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神笔马良课后反思(精选5篇)

神笔马良课后反思(精选5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5.61K 次

神笔马良课后反思 篇1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 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 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 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 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神笔马良课后反思(精选5篇)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神笔马良课后反思 篇2

我适时地引导小组讨论:马良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为大官画,后来又画了?是他怕大官吗?有的回答:“是的。”有的反应快说:“不是的。”并从书中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依据。他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抓住马良为大官画金山、画海、画船、画风的那一段引导学生理清层次并结合课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复述故事片断,达到重点段重点理解的目的。

在课的结尾,我又回归到“神”字上来。变相的总结课文:马良的笔“神”在哪里?不仅要引导学生答出“画什么有什么”,还要结合实际说出马良是通过对画画的执着、刻苦的锻炼才得到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还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当然,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积极性不够高;对马良的这些做法是体现马良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渗透的还不够完善;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精炼!

神笔马良课后反思 篇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要有知识,就要学习。惟有学习,才能使人聪明,使人进步。要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就必须努力学习,而学贵有恒。为学,要有恒心和毅力。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多看多学多问,才能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知识。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的确,学习不可浮于表面,要探其究竟,深钻细研。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不去学习了,你永远不会做任何的事,只会找别人替你做。”

朱德在1923年进入德国的歌延根大学,为了掌握德文,朱德首先克服年龄大,记忆力差等重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学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就能够用德语会话和阅读的德文书报了。他还利用考察德国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正如他所说:“获得知识的道路就是努力学习。”

所谓“不是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考试正是学习后的考验,考得顺利当然笑逐言开,而考得不怎么好却只是一种“以患为利”的磨难,而磨难正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它能激发潜能,锻炼能力,使人更具生存力。在被讽刺、被诬陷、被围困、被打击的时候,潜能则可能最充分地爆发出来。周文王坐牢时写出《周易》;孔子在困境时写出《春秋》;屈原被放逐,赋出《离骚》;左丘明失明,着有《国语》。孙膑残废了写出兵书;司马迁不仅“沉疴无碍英雄文”,更是“命运不济文章兴,坎坷作民族魂”考,表面是苦,实质却是甜。

为什么学后必思?因为思考后才能真正理解,理解了才能正确运用。学习与反思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引用胡达源的名言:“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思,无以得义理之益。”面对考,要勤思;考后,要反思。思考使人一层楼,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反思反思,易解其意,就是反复思考。当忍而三思须凭心暗想。

我国宋朝哲学家朱熹发明了“吃”书法。他认为做学问之道,不光是要吃得进,还要吐得出。吃是读,吐是思与写。把你所学的东西,在脑子里整理思索一番,勤用脑,多用笔,学问就更透彻,“吐”也是“吃”的一种检验方法。

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凡事问一个为什么,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学问才可以进步,知识亦可以提高,方为有益。

神笔马良课后反思 篇4

掌声,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但它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行驶的小船,而掌声好比指挥塔,指引你前进。有人说恩赐能令人感到人间的温暖,那么掌声就是精神上的鼓励,激励着一些忧郁的人。《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二,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在教学时,我由谈话导入开始直至上课结束,掌声多次响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神笔马良课后反思 篇5

《渡河少年》这篇文章,我在初读时就被少年那倔强的性格深深折服。我们都说“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挫折教育正是现在的孩子所缺少的。因此,我把本课的情感训练点设计为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着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课后,我认真地自我总结,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我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得到了以下结论:

首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议题: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书中,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给多数学生表达的机会。然后展开全班的讨论交流,教师对重点词句相机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分散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其次,课文的语言很优美,我就引导学生找出精彩语句多读,并说出精彩之处。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少年的美,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中通过品读、感悟和少年的对话,使学生情感荡起涟漪,这个勇敢自信的少年形象,激发了学生情感内在的动力。并以此为榜样,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有勇气面对,别人的施舍和怜悯会让我们的心里更缺乏自信,所以少年不需要老人的同情和帮助。学生在学文时有这样的情感表达,这振振有词的话语唤醒了学生内在的坚强,还有在课堂上听到学生通过阅读所传递出来的情感,确实很振奋。语文人文价值正是在此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