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回顾(通用5篇)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回顾(通用5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1.14W 次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回顾 篇1

培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回顾(通用5篇)

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完送木雕部分,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在现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回顾 篇2

本节课,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广泛、积极,有较好的达成度。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通过抓“遗憾”,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

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回顾 篇3

在上节课中,发现学生的品词品句能力未能如常发挥,甚至有点迟钝的感觉,究其原因,发现是“课文未熟就开讲”闯的祸。“课文不熟不开讲”是自己最强调的,但这次的公开教学却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考虑的是如何在这节课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呈现他们的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是如何使教学更完整、多样、有特色。

这节课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激qing高涨;学生朗读教到位,教学预设基本达成。

二、始终抓住“沉甸甸”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最后让学生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朋友的友情,可谓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板书设计教有新意,为学生感知文本信息提供了渠道。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四、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总结,学生明白了爱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肤色。有效使用了课文前的单元说明,做到了取之于文用之于文。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回顾 篇4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浅,诚如有些老师所言,人文性体现得较突出,工具性就显得有些薄弱;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作为一堂课,如何把用多媒体调动起来的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本本身来等问题解决得并不够理想,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作这堂课的收获,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回顾 篇5

《信任》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被公路边的一块告示板吸引,驱车来到一片桃林,在小狗的带领下钻进果林摘了两大篮桃子,并自觉按纸条上的提示把钱放进了箱子里。在这件趣事的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从情节上看,这个告示把人们引向果园,让人们自己动手采摘丰硕的果实;实质上,它把人们引向了互相信任的崇高境界。在那里,人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本文以狗为线索贯穿全文:路边的大黄狗似乎是专门在等我们——老橡树下的几只小狗像向导一般把我们引进桃林——小狗们护送我们满载而归来到橡树下——我们与热情好客的小狗们道别返回。在我们摘桃子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看林人、收费者,小狗就是接待、向导,他们代替助人热情地接待前来摘桃的人们,主人一点不担心人们摘了桃子不付钱,摘桃的人们也都自觉付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由得让人感叹这是个被信任被尊重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令人留恋,因为在这里,人们不仅仅是得到甜蜜的桃子,更体验到了人间的真情——相互信任。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多次质疑,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质疑问难的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一直注重平时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也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训练,安排了两次。

当教学一开始,教师板书课题“信任”后,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时的质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模式化地提问,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提问,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学生通过思考,提出的问题,作为整体感知时的题目,将学生的质疑转变为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自己读课文能尽量地解决。

在理解“我们沉浸在亲手摘果实的欢愉中。”一句时,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质疑。由于这句话,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学生对句子的提问,能促使学生去深层思考,使学生不仅理解表面的意思,感受我们摘桃子的快乐,更理解到是由于主人的信任使我们能尽情地摘桃,从而体会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使“我”感受到了信任的快乐。

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提问。

(二)填补空白,发展想象能力

课文中有一些空白,抓住这些空白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上下文,合理想象,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发展想象能力。

当看到告示“桃子——自采——三里地”,“我”和丈夫决定去看个究竟,这时“我”会想些什么?文章中没有具体介绍,但是根据“我”以前的行为,联系下文,抓住“决定”一词,可以想象“我”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关注到这些信息,就能比较容易地想到,“我”会想些什么。

课文最后一句话“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很容易从表面上来理解了事。在教学时,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坡度,先联系课文的上文想想:回来的路上,“我”为什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这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将这久久注视时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学生借助上文的内容,能抓住那留言、桃林、狗、钱箱说具体,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相信学生讲起来就不会泛泛而谈了。

这些文本中的空白点,使学生有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想象时,紧扣文本的内容,不空谈,长期地培养,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