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 > 工作计划 > 教学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精选20篇)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精选20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1.83W 次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精选20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一、人物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张中行(1909-20__),河北香河河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基础知识梳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

( )pì如 朦胧( ) 累 zhuì( ) 拖tà( )

妥帖( ) 诲人不倦 ( )( ) 不耻下问 ( )

jū gōng jìn cuì( ) diān pèi liú lí( )

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商酌:

颠沛流离: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预习检测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

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小结: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词语:譬如、朦胧、累赘、拖沓、颠沛流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 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强调“简洁”的文风。 严以律己

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第二课时

导入: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一、为人:(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的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德行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足见其律己严和待人宽的德行。

二、为文

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本文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请举例说说。

点拨: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出示自己的疑难问题,请大家讨论解决。

例如:

1.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五、学以致用,获得启发

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记载的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拥有崇高德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叶老具有怎样的德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略读方法指导: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 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3.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繁碎:fán suì,繁杂琐碎。

悲哀(bēi āi):指伤心、难过。

简明扼要(jiǎn míng è yào):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zhān gài):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gāo wén diǎn cè):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chān hé):搀杂混合。

躬行(gōng xíng):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shī biǎo):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②谓作表率。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张中行的资料,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学过童话《稻草人》,知道作者是谁吗?对,是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是人之师表。今天我们学习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崇高的精神品质让人感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

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商酌(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简明扼要(è ) 躬行(gōng xíng) 不耻下问(chǐ)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繁碎:繁杂琐碎。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累赘:拖累、麻烦。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四、认真倾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自主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文章纪念他。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五、学会略读,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写标点符号。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 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强调“简洁”的文风。 严以律己

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非常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写叶圣陶先生的业绩和品德对后人巨大的影响。

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五、仔细品读,表达自我心得

放慢阅读速度,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画出疑难的地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我的看法: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把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特点看作世人的表率,名副其实。因为文中说:“《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我的看法: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的看法: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通过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强调“简洁”的文风,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看出来。)

2、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

这段话体现了叶圣陶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例如“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记叙事件明白如话,通俗易懂。

3、出示自己的疑难问题,请大家讨论解决。

例如: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六、精读熟思,品析重点语句

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的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质。

七、学以致用,获得启发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八、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我们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十、布置作业

1、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2、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哪些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4

1、计划课时:1课时

2、课前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的顺序:隋朝的建立;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传统的问题引导式授课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么建立的?第二,为什么隋朝能灭掉陈朝,一统天下?第三,隋朝统一以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有什么表现?第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经过、影响?隋朝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4段通5河”分别是指?第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科举制创立带来的影响?第六,为什么隋朝会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经过?第七,对比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有什么经验教训?

3、历史漫画制作构想

如果引入历史漫画教学的话,需要为隋文帝杨坚、陈后主和隋炀帝杨广设计Q版的形象。第一组漫画就是外戚杨坚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夺权建隋。

第2组漫画就是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被杨广带兵攻破都城,避难逃到废井后被俘的故事。由第2组漫画引出“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一问题。

第3组漫画就是开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现。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可以通过一幅组合的漫画图来表现。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这幅图。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和表现,可以通过两幅对比性的漫画来表述,左侧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画,右侧是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堆满粮食的漫画。

第4组漫画就是大运河的开通。图一在大运河地图配画民夫挖河道,旁边加民役数量。图二在大运河地图配隋朝漕运和水上商贸运输数据。图三是隋炀帝坐龙舟出游扬州。引出修大运河利弊讨论。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5组漫画科举制前后的选官标准对比。设计张有才和李富贵2个Q版人物,引出话题。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6组漫画隋朝会二代而亡。图一是大兴土木组图,图二是三征高丽组图,图三是隋炀帝出巡图,图四是隋炀帝被部将勒死图。

第7组漫画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对比。用2个Q版人物做的图表。

4、初步预计制作所需时间:起码15-20个工作小时,大概需时10天。

5、历史漫画制作选材原则:符合史实,结合历史材料,为历史材料的解读服务。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5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综合应用,开阔视野;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1.请每位同学提前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资料,进行合理分类、整理。

2.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前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3.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问题:1.观察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归纳总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 “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展示学生作品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搜寻信息,提炼信息;其次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杰作,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教师应提炼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在辨析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如怎样判断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在第三个图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生成”了“问题一”的内容,教师应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活动目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课改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做数学”中。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而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识。对于第2问的最后一种画法,必要时给出示范,并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验证,为今后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活动经验。

活动注意事项: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还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力!教师还应注意收集错误信息,进行辨析,将易错点消灭在萌芽中!

归纳结论:

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A可能在直线m上,也可能在直线m外。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增加继续探究的勇气!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画图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并及时纠正;参与到学生中进行讨论,及时捕捉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解决的”这一重要方法,在小组交流期间,教师还应重点帮扶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请动手画一画四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

问题1: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

问题2: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问题3:在哪一段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本环节的设置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本题的设置可以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就可以将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本题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指明了方向。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题目中分离出简单的小题目,从而各个击破,化难为易!本题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只要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多角度地观察图形,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就能从千变万化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环节 综合应用,开阔视野

问题1: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能说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问题2:如图2.1-5已知∠ACB=90°,即直线AC BC;若BC=4cm,AC=3cm,AB=5cm,那么点B到直线AC的距离等于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 ,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

你能求出点C到AB的距离吗?你是怎样做的?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3:如图2.1—6,点C在直线 AB上,过点C 引两条射线CE、CD,且∠ACE=32°,∠DCB=58°,则CE、CD有何位置关系关系?为什么?

活动目的:问题一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问题1的设置不仅仅巩固了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建模思想!通过设置问题2和问题3,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步步递进,不断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问题串的提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活动目的:该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细聆听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达成度,注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以便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如图2.1—7中,∠BAC=90°,AD⊥BC于点D,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个;B、2个;C、3个;D、4个。

2. 如图2.1—8中, 点O在直线AB上,OE⊥AB于点O,OC⊥OD,若∠DOE=320,请你求出∠EOC、∠BO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 如图2.1—9中,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则OE和OC有何位置关系?请简述你的理由。

活动目的:本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在测试题的选择上,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注意事项:应当堂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5页习题2.2 第 1,2,3题

提高题: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题”,被选中的同学下节课为全班展示。

活动目的:作业的布置不仅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而且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激励学生为了获得“展示”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要将所有学生搜集的题目批阅一遍,给予这部分同学很高的评价,采取“赏识教育”激励更多的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我;将“好题”除了部分展示外,多余的“好题目”还可以采取“布置作业”的形式供全体同学共享!

四 教学设计反思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的过程,主动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问,以便随时驾驭流动的世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能够列举一些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创造性的实例,并辅以语言及书面的表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课程的设置注重以问题串的方式及变式练习,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在学生的探索、分析、交流、归纳、类比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节课的设置渗透了数学的建模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课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点评的角色,数学舞台上的“主演”是全体学生!本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学生全员参与,热烈讨论,相互启发,思考探索获得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了问题的情境,增加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知道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

2.知道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自主学习】

1.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 统一了女真各部。 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2.1125年,辽被 灭亡。 年,金军攻破开封, 灭亡。

3.1127年, (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 ,史称南宋。

4.南宋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向金求和,并以“ ”的罪名杀害岳飞。

5.宋金达成和议, 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 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合作探究】

1. 岳飞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2. 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南宋为什么与金议和?和议的内容是什么?议和有什么影响?

【当堂达标】

1.12世纪初,起兵抗辽并在会宁称帝的女真族杰出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松赞干布

2.以下政权被金消灭的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3.北宋靖康年间,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陷塞北”,诗中的“两帝”是指 ( )

A.宋高宗、宋真宗 B.宋徽宗、宋钦宗

C.宋高宗、宋钦宗 D.宋徽宗、宋高宗

4. 南宋是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赵构后来被成为( )

A. 宋高宗 B. 宋钦宗 C. 宋真宗 D. 宋神宗

5. 设想南宋初年,你生活在郾城,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

A. 打退辽军的战斗 B. 西夏与宋的边境战斗

C. 女真起兵抗辽的斗争D. 岳飞抗金的战斗

6.油条是我国常见的早点食品之一,它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此一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 )

A.岳飞   B.卫青  C.屈原  D.张骞

7.宋金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 澶渊之盟的签订 B. 金灭辽

C. 宋金达成和议 D. 金把都城迁到燕京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宋史》卷365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2)这个人精忠报国,坚持抗金,宋高宗和秦桧为什么还要“乞令班师”?

(3)材料二中的“十年之功”是指什么?这个人班师回朝后结果怎样?

(4)假如你就是这个人,你会班师回朝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略。

【合作探究】

1.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是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2. 背景: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当堂达标】

1.B 2.C 3.B 4. A 5.D 6.A 7.C

8.答案:(1)岳飞。

(2)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治。

(3)经过十年抗金斗争,南宋收复了许多失地,抗金斗争顺利发展。被宋高宗解除了兵权,之后被秦桧以所谓“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4)之一:不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国家、黎民百姓,不能班师,要坚持到底。之二:会的。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突出,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皇帝的命令高于一切。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7

1.明白作文选材的内容:“我”的真实生活,“我”的真切体验。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小角度、围绕中心、真实新意。

3.在课堂实践中变“学得”为“习得” ,增强写作信心,提高作文的兴趣和选材的能力。

1.根据学生在选材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  2.通过对作文的选材训练,提升学生作文选材的能力。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佳作示范

1课时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没有材料,就等于没有砌墙的泥沙。大家平时写作后,老师常常会评论同学们的文章说:“立意不高”“偏题了”“材料与中心不符”等。同学们拿到一个作文题,也常感到不知该确定什么中心,选择什么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怎样选材”的问题。【版权所有:21教育】

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1.立意与选材的含义及关系。

(1)何谓立意?

人们常说“文以意为主”“文以载道”,这一“意”或“道”就是文章中心。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凡是好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贯串首尾。

(2)何谓选材?

选材,就是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中心。

文章是通过材料来立意的,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如果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中心,也就是立意不正确,不管它如何精彩,写成的文章最终只能是一篇各种材料的大杂烩。

(3)两者关系。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而材料则是构成文章的骨肉。两者是灵魂与骨肉的关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2.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对“选材”的具体要求,引起学生对选材的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

(1)生活中的材料很多,要围绕中心进行选择,确定好详略。根据教材98页《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判断详略及其好处。

(2)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和新颖。

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二是毫无新意。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三是简单模仿。一味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我的一天

盼望着,盼望着,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到来啦。(运用反复的修辞,表现了对暑假的急切盼望之情。)

我心中满怀着对暑期的美好憧憬,展开了一连串的遐想:在家补习?去旅游?学习家务?待在小窝里写作业,看看书?不管怎样,我都感觉这样的假期生活很充实。(一系列的设想真实自然,语言简洁,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

已经是放假的第8天啦,要是就这样待在家里,没病都会憋出病来,妈妈说再不出去呼吸下外面的空气,恐怕都不知道外面变成什么样啦。可是我想:出去有什么好玩的呢?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妈妈说了句:“有空也该到爷爷奶奶家逛逛,知道不?”听了妈妈的话,于是乎,我马上整理好东西,带上作业,去了爷爷奶奶家。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头晕乎乎的,有种想睡觉的欲望,但一想到爷爷奶奶正等着我呢,便立马振作精神,下了车,背上书包,奔向我的目的地。

到了爷爷奶奶家,奶奶看见我心花怒放,问这问那,让我应接不暇。(略写,为引出下文田里的爷爷做铺垫。)我发现爷爷竟然不在,便问奶奶:“奶奶,爷爷呢?”奶奶笑着回答道:“哦,他啊,田里种菜呢,要不你去看看?”听此言,我便跑到爷爷的田里,站在田垄边上看见爷爷正在田里除草、施肥。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下,爷爷戴着一顶大草帽,在田里辛勤耕耘。看着那高瘦却不壮实的背影,我心中泛起一层酸涩涟漪。我大喊了一声:“爷爷!”爷爷似乎没听见,于是我走到他的身旁。爷爷看见我,吓了一跳,和蔼地说道:“乖孙女,怎么想来看爷爷了?”我说:“想你们啦!”说着说着,便在爷爷的田里嬉闹起来:捉蝴蝶,抓青蛙,玩蝌蚪……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爷爷看着我的目光漾满了慈爱。愉快的时光总是消逝得如此快,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此处详写,突出了两代人在一起享受的无可比拟的快乐。)真想赖在爷爷奶奶家不回去啦,虽然今天的作业没动一个字。最终爸爸还是要接我回去,拗不过爸爸,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跟爷爷奶奶告别了。(略写恋恋不舍地离开,突出了和亲人团聚的快乐之短暂。)

这是多么快乐幸福的一天啊,至少在我心中是如此美好。这一天的一切将化为一颗闪亮的星定格在我的记忆长河中。(点明主题,运用比喻抒发了对这一天的难忘之情。)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8

1. ▲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

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P3 例;P8 2题;P9 7题;P35 P35 3题

3.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

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 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 做直角三角形的高:两条直角边即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只要做出斜边上的高即可。

6. 做钝角三角形的高:最长的边上的高只要向最长边引垂线即可,另外两条边上的高过边所对的顶点向该边的延长线做垂线。

7. 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 垂线段最短;

9.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10.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P7 例、练习1

11.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2.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P17 4题

13. 平行线的判定。P15 例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P15 练习;P17 7题;P36 8题。

14. 平行线的性质。P21 练习1,2;P23 6题

15. 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P22练习1

16. 真、假命题P24 11题;P37 12题

17. 平移的性质P28归纳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

西藏、中国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

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

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

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中国台湾)的管辖是本课

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

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

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

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

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

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

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

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

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

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

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

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

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

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

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

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元朝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来改革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

地区的统治。

2.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

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在行

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图》,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行省制度主要特点是什么?

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髙

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

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

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教材

后回答)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

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

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

阶段。

(3)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中书省位置,学生

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

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

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2.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

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提问:元朝是如何管理中国台湾的?回顾历史上中国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学生回答: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师生共同总结:元朝时的琉球即今天的中国台湾,三国时称夷洲,当时台

湾高山族就与东南沿海汉族有着密切往来,公元24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

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中国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

时,中国台湾称琉球,大陆商人常到琉球贸易,移居中国台湾的人日益增多,大陆和

中国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教师归纳: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

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逆人心而

动的,都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

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

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

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

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提问: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汉、藏两族的关系如

何?

师生共同回顾汉藏两族的关系:唐朝时,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

益壮大起来,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他们勇敢善战,统一西藏各部,建立

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放录像《文成公主》片断,了解唐朝时汉、藏两家的

亲密关系)文成公主人藏,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这一历史的见

证,迄今仍保留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时,西藏正式归

属于中央。

四、课堂小结

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①元朝的统一,

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

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

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

“省”。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

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

族的大融合。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4.汉字能假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2.会按要求进行近似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实数?实数怎么分类?

2.在有理数范围内学过的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在实数范围内还适应吗?

3.做一做

如果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平方厘米,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和大约是多少厘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交流上面问题的做法

(1)估计同学们会有两种做法:

用计算器分别求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然后相加,得:(厘米)

(2)用计算器直接求出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得:

如果没有两种做法,也要想办法引出这两种做法

两种做法的答案不同,哪一种答案正确呢?

请同学们把第一种做法修改一下:将的近似值分别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然后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两种做法的答案就一样了。

从这个例子看出,在进行实数的加减运算时,如果要求答案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那么参与运算的每一个实数的近似值应当多一位,即取到第二位,最后结果才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2、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

在上面运算中1.73是的近似值,它是用四舍五入得到的,1、7、3叫近似数1.73的三个有效数字。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呢?

先思考:0.010256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等于多少呢?

0.0102560.0103

近似数0.0103有三个有效数字1、0、3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吗?

从第一个不是零点数字起到最后一个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考考你:1 近似数0.03350有几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25万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等于__________

3 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

3、怎样进行近似值的运算?

在近似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相差较大,那么参与运算的最大数多取一位有效数字,其余的数取到与最大数最低位相对应的那一位止。

例1 计算: 27.65+0.02856+-3.414(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提醒:最后一位数字为0,不能省略。

(2)在进行近似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应多取一位有效数字。

例2 在上面做一做问题中 ,如果分别以正方形ABCD、EFGH的边长作为宽与长,做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考考你:1.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1),(2)

2.计算(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 (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1)一个正方形的体积变为原来的27倍,它的棱长变为多少倍?表面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变式:上面问题中27倍改为:8倍,其他不变

例4 已知求a+b的值。

例5 设a、b为实数,且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1.有效数字的概念;2.实数的近似数的计算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 事务;设 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 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 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行政 军事 监察 B.行政 外交 军事

C.财政 监察 外交 D.财政 军事 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中国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中国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元朝 统一 最大 2.融合 3.(1)中书省 军事 御史台(2)行省 4.(1)澎湖巡检司 琉球(2)中国台湾 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

二、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1.D 2.A 3.C 4.C 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3

1.学习怎样围绕中心选择作文材料。

2.学习围绕中心取舍材料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各种事情,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怎样选择写作素材呢?今天,我们将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写作指导:

阅读写作指导,归纳选材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1.选择生活中真实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2.要围绕中心选材。跟中心无关的,舍弃不用;跟中心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其中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其他可以略写。

3.此外,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

作文一、学会选材

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你打算怎样选材?

写作提示:

1.可以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要注意选取能反映街道特点(清幽、热闹、环境优美、有地方特色等)的事物作为材料,如街道的环境、两旁的建筑、街上的行人等。

2.也可以记叙在这条街道上发生的事,记事时要写出街道的特色,展现事情发生的环境,这样才不会跑题。

3.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新颖,叙述或描写要生动、有趣。

作文二、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写作提示:

1.可以只写一位“牛人”,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点;如果这个人很多方面都“牛”,就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合理安排。也可以写几位“牛人”,每位牛人只写一件事,但要突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2.语言可以诙谐、幽默一些,甚至带点儿调侃的味道,这样会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例文欣赏: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高手出武林,“牛人”在我班。说起我们班的牛人们,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人不竖大拇指。哈!说得那么神,你可能也不信,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吧!

风一般的人物刘玉

刘玉,尽职尽责,她可是我们班的班长。班长事务繁忙,每天爬上跑下,不是开会就是有事儿,一天不知上上下下多少回呢!“咚咚咚咚……”你听,刘玉开完会刚回来。只见她从我身旁飞回她的座位,然后一阵凉爽的清风从我耳边拂过,每天都能享受这种清风,真是惬意啊!不过可真是苦了刘玉。所以嘛说她是风一般的人物,可一点都没错。

开心果丁文皓

每个班都少不了一个幽默搞笑的人物,给我们班送来欢乐的人是谁呢?你瞧,她来了。几个同学嘻嘻哈哈地围在她身旁,嘴里嘟囔着什么。“在聊什么?”我也凑了上去。“猜谜语呢,你也来吧!嗯!什么情况下,0大于2,2大于5,5大于0?”0大于2,2大于5,5大于0?“当然是在错的时候喽!哈哈,我一定是对的。”我不假思索,直截了当。

“No,no,no,no,no,no……错啦,再好好想想。”5大于0对了,0大于2,2大于5?这怎么可能?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丁文皓终于公布答案了:“答案是,此处省略几个字。”“啊!你就别卖关子了,话可不能说一半,能急死人的!”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后,终于知道答案了,原来是在石头剪刀布的时候啊,“怎么早没想到呢?”“你们可真是,哎!说你们什么好呢?算啦!本小姐大人不记小人过,看在我们是同学的份上,就……”还没等丁文皓说完,一场追逐战就已经展开了,一圈又一圈,终于跑不动了,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正因为多了这么一个“开心果”,我们的学校生活才会更多姿多彩。

“书迷”杨黎明

说起“书迷”,那可是我们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他就是杨黎明,一个白白胖胖的帅气男生。因为他喜好读书的程度让人惊讶,只要一提到看书,他就两眼放光,好像自己就是为看书而生的。

他读起书来专心致志如入无人之境,好像根本不受别人干扰,甚至会闹出许多笑话。一次下午放学,由于最后一节是自习课,他做完作业便拿出《橡树上的逃亡》看了起来,下课了也浑然不知,结果大家收拾完书包下去时,他的同桌才发现他还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书,叫了他几声没反应,于是推了他一下,没想到他竟然大声地叫道:“你别欺人太甚,乔密西!”吓得他的同桌一下子愣住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迷到故事情节中了,连声向同桌说“对不起”。急急忙忙收拾好书包离开教室出门等车,等车时他拿起书又看了起来,公汽走了他仍然站在原地,同学们大声地喊他,他才回过神。

由于他爱读书,知识越来越渊博,成了大家十分佩服和喜爱的“才子”。

怎么样,我们班身怀绝技的同学们“牛”不“牛”?

【点评】本文选择班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班长刘玉、开心果丁文皓、“书迷”杨黎明,用典型事例突出了“牛人”的突出特点,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

作文三、我的一天

写作提示:

1.可以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围绕“特殊”选择恰当的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也可以写平平常常的一天,但要写出你生活的特点以及你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选择的材料应真实、可信。

2.写作时要突出重点,不能让材料游离中心,或把文章写成流水账。为了便于把握,可以先列出提纲。

3.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着力展现需要突出的部分;与要展现的生活特点没有紧密关系的部分,可以用概括式的描述。

例文欣赏:

我的一天

今天是文学社团的最后一次户外活动。也许是老天爷想给我们画上一个圆满的记号,于是让这一天多姿多彩。

当我们怀揣着兴奋的心情来到集合地点时,却发现天空是灰蒙蒙的。唉!今天我们计划要爬毛公山,千万不要下雨啊!我们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可惜,天公不作美,车到半路的时候下起了大雨。坐在车里的我真的有点怨恨老天的无情,我们好好的计划眼看就要泡汤了。此时的我,忽然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现在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由于大雨一直没有停下,我们只好改变原先的计划,先进行下一个项目:野炊、亲手做饭。这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个难题啊。不要说做饭,估计我们这帮独生子女进厨房的都很少。我们队的几个女生自告奋勇去做饭,可是到了锅前就乱了阵脚。“先加点盐,快点啊!”“锅要用油过一遍啊!”“鸡蛋,鸡蛋哪去了?”那场面真的好像是一堆实习医生在手忙脚乱地抢救病人一样,心急火燎却不知先干哪一样。经过了30分钟的“战斗”,三道菜终于出锅了:西红柿只切成了块,鸡蛋太多了;油菜有点生,味太淡……呵呵,问题是数不胜数。不过队友们吃得还是津津有味的,毕竟是一起做的饭啊!不过不能高兴得太早,辛苦可在后面等着呢!

吃罢午饭老天终于露出了笑脸:雨停了,此时已是晴空万里。我们坐上车,浩浩荡荡向着毛公山进军。

本以为我们会势如破竹,顺利到达山顶。谁知因为上午刚刚下过雨,山路上是一片泥泞,道路很不好走,怕摔倒我们爬山的速度比较慢,大概这就是在“劳其筋骨”吧!

终于,我们大队人马全部到达了山顶。虽然也有人掉队,却都顽强地赶了上来。站在山顶,遥望山下蚂蚁大小的人群,不由得感叹:“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如果说这一天仅仅是吃苦受累,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最后当然要“happy”一下喽!

我们来到了葡萄园。眼前尽是又大又甜的葡萄,每个人都能吃上一大把。不一会儿,桌子上、地上就全是葡萄皮了。有些队友还顺便买了几斤,准备带回家和家人一起享用这新鲜的葡萄。

这一天,有期待、有焦虑、有辛苦、有快乐。真可谓有苦才有甜,先苦后甜也!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4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 工程,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面, 渗透在智育、 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 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培养目标:

本学期以学校发展为主题,围绕学校德育工作安排,根据我班学生情况和特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树立团结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加强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建设。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 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 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 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 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 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 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做好登记和记录。严格执行学校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及学生操行评定制度。树立正面典型,发掘后进生中的 闪光点。以优促良,以优带后;以人促人,以人育人。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2、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好主题班会,及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活动。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之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生活作风。

3、关心和爱护学生,耐心细致地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及心理上的顾虑,使其卸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同时在学生中广泛的开展互帮 互助活动,使全体学生特别是留守孩子感受到有如家庭般的温暖,令其开心的学习,愉快的生活。

4、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6、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六、学生品德评定: 品德评定是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操行评定应根据、 《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经过学生个人、集体和 教师评定,最后由班主任写出评语,记入学生成绩册,通知学生和家 长。严格执行以上工作计划,以保证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 ,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5.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币制 中央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 进士 7.618

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

2.不对。大运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8.(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6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会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重点

理解实数的概念.

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使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35,478,911,1190,59

生1:3=3.0  -35=-0.6  478=5.875

911=0.81  1190=0.12  59=0.5

生2:这些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

二、讲授新课

师:很好,其实,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师: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例如:2、-5、32、33等都是无理数.

π=3. 14159265……也是无理数.

师: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实数有理数 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

无理数正无理数 2,33,π,……负无理数 -2,-33,-π,……

师:由于非0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所以实数可以这样分类:

实数正实数正有理数正无理数0负实数负有理数负无理数

师: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请大家观看大屏幕:

如图所示,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的坐标是多少?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OO′的长是多少?

生1:这个圆的周长为π.

师:O′的坐标是多少?

生2:O′的坐标是π.

师:所以无理数π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师:如何在数轴上表示±2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检查,适时点拨.

师生共同完成:

归纳: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即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何关系?

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师: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实数.

师:请同学们做题:

2的相反数是________,

-π的相反数是________,

0的相反数是________,

|2|=________,|-π|=________,

|0|=________.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与有理数一样.

师生共同归纳:

数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意一个实数).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例】 (1)分别写出-6,π-3.14的相反数;

(2)指出-5,1-33分别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3)求3-64的绝对值;

(4)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求这个数.

解:(1)因为-(-6)=6,-(π-3.14)=3.14-π,所以,-6,π-3.14的相反数分别为6,3.14-π.

(2)因为-(5)=-5,-(33-1)=1-33,所以,-5,1-33分别是5,33-1的相反数.

(3)因为3-64=-364=-4,所以|3-64|=|-4|=4.

(4)因为|3|=3,|-3|=3,所以绝对值为3的数是3或-3.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56页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请与同伴交流.

本节课通过对无理数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又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通过举一些数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即按有理数和无理数归类,使他们对这两类数进行区分,更深入地认识这两类数的区别.

第2课时 实数的运算法则

实数的运算法则.

重点

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

难点

实数运算法则的正确应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是什么?

生:先算高级运算,同级运算从左至右,遇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

二、讲授新课

师:很好.有理数运算法则仍适用于实数,请大家看几个题目:

展示课件:

【例1】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3+2)-2;  (2)33+23.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位上做.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完成:

(1)(3+2)-2=3+(2-2)(加法结合律)

=3+0

=3

(2)33+23

=(3+2)3 分配律

=53

师: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例2】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5+π;   (2)3•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一学生上黑板板演.

教师巡视、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1)5+π

≈2.236+3.142

≈5.38

(2)3•2

≈1.732×1.414

≈2.45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56页第4题,第57页第4、5、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7

第 1 课时累计 课时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早自习任务】

(一)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填空题。

《河中石兽》选自 代文学家 (字 )的文言笔记体小说《 》。该小说集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又被称为 小说。

(二)熟读并试背课文。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河干 2.圮于河

3.募金 4.棹数十小舟

5.铁钯 6.木杮

7.湮于沙上 8.啮沙

一、目标解读(2分钟)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通过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难点)

二、夯实基础(10分钟)

(一)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给你的对子听,读通句子。

(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题目“河中石兽”是一个偏正式名词短语,“ ”是定语,限定了“石兽”的位置范围;“ ”是中心词,是本文写作的线索。本文围绕“ ”叙述了 、 、 三人在河中寻找石兽的 。 、 两人失败了, 的方法成功了。

三、能力提升(20分钟)

三读课文,理解主旨

边读课文边思考:

1.和尚、讲学家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他们的方法为何会失败?

2.老河兵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为何能成功?

3.和尚、讲学家、老河兵各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4.纪昀对比这三人在寻找石兽一事上的得失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5.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课文阐述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四、总结梳理(3分钟)

世界万象,纷纭复杂。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所以我们认识或处理事物不能 ,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片面地、主观地作出判断,而要新生客观规律,将 和 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过关检测(10分钟)

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2.僧募金重修,3.求石兽于水中,4.竟不5.可得。

6.乃石性坚重,7.沙性松浮,8.湮于沙上,9.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10.不11.亦颠乎?

自学要求:

1.先独立完成。再与对子进行对学。

2.读音和释义采取“你读我听”的方式进行。

3.注意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注意结合注解在理解当中来朗读。

同学们的理解必须以课本为依据;展示时应采用多种方式,不能与其他组雷同。要有层次性,如个人——整组——男生(女生)—全班;要有互动(互动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有明确的了解)

翻译原则:

一字一词,字字落实;

缺则补足,多则删除;

注意语序,调整位置;

语意连贯,直译为主。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8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 教学任务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巩固练习: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和n 的关系是 ;a和b是 ;

a和n是 。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

活动注意事项: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搜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图2.1—1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m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巩固练习”的内容,教师应恰当取舍。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结合图形完成教科书的问题。

动手实践二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关注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进行有效讨论?在巡视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

巩固反馈:

问题1: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角的题目,其余同学抢答,组长记录、整理各种题型,练习2分钟。教师巡视,给予评价,捕捉好资源。

问题2:教师将捕捉到的好资源用投影仪集体展示,全班抢答,及时给予评价。

问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 已知∠A=40?,则∠A的余角=500②若∠1+∠2=90?,则∠1和∠2互为余角。

③若∠1+∠2+∠3=180?,则∠1、∠2和∠3互为补角。④若∠A=40?26′,则∠A的补角=139?34′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⑥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

活动目的: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问题3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而改编的一组判断题,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聆听每组的发言,对每组的表现予以点拨和激励,注意收集出色的资源及学生出错的信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 展示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强调。

动手实践三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

2.1—7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问题1:①.因为∠1+∠2=90?,∠2+∠3=90?,所以∠1= ,理由是 .

② 因为∠1+∠2=180?,∠2+∠3=180?,所以∠1= ,理由是 .

问题2:

①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2.1—9.则∠A是∠B的 。

变式训练:

② 在①的基础上,做∠CDA=900。如图2.1—10.

1. 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

2. 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

3.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试看吧!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亲自画图,可以直观的发现有关结论,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为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奠定基础。变式训练题的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超级变变变中体验数学的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可能会认为概念和性质不难理解,但认识中却存在不清晰的地方。此处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合作,也可以现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之间思维互相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要比盲目的接受知识更有意义,特别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来的知识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

问题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

1. ∠AOE的余角是 ;补角是 。

2. ∠AOC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

问题2:点O在直线AB上,∠DOC和∠BOE都等于900.

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串的巧妙设置,不仅高效率的复习了本节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收获了一份自信!问题串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对出现的错误,一定进行积极的辨析,让学生学会解决的方法。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归纳总结:

1.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2.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 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知识点的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正,教师也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 如图2.1-13,直线AB与CD交于点O,∠BOC=900,EF经过点O.

(1)指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

(2)图中那些角与∠AOE互余?互补?

(3)若∠BOF=34°,试求出∠AOF,∠BOE,∠DOE的度数.

2.如图2.1—14,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请找出∠COD的余角和补角,并说明理由。

3.学以致用: 如图2.1—15: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B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活动注意事项:要及时反馈,关注学生易错点,及时进行强调巩固。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 第 1,2,3,4,5题

提高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AOB=900,点O在FD上,DE在直线AB上, 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角。

活动目的: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活动注意事项:首先应激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注意提高效率,最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四、教学设计反思:

1. 开放课堂 激发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 打造高效课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注意事项。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百花齐放,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1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入郭登桥出郭船, 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 只博雷塘数亩田。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二)新课教授

1.平陈立业——隋的统一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何时统一全国,统一的标志是什么,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小结:隋朝建立,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这为隋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那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出示任务:

PPT呈现有关隋朝经济富庶的史料。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反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

(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又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及PPT呈现的“柱状图”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小结: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2.励精图治——开创科举制

教师:PPT呈现“举子看榜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一目,说出隋朝在选官上有何创新?原因如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学生的回答。

隋朝统一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不问才华,弊端明显。所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开始进行分科考试,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凭考试成绩录取选拔,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的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PPT呈现史料,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师生共同总结:

科举制度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小结:经过隋文帝的“治理”,隋朝社会繁荣,国力强盛。隋炀帝继位后,急于建功立业,利用手中的钱、粮、权开始大兴工役。

3.炀王急业——开通大运河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PPT呈现以下材料)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教师: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的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出示任务: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学生: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大运河全长20__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大运河动用了几百多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需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提示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教师设疑:既然大运河是“罪在当时”,请同学们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支招,如何做才能既开了大运河,又不至于“罪在当时”?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答案不要拒于统一,任凭学生自由想象,只要合情合理就对学生进行肯定。)

小结: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从而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象,民变四起,致使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灭。

4.隋“赠”遗产——隋朝的灭亡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

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身死国灭。

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PPT呈现:

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

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正确看待隋炀帝?

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教师:请同学们回答: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PPT呈现: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PPT呈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四、板书设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时间–公元前581

2、巩固措施 : 经济→ 意义

交通 → 意义

政治→ 意义

3、灭亡→残暴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

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

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

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

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

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B、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

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

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

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

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①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

至余杭,全长20__多千米。

(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

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师)同学们看“隋朝大运河”这幅图,北南各起点是哪个城市?

生:中心是洛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达余杭(在今杭州)。

师:大运河是在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邗

沟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那它

分为哪四段呢?

生:从北往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师:连接哪五河呢?

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师:大运河从北到南全长两千多公里,因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同学们想

一想为什么隋炀帝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前面说到了隋文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到了隋炀帝即位他就利用已有

的经济基础征发了几百万人(前面也说到了隋炀帝是在已有的天然河

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

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

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为开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的社会 。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的诞生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这些豪门大族世代 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 出

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建立

之初,还是沿袭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2.科举制诞生的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

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

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

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德以参加统治,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四)隋朝的灭亡

1.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

民起义的爆发。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游江南;

②营建一系大工程:营建东洛阳、开凿大运河;

③屡次战争:三次征辽东。(逼民反)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与教训。

三、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场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 1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的教案设计(通用16篇)
  • 2七年级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 3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精选15篇)
  • 4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精选20篇)
  • 5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案优质(精选20篇)
  • 6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选20篇)
  • 7小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优质(精选19篇)
  • 8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精选17篇)
  • 9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通用20篇)
  • 10四年级语文下册《海的女儿》教案(精选20篇)
  • 11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精选16篇)
  • 12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通用19篇)
  • 13小学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 14初中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 15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精选17篇)
  • 16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课教案6篇
  • 17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精选20篇)
  • 18六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20篇)
  • 19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精选20篇)
  • 20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20篇)
  • 21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通用16篇)
  • 22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通用15篇)
  • 23二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 24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精选5篇)
  • 25四年级下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精选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