中国劳动人民想象、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象,象征着幸福、吉祥、威武。现在,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有关龙的文化、知识有很多,我选择了用彩纸重叠剪圆,装饰制作龙这个活动形式,以点带面,体会中华人民的创造智慧与表达的美好愿望,走进中国的龙文化,感悟中国龙的昂扬精神,并以最后参与创造表现中加深体会并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既能独立、又能相互合作获取知识;同时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是这节课力求体现的设计思想。因此,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再创造出来。”因此,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交流中对别人的思考方法或质疑,或欣赏;对自己的思考方法或陈述,或反思。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着互相碰撞,互相启迪,最终澄清辨明,总结出大、小月,决定平、闰年的方法等。让他们品尝到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课从课题的引人到课后的练习,以及课中关于年、月、日小知识的补充,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齐,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好处,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学生的数学潜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构成学习新知识的潜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注重联系实际,练习具搞笑味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进一步深化新知,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深刻。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8

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那么,新课程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觉得首先应该给学生的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课。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在整堂课中我一直以充满激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易我的激情来渲染、熏陶学生。

其次,应该是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小熊的可爱之处了!我提出:“你们读读课文,觉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玩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经给过我快乐的小熊来练拳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就创设了一个语境,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的自责、内疚、惭愧,那种情很自然的溢于言表。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9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0

对于本节课我虽然做到了充分备课,对学情也比较了解,但是对于略读课,我不敢多讲,又不知怎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更多的只是浅显的朗读,只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对于略读课到底怎样上的问题,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是从内容上,要把握《课程标准》中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不能不了解,不能过细的了解。教学中,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教学不做为重点。。

二是方法上,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教师要把前戏做足,也就是要在精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结合生活实际、查阅资料、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等。

三是形式上,教师要善于隐身到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理解的机会,允许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地、慢慢地提高。最后,教师也要注重在略读课中建立评价机制,通过多样、恰当的评价,促动学生自学、交流,并能逐渐形成评价体系,达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1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1、读中悟情,“读”贯穿始终,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在教师引读时对“熊熊”等词进行解读,突出悲惨的景象。

2、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第一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3、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课堂上驾御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2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的故事。

在讲授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体验,来突破这个抽象的时间观念和生活启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电视、网络、或生活中)了解“一分钟可以造多少东西(农业、工业、科技、体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例子都可以)?”接着,联系课文重点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和飞快。尤其是抓住“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结合“我”的生活经验(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样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即使明天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去理解,让学生从这些生活经验中真切的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准备怎样和时间赛跑?从多各方面来谈。可以是学习上的,可以是生活上的。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进行了思考,不能让学生光写生字生词,还应该背过课后那些珍惜时间的名言。继续渗透珍惜时间的意识。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3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4

光的传播是光现象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光已有比较感性的认识,这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光传播的路径,也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其相关应用的例子。这节课我从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即声源、介质传播、人耳,从而引出看到光,必须先要有光源,光线传播到眼睛,进而举出一些光源的物体,并强调是自身会发光,而人的眼睛就不是光源了,让学生理解了光源的概念并学会举例后,接着讲光的直线传播,对光在空气中、水中、固体中分别做了演示实验,并举出关于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整节课基本算是顺畅,有些实验效果非常明显,例如用果冻演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该强调的地方也做重点强调,如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整节课没有存在大的问题。科组长吴老师和科组罗老师听了我的课后,给我提了一些建议。

一、部分实验效果不好。

如演示光在空气中传播时,让光线从黑色的板表面通过,事实上能很清楚地看到光在空气中演直线传播,但是学生误认为光在板上沿直线传播,虽然实现现象明显,但是学生产生了误解。所以需要改为喷雾或烟来做实验。演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时,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学生没办法完全看到。这两个实验都需要改进。

二、需注意细节方面。

当举出月亮不是光源的时候,学生都会说出是月亮是反射太阳光的,不是自己发光的,而我没有再进行详细讲解一次,因此程度较低的学生可能还没办法理解,对于有些问题,不能认为学生会回答那就是懂了,其实还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要再讲解一次。

做笔记要详细,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讲完后没有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因此在小结的时候,学生还是很难回答出来,因此笔记一定要详细,即使有些学生没办法完全理解,也能记住一些。

板书时,因为黑板地方不够,而又要留一些地方画图,字写得不够大,可能有些学生没办法看到,教室里光线太暗,我也忘记了开灯,这些虽然是很小的细节,但是会造成学生听课的整理情况和课堂的学习效率,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在画光线时,因为一时找不到尺子,就徒手画,这是教学上的一个失误,给学生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光线必须用尺子来画,让学生有这个意识,还要多加强调。

三、加强引导学生的能力

课堂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提出太难的问题,一些问题注意分步提

出,降低难度。这节课在提出人在太阳下,从上午到下午影子怎样变化时,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如果换成先问上午到中午,太阳逐渐升高,影子怎样变化,学生凭生活常识,应该可以回答出来。一些较难的题目,要分步提出,逐渐引导,并且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根据两个听课老师给我提出的建议以及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思考了造成本节课一些失误的原因,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到,忽略一下细节的问题,本来要带尺子的,因为一时忘记,课堂上没及时解决,也没强调学生要用尺子画光线,所以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些细节的东西要反复检查。另一方面,或许是新教师的通病,对一节课计划的内容,想在一节课就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备课的内容跟上课时会有一些出入,比如讲多了某方面的内容,可能完成教学计划时间会紧一些,又怕一些内容拖着,便有赶课的现象,因此对一些问题的讲解就不够详细,造成学生对该问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对该知识点就没办法完全掌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一方面也是新教师经验不足造成的,需要逐步加强课堂的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讲不完的内容留着下节课再讲,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彻底理解,这一方面的能力我需要逐渐加强。另外,我觉得自己目前做得还不够的是对学生的掌控和了解的能力,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哪个知识点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下节课才能做补充,所以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不然不了解学生是否能掌握课堂所讲的内容,心中没底,教学质量将会降低,因此在课堂练习的时候,要仔细检查学生做题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5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通常都不被师生重视,并且它的内容多议论,有些枯燥,李大钊生活的动乱年代,和现在我们生活的和平时代隔得太远,学生不熟悉也难深刻体会爱国之情,这都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最大的亮点就是“猜想”环节。让学生先通过标题才文章的主旨,再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来创作,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曾遭受的艰难处境。例如:唐山大地震、20__年非典、20__年洪灾、20__年汶川大地震、大雪灾、泥石流、玉树地震……这些都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和现实中的中国时事结合起来,学生很快进入文章情景环境。另外接着引导学生在国家受难的时候,四川人民是怎么做的?如果当时你也在,你会怎么做?这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在国家艰难的时候,雄健国民的重要性,也在内心感悟自己要做个雄健的国民。

其他一些比较满意的地方,例如:在导入和结尾部分,充分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国歌,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在朗读时,用纠错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男女分段朗读,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打起精神、充满斗志。在讲到“趣味”的时候,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现实中所真切感到的乐趣:做出一道难得数学题、完成一件难做的家务事等。在“欣赏文章美”部分,总结这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加深学生印象,掌握写作技巧。

以上是这堂课比较令人满意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有些学生理解速度慢或根本不懂,参与的人数不多,多靠老师讲解。另外没有过多讲解李大钊生活年代背景,致使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迫切之情和爱国之深。在互动环节上,讨论合作的地方也不够多。

总的来说,这一课上的还比较成功。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写作技巧,并且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了解中国时事,关注国家命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个“雄健”的国民。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6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

四、组织调控不到位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 “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7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在研读课文伊始,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朗读课文中,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的回答包含面很广:很有才气的、善于观察的、善于思考的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抓住“很有才气”这一关键词,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1、“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连都督都邀请这个孩子来参加,说明他很有才气。)

2、“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敢答应。”(谁都不敢在这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随便写文章,怕写得不好遭人耻笑。)顺势利导,我有提出了问题: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学生很快读出了第三自然段,由此,我引导学生明白王勃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 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他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写作文也应该这样。同时,我告诉学生这是反衬法,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

3、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从“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等词的理解体会王勃的才气。

4、当那位都督听人讲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从奇才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气。)我再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

5、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从千古传诵也可看出王勃的才气。)

6、最后,在学生理解王勃很有才气的基础上,我又补充了“才华横溢、才智过人、文思敏捷、出类拔萃、后生可畏、笔下生花”等词语,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积累。

本节课,我抓住“才气”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学得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总之,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便于孩子们扎扎实实发展了?话说简简单单,实在是不简单!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8

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那么,新课程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觉得首先应该给学生的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课。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在整堂课中我一直以充满激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易我的激情来渲染、熏陶学生。

其次,应该是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小熊的可爱之处了!我提出:“你们读读课文,觉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玩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经给过我快乐的小熊来练拳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就创设了一个语境,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的自责、内疚、惭愧,那种情很自然的溢于言表。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9

每人一课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回想自己讲的课,有很多不足之处,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导入时,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张花蝴蝶的图片,目的在于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蝴蝶的美丽,与毛毛虫的丑陋形成对比,但由于课文读的不深刻,个别学生没有感受到这层意思。

其次,在导入蝴蝶与毛毛虫的对话时,方法有些不恰当,我是采用让学生填空的形式来引出的,然后在反复的练习朗读,如果先让学生整体的感知一下课文,如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出蝴蝶与毛毛虫的对话,也许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