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 > 工作计划 > 教学工作计划 >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14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14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7.18K 次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1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14篇)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 :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发现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发现的过程。

3.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精神。

4.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童年的发现)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非常好,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三、理解发现。

1.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分别朗读一下,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课件出示:(1)找出有关的句段。(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短语。(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

一组,梦见会飞。(板书:梦见会飞)

二组,请教原因。(板书:请教原因)

三组,痴迷研究。(板书:痴迷研究)

四组,发现原理。(板书:发现原理)

师:大家真会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的合作探究进行得非常棒!

4.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根据板书回答: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5.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呢!

2.课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并把它写出来。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见会飞 请教原因 痴迷研究 发现原理

敢于提问 不断探究 大胆想象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一文,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才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4

教学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埃及金子塔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 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本,去埃及感知金字塔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2、凭借语言文字、数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深入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利用搜索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对金子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教材分析: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第十册第14课,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法与学法:

本文是说明文,学生兴趣不浓。为了让学生喜欢,学好。我借助百度搜索和多媒体,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与网络课堂的讲读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了深化。

1、创设情境,个性阅读。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悟。例如在教学金字塔的结构精巧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欣赏金字塔的图片,在美妙绝伦的图片面前,学生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品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悟金字塔结构的精巧,水到渠成,个性阅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巧妙利用,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也能解决课文的难点,如学生对于金字塔垒石头的方法不能够理解,我让电脑通过画图演示垒石的方法,(其他同学在纸上画)然后向同学解说过程,自然就解决了这点。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直观了。

3、课外延升,促进发展。

了解完金字塔让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信息,并说说作者运用的方法。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也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后的理解加工的能力以及向别人表述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去埃及旅行,大家说好不好?埃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字塔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叫金字塔啊?

你会用文中哪些词来形容它? 过渡:是啊,埃及金字塔凭什么傲对碧空。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走近它,解决这个问题,有信心吗?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抓住文中一句关键句,再从这个关键句中找出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建造)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1、出示学习要求: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说说作者是如何写的?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B、“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

C、“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4、小结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字塔的独特魅力吧!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为辅助,学生能看到直观的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加深印象,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5、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利用“画图”程序让学生演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垒石的情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解决理解上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除了埃及金字塔,你还知道哪些?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机。多媒体课件。纸马。

课型:

阅读探究课。

第一课时安排: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两次赛马的经过。

2、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部分学生有更多启发)

3、有感情朗读课文3—12自然段。能积累一些词语。

第二课时安排: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本文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动脑筋”故事交流会。

[课前激趣]玩纸牌

出示两组牌,红心10、8、4,草花9、7、3。上来的同学当然挑红心。同学先出结果老师总以2比1获胜。由此得出在战争中,在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一方能否掌握主动权。

一、引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生字“忌”上面是自己的“己”。

齐读课题。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2、揭示学习目标(出示,指名读):

①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②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③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积累一些词语。

二、学习“两次赛马”部分

(一)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

1、有谁知道本文写了田忌几次赛马?每次赛了几场?

(两次,每次三场)

2、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学生快速浏览交流:

一(1—2)

二(13—17)

(二)自学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孔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搞懂。能不能完成任务?(能!)

1、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①各人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最后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所以田忌__________。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两次比赛过程。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第一次是怎么赛的。

指名读。读一读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②一生上台讲说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③指名读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讲说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表扬:说得真有条理,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质疑,推理

1、启发质疑:

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板书: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2、顺势设问:

(出示问题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齐读这一句。

板书:调换顺序

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孙膑献计

4、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四人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纸,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5、学生推算。教师巡视,找出一两张推算结果多的纸。

6、(展示台)展示学生推算结果最多的代表作品。

★小结: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孙膑真是__________。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神机妙算、计算精密……)

四、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出示问题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比较:夸耀——夸奖

2、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先说说你给同学出了什么主意)——评价——全班齐读。

3、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划出来,想一想。

(出示)

①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善于观察)

②“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善于思考)

③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

(知己知彼)

4、小结:

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

五、总结、积累

1、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板书),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④从全局出发,不怕牺牲局部利益⑤遇到困难,不灰心⑥骄兵必败……)

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3、(出示学习目标3)学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三个历史人物。现在请你来评价一下这三个历史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案: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孙膑:神机妙算、智勇双全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田忌:有勇无谋、屡败屡战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齐威王:夜郎自大、盲目乐观、骄兵必败

你想对孙膑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田忌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齐威王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大家学会的词语可真不少。老师准备了一张词语卡片,大家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词语卡片:

神机妙算、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智勇双全

有勇无谋、垂头丧气、屡败屡战、胜不骄、败不馁、

得意洋洋、目瞪口呆、夜郎自大、盲目乐观、骄兵必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课外作业:(课件出示)

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会。

(预案: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你有哪些故事,回去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古代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言简意赅。

二、读通课文,读懂故事

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几遍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现在开始。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三、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精妙?精妙在哪里?你从他们的对答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3、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把巨子补充完整。

5、师生配合表演。

6、指名表演。

7、回忆我们是如何学习这篇课文的?

四、拓展阅读

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词语,理解其含义。

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懂得做事要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法。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投影片

2、标有不同颜色的六匹马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古代一个关于赛马的故事。

2、板书:15、田忌赛马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教学重点

1、出示课题

思考:围绕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生讨论

3、师综合;综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出示投影片1)

a、田忌和和谁赛马?

b、一共赛了几次马?

c、赛马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4、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田忌和齐威王一共赛了几次马?

2、生答

3、指名读第一次赛马的部分。

4、思考:

①田忌和齐威王在比赛前做了些什么?

②第一次比赛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5、生讨论,指名上台用图片演示,板书。

6、提问:

a、这次比赛齐威王为什么能赢?(出示投影片2)

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个“强”字指什么?

c、第一次比赛齐威王赢了,田忌表现怎样?

d、“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假如你是田忌,你会怎样想?

e、田忌失败后,想了吗?从他身上,我们想到失败了应该怎样办?

7、指名答

8、师过渡:田忌垂头丧气,准备离开赛马场,这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

9、指名读孙膑的话。(出示投影片3)

10、齐读孙膑的话,提问:从孙膑的话中,能看出什么?学生相互讨论后作答。

11、师过渡:面对田忌的再次挑战,齐威王说了什么?指名读句子,从齐威王的话中能看出他的表现怎样?从齐威王身上我们想到,面对胜利应该怎么办?

12、指名读第二次比赛的经过和结果。

13、思考:

a、第二次比赛,孙膑想了个什么办法让田忌转败为胜?学生用图演示比赛过程。

b、理解词语:目瞪口呆

c、齐威王为什么目瞪口呆?

14、师过渡:同样三匹马,比赛结果为什么完全改变了呢?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出示投影片4)

四、体会中心,明白道理。

1、思考:

a、为什么这个办法田忌想不出来,孙膑能想出来?

b、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呢?

2、生讨论(出示投影片5,结论)

五、巩固练习,当堂反馈。

1、数学游戏导入新课。

(5)<(6)()?(6)

(7)<(8)()?(8)

(9)<(10) ()?(10)

(转败为胜?)

六、以“转败为胜”为切入口,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1、田忌第一次赛马为何败?

2、田忌第二次赛马为何胜?

3、孙膑凭什么断定田忌第二次比赛一定能胜?

数学游戏提示:

(7)>(6)

(9)>(8)

(5)<(10)

七、小组讨论会,认识人物。

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八、悬念作文。

(1)田忌赢了赛马,非常高兴,正想与孙膑回家畅饮一番,忽听齐威王在背后大喊:“孙膑,慢着!”……

田忌将如何应付?孙膑还能帮得上忙吗?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课文。

(2)假如你是齐威王的谋士,你有什么办法帮齐威王在第二次比赛中仍然获胜吗?请同学们拿笔将第二次比赛改写一下。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田忌(输)第一次齐威王(赢)

上上

中中

下下

田忌(赢)第二次齐威王(输)

下上

上中

中下

《田忌赛马》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懂得做事要开动脑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这节课分四个部分进行了教学。

一、学生质疑,理清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围绕田忌赛马这一课题质疑,提出自己想弄清的问题,教师经过归纳整理,引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二、自主学习,明理育心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分成四个步骤:

1、学生观看录像,养成仔细观看的习惯,教师通过让学生揣度田忌失败的心情,谈自己的看法,明白怎样正确对待失败。

2、学生细读人物对话,了解人物性格,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应该怎样对待胜利”这一问题。

3、学生自己动手摆马,思考取胜的办法,教师再演示孙膑的做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学生讨论“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办法而田忌却不能”这一问题,明白“做事要注意方法,讲究策略”这一道理。

以上几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明白了道理,又受到了良好的心理熏陶,在有效地进行了学科心理教育,从而体现“协同教学”的基本思想。

三、巩固练习,当堂反馈

通过“摘李子”这一游戏,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懂得课文所包含的道理。

四、改写故事,培养思维

齐威王必须调换出场顺序,才能赢田忌,可怎么调方法不止一种,让学生想办法,大大培养了创造思维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自主学习、讨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__),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墩、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欺负”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内容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最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扳、腕、疤、喉、咙”,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各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又是谁?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四、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分小组进行表演。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熟悉课文。选部分学生作为演员,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老师评戏。分别指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指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

(1)人物的评价,如小嘎子很机灵,祥子很健壮,严监生很吝啬……

(2)人物言行的感受,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3.《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表达效果:“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4.《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红扑扑的脸、硬棒的身体和四肢,远远望去,犹如一棵挺脱的树,坚毅、壮实。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魄和高尚情操的赞美。

5.画出《两茎灯草》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试着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气息奄奄、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生命垂危、一息尚存……)

(2)从“总”字可以看出严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讨论: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注意分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测、严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两个指头的含义

严监生的表现

严监生的心理

大侄子

两个亲人

把头摇了两三摇

着急

二侄子

两笔银子

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焦急、生气

奶妈

两位舅爷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气极

赵氏

两茎灯草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安心

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严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不设统一答案。)

三、感悟写法,尝试描写。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记。

2.交流讨论: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点拨要点:(1)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采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例如,严监生临死前还惦念两茎灯草,这件事最能表现他的吝啬。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例如,对祥子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祥子强健的体魄,表现了祥子精气神十足、充满生气的特点。

小结: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了解到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描写人物时,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定的情境选择相应的描写方法,从而体现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是由三个各自独立的选段构成的一篇课文,学生对于描写人物的文章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在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言,说出各自的想法。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看过《骆驼祥子》和《儒林外史》的原著,《小兵张嘎》有部分同学看过影视作品,在没有充分了解原著的基础上,单单只看选段,难免会对人物形象有些误解。所以,教师需要加以指导,必要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原著中遨游,正确认识人物形象。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10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21名,经过近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地认字、识字潜力、口语交际、写作潜力、预习新课文的潜力和必须的自学潜力。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综合学习潜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所以本学期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做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资料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必须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潜力

(三)单元重点、难点

第1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透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潜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理解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第2单元:一是让学生透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完美,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透过比较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我的童年生活。

第3单元:一是让学生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透过对不一样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一样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4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潜力。

第5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6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7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述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8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资料,了解不一样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潜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我学习的潜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潜力。

四、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对于生字新词,要及时听写检测。

2、鼓励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二)阅读

1、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

2、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3、教师根据课文的不一样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三)口语交际

1、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好处,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一样的场合、针对不一样的对象,围绕不一样的目的,采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二是思考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3、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一样对象,礼貌地进行交际。

(四)习作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作文指导从资料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作文指导,要从资料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都找到想写、要写的资料。“放”开了,学生就有东西写。再就是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透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潜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前四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根据主题,搜集有关信息,并写报告。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

(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3)反复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放,摆设。

(3)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4)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闻,听说。

(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文言文意思,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并且通过拓展环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12

一、班级基本情况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这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在语文教学上,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每月继续向学生推荐一、两本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多进行自主拟题作文练习和作文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和审题、构思、开头、结尾等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的习作会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借助新课改的强劲东风,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关于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关于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关于综合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些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方法和措施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1)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

(2)加强学生词、句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

(3)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努力激发学生多读、要在读中悟情。

1、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训练等时间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坚持多读少讲。

2、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自生的各方面情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原来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4、指导学生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13

一.听写词语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二.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 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

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4.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爱惜.”

5.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

子慢慢抹净.”

6.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7.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a.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b.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c.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d.“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梅花”?

8.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交流之后指导朗读.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9.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a.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

(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10.美读升华:你能像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11..在何情况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泪?读一读,深人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a.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朦胧.)

b.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三.品语句,升华情感

1.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

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

四.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意思.

五.注重积累,延伸拓展。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

经过(3~9自然段);

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并初步了解了四个人物,那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进行排名,你觉得可以怎么排?(学生自主排名,展示)

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答案不同,但是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让人佩服。

二、深入体会,感知人物形象。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线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读课文并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对天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①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找到文中这两处,引导学生诵读,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从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知道这天有大雾。)

②我觉得“第一天……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唆,前两天没有动静,是否可以删去,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不能删,因为通过具体写前两天没动静,我们才能把时间快速流逝与诸葛亮从容的行为作对比,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隙,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造声势,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是笑着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诸葛亮的自信、镇定。(齐读)诸葛亮在笑什么?这一笑表现了什么?小声诵读,仔细思考。(自由汇报)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兵,只会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一笑表现了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密、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了这样一句话:“(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3.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三、拓展延伸,读后感悟。

1.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觉得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那么学了课文之后,大家对文中的人物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

2.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除了自身才智,还有哪些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四、小结。

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理解。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教学反思

本课是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多。首先,在情节的理解上,讲解详细有层次,学生可以一步步掌握内容;其次,在人物特点的分析中,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去体会;最后,安排学生讨论、总结人物特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推荐阅读

  • 1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案精品(精选12篇)
  • 2五年级上册语文《鸟的天堂》教案(精选17篇)
  • 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精选20篇)
  • 4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精选14篇)
  • 5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詹天佑》的优秀教案(精选18篇)
  • 6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精选15篇)
  • 7五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精选14篇)
  • 8五年级下册歇后语
  • 9九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案(精选13篇)
  • 10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精选18篇)
  • 11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精选14篇)
  • 1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
  • 13五年级上册语文《鸟的天堂》教案(精选16篇)
  • 14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案优质(精选20篇)
  • 15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18篇)
  • 16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精选15篇)
  • 17四年级语文下册《海的女儿》教案(精选20篇)
  • 18九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案(精选17篇)
  • 192015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
  • 20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精选12篇)
  • 21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三篇
  • 22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 23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精选18篇)
  • 24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品多篇
  • 25五年级下册语文《景阳岗》教案(通用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