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 > 工作方案 > 活动方案 > “双减”工作督查方案(精选3篇)

“双减”工作督查方案(精选3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2.83W 次

“双减”工作督查方案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双减”工作部署要求,按照《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xx省“双减”工作20xx年督导方案》《xx市“双减”工作20xx年督导方案》要求,结合xx县教育督导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双减”工作督查方案(精选3篇)

一、纳入教育工作重点内容

将“双减”作为20xx年我县教育系统年度工作重点内容,指导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政策,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教育教学改,提高作业效能和课后服务水平,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和对隐形变异培训的查处力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保“双减”决策部署、有关要求落地见效。

二、组织督学开展常态化督导

将“双减”列为督学责任区(校)挂牌督导年度重点任务,采取校园巡查、现场听课、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组织责任督学点对点、面对面每月到校至少督导1次,确保对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工作经常性督导全覆盖,使广大督学成为“双减”工作的高级参谋、学校教育教学的“体检医生”、广大群众的贴心朋友。教育督导办公室将对任务重、投诉多、工作落后的乡镇(街道)、学校开展实地督导、专项督导、明察暗访,掌握各乡镇(街道)、学校进展情况,督促指导“双减”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三、建立举报受理机制

设立“双减”工作县级举报平台和举报电话,直各学校要公开举报电子邮箱和电话,专门受理群众对违规培训、办学行为的投诉举报。建立县教育信访部门归口受理举报()。县教育相关职能股室对各渠道反映学校和培训机构违反“双减”规定的问题线索及时办理,对于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实施重点督办机制。

四、建立问题预警处置机制

县教育相关职能股室要总结、研判带有普遍性、方向性、趋势性的典型问题,把握时机和时间节点,及时发布预警提示,提警学校严格遵守“双减”规定,提醒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学生家长防范意识和能力。适时研判“双减”要情,完善问题发现、研判处置机制,对问题线索迅速组织核查处置,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五、建立季度通报制度

建立“双减”情况季度通报制度。每季度第三个月的25日前重点对学校作业设计、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开展、课后服务水平、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隐形变异培训的查处、“无证有照”机构重新审批登记、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管理及风险防范、问题整改和举报查处等情况进行通报。

六、建立约谈问责制度

县教育督导机构密切跟踪“双减”进展情况,对举报问题多、问题整改不力、弄虚作假、工作落后的乡镇(街道)、学校,进行重点督办或者约谈。凡对通报问题整改不力、侵害学生利益问题严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对责任单位进行问责,以有效有力的问责,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新成效。

“双减”工作督查方案 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足我国“三农”工作实际和新时期发展需要,以削减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土壤质量和水质改善为核心,按照“抓重点、分区治、精细管”的基本思路,统筹谋划、协同联动,突出重点、试点先行,优化政策、强化监督,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形成齐抓共管、持续推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统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化肥农药减量化、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内容,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和水生态环境影响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为重点,兼顾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在干流和重要支流沿线、南水北调东线中线、湖库汇水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以下简称重点区域),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试点先行,夯实基础。根据种植和养殖产业分布、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在典型流域、海域、区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试点示范,形成易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体系。

分区治理,精细监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污染源特征、地理气候影响因素和环境保护要求,立足地方实际,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实施“一区一策”,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加强精细化监督管理,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

政策激励,多元共治。强化政策引导作用,注重激励性措施与强制性措施相结合,充分运用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广泛调动农业产业链主体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政府、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农户等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三)工作目标

到20__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化肥农药减量化稳步推进,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试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重点区域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显著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和监管制度全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根据农业污染源类型分布、地理气候条件、环境质量状况等,确定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治理区域。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按照土壤、水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分区分类采取治理措施。在种植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优化生产布局,推进“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工程,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建立一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打造产业化利用典型模式。持续推进农膜回收行动,以标准地膜应用、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强化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健全回收网络体系,试点农膜区域性绿色补偿制度,加快可降解农膜应用示范,着力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在养殖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基于土地消纳粪污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促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推动种养循环,改善土壤地力。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库。按照全要素治理、菜单式遴选的原则,以种植、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污染防治为重点,根据污染类型和主要成因,分区分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库。总结试点示范成果和各地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由点及面,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

(二)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制修订肥料管理等对农业面源污染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加强化肥农药生产经营管理和使用指导,推动精准施肥、科学用药。以省为单位加强畜禽散养密集区污染治理,明确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治理要求和责任,鼓励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肥料化利用有关要求后,进行还田利用。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防止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将废水、废液、固体废弃物直接排入农田。

完善标准体系。适时评估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监督监测相关标准。指导各地制定种植业污染治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等标准规范。以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导向,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标准体系,加强养殖场户环境监督管理。农田灌溉用水、水产养殖用水、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应执行相应标准,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

优化经济政策。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设施用电用地政策,落实有机肥产品生产销售、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对开展畜禽粪肥运输、施用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按规定予以支持。优先将畜禽、水产养殖、秸秆农膜等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装备等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具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探索开展“点源-面源”排污交易试点。

建立多元共治模式。在重点区域以省为单位,编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制定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明确监督指导和保障措施。发展农资绿色配售,推动农资经销商成为污染防治的重要主体和信息传导枢纽,引导农户使用绿色高效的肥料农药。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化。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广“政府+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等模式,加强专业技术管理。推动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订购农资、实施品牌认证等标准化生产,形成“政府-市场-农户”多元共管共治体系。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管理

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监测。完善化肥农药使用量调查核算方法,在统计、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工作基础上,逐步摸清化肥农药使用变化情况。利用实地调研、台账抽查、智能终端采集等方式,对化肥农药投入、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加密布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控点,重点在大中型灌区、有污水灌溉历史的典型灌区进行农田灌溉用水和出水水质长期监测,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开展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全链条监测,分析评估养分和有害物质转化规律。

评估农业面源污染环境影响。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加强农业污染源、入水体污染物浓度与流量监测、受纳水体水质和流量监测,构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监测“一张网”。在重点区域,基于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结合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采用更新改造、共建共享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环境监测布点,加强暴雨、汛期等重点时段水质监测。开展农业污染物入水体负荷核算评估,确定监管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要时段。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长期观测。在嘉陵江、汾河、太湖、巢湖、南四湖、洱海、白洋淀、丹江口库区、密云水库等重点水域先行先试,建设农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超级站,开展气象、水文、水质、土壤和地下水等野外长期观测和定量分析,结合遥感技术,掌握农业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逐步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质量影响的动态评估。加强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对农业生产要素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系统观测、监测和记录,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平台。系统整合农田氮磷流失监测、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等数据,实现从污染源头到生态环境的监测数据互联互通。加强全国农业源普查、生态环境统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信息、全国排污许可管理平台等工作对接共享。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动态更新。发挥农业面源污染大数据在指导污染防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优化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三、试点示范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部署,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重点区域土壤和水环境影响为目标,在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云南、江西、四川、山东、宁夏、河北、陕西、吉林、青海等省份部分县市区开展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县),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一批以污染防治、调查监测、绩效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试点示范工程。

(一)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模式。在试点县中筛选以种植、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为主的区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开展系统设计、分类治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规模,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体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和成因分析,科学测算化肥农药对面源污染的影响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敏感区域识别方法,编制优先治理区域清单。选取典型小流域及海水养殖集中分布的近岸海域,结合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技术,评估污染物入水体负荷和时空分布等。在四川都江堰、内蒙古河套、宁夏青铜峡等选择大中型灌区,开展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监测,在养殖密集区加强地表水水质监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信息平台,加强污染防控预警。

(三)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绩效评估。研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绩效评估办法,明确评估范围、指标、内容、方式等。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为基础,补充摸底调查数据,确定绩效评估指标和基数。探索将环境质量改善状况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绩效评估的主要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有关部门根据本方案要求,密切协作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履行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并与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林业草原等相关部门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加强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督导评估,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级对本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负总责,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做好监督考核。市级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县级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二)强化队伍建设。明确县乡镇承担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生态环境监管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落实县乡镇基层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执法培训,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公共财政支持、责任主体自筹和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中央有关部门结合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地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各地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入,确保完成治理目标。鼓励地方按规定加强相关渠道资金和项目统筹整合。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池塘养殖尾水利用处理等。

(四)提升科技支撑。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家组,开展长期跟踪和定期会商,为关键技术研究和重要政策咨询提供支撑,对试点示范地区强化技术帮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加快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评估技术为重点的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研发农业面源污染估算模型和源解析技术方法,研发先进的自动监测、快速监测设备,推广成熟适用技术。

(五)强化监督工作。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绩效评估范畴,明确年度任务与评估指标。实施信息公开,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突出问题监督。

(六)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普及治理知识和技术,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增强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双减”工作督查方案 篇3

根据贵溪市教育教体局8月25日下发《关于做好20xx年秋季学期线上教学工作的通知》精神,决定从9月1日开始,全市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为了丰富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我校实际,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特制定本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希望各位老师将线上学习的要求传达到每个年级、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孩子,全体老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贯彻落实线上教学工作。

一、“线上教学”工作小组

成立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各项任务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收效。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教学要求

1、各位班主任、课任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线上学习工作的组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要发动家长积极响应与配合;班主任和有关课任教师要根据线上学习课表拿出具体学习内容、负责本班级的线上教学工作。

2、我校线上教学统一使用班级微信群作为教学反馈辅助。班主任、任课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考勤督促,做好在线教学服务,不迟到、不早退。全体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线上教学计划,提前将教学计划、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选用平台传送给每一位学生及家长。要精心备课,发挥备课组力量,认真准备授课内容和教学课件,要放慢教学进度,加大训练力度,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到位,及时巩固到位,确保讲得有效,学得扎实。要严格控制作业量,要根据线上学习的实际,科学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布置弹性作业和分层作业。要统筹学生作业量,不得安排过多、过难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作业,也可布置些适合学生居家生活的作业。各学科教师要及时抽查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学习指导和答疑解惑,有效组织学习评价,建议在群内每天一评价。

3、线上教学内容主要安排语文、数学、英语线上学习和在线答题以及体育活动、阅读、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要积极发动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学习督促,特别要用好家长微信群,及时发送德育和励志教育要求,切实借助家长力量不断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做到学习和思想教育“双提升”,要防止学生沉迷于手机,同时注意保护视力。

4、对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要制定“一人一案”,精准施策,确保教育教学全覆盖。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帮扶落实工作。

5、学校将密切关注线上教学的效果。教务教研处和各部主任,要及时围绕学习任务布置、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评价等内容,组织严密线上督查,确保学习任务布置到位、学习时间安排合理、学习方法指导有效,学习评价及时。负责组织巡课成员对线上教学工作进行实时监督,所得记录视同线下巡课记录,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对线上教学开展不力的老师及时通报并要求整改。

6、线上教学期间,全体老师要严格遵循制定的线上教学时间和课程表,按时、足量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并按时上传相关教学材料,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7、学校将结合教师线上教学的效果,在复课后进行相关考评。其他未尽事宜,后续通知或修改此方案。

三、线上教学时间表(9月1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