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范进中举反思(精选6篇)

范进中举反思(精选6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5.36K 次

范进中举反思 篇1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范进中举反思(精选6篇)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范进中举反思 篇2

1: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者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在这节课上,在分析人物时,我没有按照教前的设计,而是询问学生想要分析哪个人物,学生说要分析胡屠户,我进而要他们讲出先分析胡屠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探寻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反映的社会现象。学生参与很积极,探根寻源,对人物的分析也很透彻。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人物时,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教学目的达成也很顺利。

2:搭桥铺路,巧妙引导。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教学问题的设置时,注意问题安排的梯度,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在上课时,我在提问问题时,注意到问题的深度,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3: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设置课堂流程时,往往带有功利的色彩。在我的这节课上,知识点设置得多了点,造成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的前瞻性功能,即对学生的德行的培植熏陶作用。

一节课,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愉悦与陶冶,促成学生人生积极素养的形成。这是我对我的语文课堂的期望。

范进中举反思 篇3

记得每次上公开课,之前准备的那段时间总是内心充满了焦虑,惟恐把课上砸了。于是一边焦虑,一边备课:熟悉教材,构思创意,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思路,完善教学语言,还有揣摩课堂学生的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临时情况。一遍一遍的准备,往往是越备到最后,越是心里没底。因此,那种惴惴不安的心理一直持续到上课。

这次上完了《范进中举》后,长舒了一口气,为的是终于完成了任务,了却一桩心事,课堂虽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也没有料想的糟糕。沉静下来,反思这节课,希望总结得与失,为以后教学提供更好的借鉴。

细心准备,是上好课的坚强基础。我在上一篇新课前,往往先把文章反复地看几遍,熟悉每一个要点,甚至要记住某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要勾画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做到了然于胸。然后再去网络上查阅资料,尽可能扩大自己对文章有关的理解范围,因为广泛的知识储备会在课堂上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心灵的碰撞,成为教学中的亮点。最后是编写教案,构思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语言。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

范进中举反思 篇4

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尤其是第三问题时,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接受地。

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

第三,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范进中举反思 篇5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阅读理解、比较分析、探究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意图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作品深刻内涵并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同时,采用课外相关语段与课文进行比较,这样就避免了以往就课论课,而是以《范进中举》为引子,完成了对《儒林外史》的探究学习,并引起学生对阅读《儒林外史》原著的强烈兴趣。一节好的语文课堂,只有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由于课堂容量大,没有还朗读到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理解文章主题,在读中品析语言的传神。如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思考、品味时间,教学效果会好些。

范进中举反思 篇6

在这篇文章中,很明显的作者是通过发疯等细节运用对比和夸张等手法来讽刺范进其人的。因为大家都是同行,再多关于文章的主题,以及范进这一人物的形象,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看看在片段一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范进是一个“奋力上进”的人,未置可否。学生应该会理解为默许。片段二中,学生说到范进以后的形象应是“晕官味,钓一只烟、跷二郎腿、看书、写文章”,教师一个反问“是这样吗?”,学生反应很快,好像洞悉了老师的意思,于是范进马上就变成了一个可为“百姓造福”的清官形象。不知在九泉之下的吴敬梓老先生见到这一幕作何感想,是哭亦或是笑?

问题出在哪了?是这位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是说这位也能理解《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了。那他为什么对学生如此明显的错误置之不理呢?主要原因是,他对新课改的精神没有领会。他迷路了。新课改要求:“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他害怕自己的参与和纠正会影响到学生的“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于是他缄默了,为了成全学生,自己心甘情愿的在课堂中退居幕后,将课堂让给了学生。

事实上,他没有真正的领会新课改的思想,新课改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要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却绝对不能忽视,否则,谁去引导、启迪学生接受真知呢?这样的话,辨别好坏是非的能力还未形成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会迷失航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