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 > 工作方案 > 活动方案 >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精选18篇)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精选18篇)

推荐人: 来源: 笔墨帮 阅读: 1.62W 次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精选18篇)

根据学校提出的以关注学生发展为目标,强化平时,淡化期末:强化能力,淡化分数,强化综合实践,淡化一考定论;强化平时出勤表现和参与程度,淡化学生的技能、技巧成绩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校级运动队的训练,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特长。依照伍家岗区小学体育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导向、反思功能。促进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评价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方法。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表现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拥有自信,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考评的原则

为保证考评的公平公正性、激发促进性,在考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考评内容全面化、考评过程动态化、考评方式多样化、考评主体多元化。

四、具体要求

(1)合理选择学习成绩评价内容,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包括:(全年共七项)

1、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部分

2、运动技能、技巧部分

3、体育课出勤和课堂表现

在选择时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有代表性;

2、尽量把能够反映学生多项能力的项目作为评定内容;

3、各种运动能力测试项目不要经常重复;

(2)学习成绩评定的方法

1、一、二、三、四、五、六年级根据评价内容成绩进行量化评定等级。具体采用在考核成绩的基础上评定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具体标准见附页)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分别对七个项目进行评定,成绩记入成绩表(见附表)年终根据评价内容进行综合等级评定,另外,对部分学生采用评语制,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养成、集体荣誉感和意志品质进行简短的评价,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提出希望。

2、出勤表现与学习态度这一内容中有学生自评、互评,主要评定看平时上课的表现。

五、具体评价标准

出勤表现与学习态度的评价上,主要以教师的平时观察为主,小组评定和自我评定为辅。教师平时应有意观察学生是否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能否认真上好体育课。在雨天室内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小组内也可以评价,作为评定的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2

热点普通高中招收“推荐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深化我市中考改革的重要举措,“推荐生”的推荐工作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切实做好本校今年“推荐生”的招录工作,加强领导,周密筹划,规范程序,阳光运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考评机构

1.考评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材料审核组

职责:负责与各“推荐生”所在学校联系,收齐整理“推荐生”的报名表,审核报名表,汇总20xx年报考我校的“推荐生”信息,制作“推荐生”的准考证等。

组长:

成员:

3.信息反馈组

职责:负责汇总报考我校的“推荐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并按一定方式进行排序,向各“推荐生”所在学校反馈、公示等。

组长:

成员:

4.考务组

职责:负责“推荐生”综合素质测评试题的制作及测试过程的组织等。

组长:

成员:

5.后勤组

职责:负责“推荐生”到星天湖中学测试过程的校园环境布置、考场布置、车辆停放等。

组长:

成员:

6.纪检组

职责:负责对整个考核过程的规范性、公正公平性进行监督。

组长:()

成员:()、单冬旺()

二、综合素质测评时间、地点

测评时间:20xx年5月26日上午9:00—10:30

测评地点:xx市星天湖中学实验楼

三、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及办法

1.测评内容:笔试

2.测评方法: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含三块:学科知识和能力、常识与心智能力。其中“学科知识和能力”涉及初中各学科内容;“常识”涉及时政、自然与社会、日常生活等方面;“心智能力”涉及态度、智力、情感、倾向等方面。题型为4选1标准化选择题,题量为100题,满分为30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用A、B、C、D表示)填在答题纸题号下方相应的空格处。回答正确得3分,回答错误得-1分,空缺得0分。

3.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的计算

最终测评成绩由“推荐生”推荐学校的推荐次序和笔试成绩两项组成。其中“推荐生”推荐学校的推荐次序占比60%,笔试成绩以“推荐生”推荐学校为单位排序,占比40%,将这两项折合成“推荐生”的总成绩进行排序。

五、考核结果的公布

5月29日,公示“推荐生”名单,将名单送各初中学校并公示。

5月31日,由星天湖中学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公布20xx年南通市区热点普通高中“推荐生”计划和推荐办法的通知》(通基教[20xx]16号)文件规定的办法确定学校“推荐生”名单送报市教育局、市招办备案。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3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彻底改变原有以学习成绩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对学生成长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评价实施方案。

1、评价内容: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活动方案》为依托,教育学生向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方向发展,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团结友爱、讲究卫生、注意安全、保护环境、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争创各类“校园之星”,包括:读书星、平安星、纪律星、科技星、艺术星、文明星、孝敬星、小作家、学习小博士、校园小卫士、勤劳小蜜蜂、运动小健将等。学校组织班级每个月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等,通过展示、演讲及平时表现,在班级内进行评选,从而获得“班级”级别的星奖,做到人人有奖。当选者将在全体学生会上通告、表扬、颁发证书,并在学校宣传栏中宣传其事迹。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规划人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方式多样:

①呈现方式有口头评价、书面评价(操行评语)、成长记录袋三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口头评价的研究,使即时评价更为有效;继续改革操行评语,使其能更为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使其扬长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设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我的承诺”;能反映其学业成绩的证书、试卷、作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类材料;素质教育报告册;各种评价量表及意见等。

②从评价者角度来看,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四种。综合多方意见评定,并将评价结果和评价量表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其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③倡导在活动中评价,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现场操作、表演、展示,从而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增强其参与意识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4

一、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分低、中、高三个年段。考试总分各年级均为100分,其中口语部分(低年级含写字习惯)20--30分,笔试部分70-80分。口试部分可以安排在笔试即期末(中)考试前一个月内进行。具体评价办法如下:

(一)低年级

口试(20分)

1、朗读(10分)

内容:教材选用的朗读课文。方式:测试者任意抽取1-2篇课文进行朗读。

2、背诵(10分)

内容:背诵课文指定段落;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前30首。

方式:测试者任意抽取2-3篇(段)进行背诵。

写字习惯(10分)

内容:“三姿”及书写。

方式:抄写生字表或简短的课文,分坐姿、握笔姿势、握笔距离三项现场打分。

笔试(70分):

1、听力(10分)

包括字、词、句,以及简单短文中基本问题的回答等内容。

2、基础知识(60分)

字、词、句、拼音、积累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中年级

口试(30分):

1、朗读(10分)

内容:从课外选定的美文。

方式:在选定的美文中由测试者任意抽取1篇准备10分钟后朗读。

2、背诵(10分)

内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相关段落和语文天地中积累的内容;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后40首。

方式:测试者任意抽取2-3篇(段)进行背诵。

3、口语交际(10分)

口试部分命题应立足生活,贴近教材,贴近学生。可依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内容及方式包括:

(1)复述课文或讲故事等;

(2)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3)情景命题对话。小组形式(2人以上)抽签决定情景命题对话。此类合作完成题目相当丰富,如合演课本剧、指定的童话剧等。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由学生在考前抽签,小组由各自抽的签儿组成。学生抽签后合作编排,设计服装、道具、台词、曲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笔试(70分):

笔试部分题目应注意整合多方面内容,贴近教材,贴近生活,关注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兴趣,让命题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

笔试共分四大部分:听力(5分);基础知识(20分);阅读(20分),其中课内阅读的比重略大于课外阅读;习作(25分),含卷面书写3分。

(三)高年级

口试(20分):

1、背诵(10分)

内容:

(1)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相关段落和语文天地中积累的内容;

(2)课外积累的优美段落。

方式:

(1)测试者任意抽取2-3篇(段)进行背诵。

(2)学生提供自己积累本中的10-20篇段落,由测试者抽取1-2段当场背诵。

2、口语交际(10分)

可从以下题目选取内容及方式:

(1)课本剧或自编短剧;

(2)讲述名著故事。在每学期学校规定的课标必读名著推荐书目中,选取典型内容,制作成纸签,学生抽签并稍作准备讲述故事。

(3)课外阅读表达。提供课外阅读文章,学生快速浏览、默读,然后回答文后问题。问题设计要能够考察学生阅读后的独特感受以及独立思考之后的价值判断。

笔试(80分):

笔试共三大部分:基础知识(20分);阅读(30分),其中课外阅读的比重大于课内阅读;习作(3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3分。

二、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做好终结性评价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加强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语文评价还应突出评价的反馈调节与激励功能。学生的日常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于每个学生课堂学习中听、说、读、写、习方面情感、态度等难以进行量化测量的内容,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问卷调查、作业分析等形式进行描述性记录评价;班级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实践、竞赛评比活动(手抄报评比、作业展评、故事会、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采用奖励小红旗、小红花、星级评比等评价激励措施;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参与校内和校外语文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如在报刊上发表习作、参加校内外举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其他语文性质的合作实践活动,培养其积极性、参与度、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形成性评价方式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自我评价为主,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要加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多向交往、互动、沟通、交流,尤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成长记录,逐步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和方法应该体现多样化。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出个性化的评价工具,合理选择评价方法,策划评价活动。

形成性评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动态性和形成性。切实发挥好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力争使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三、组织实施

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管理工作以学校为主开展。各学校按照评价的具体操作办法,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多元化评价。

教育教学研究部门通过调研指导、检查、研讨、开展活动、抽测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管理。

四、有关要求

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突破了传统的评价模式,是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摒弃传统的阻碍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切实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学校在评价管理中,要积极推行,追求实效,做到周密部署、定期检查、定期研究,防止评价项目和内容流于形式。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完善考试评价办法。

充分发挥考试与评价的教育功能。要通过考试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考试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5

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标

通过评价改革,贯彻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全面性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功能,使评价客观、全面,既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等的认同,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4、动态生成性原则。

评价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具有生命性。因此评价可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特点,根据校本实际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实化过程,凸现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达成。

5、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三、评价的基本内容、标准、结果呈现方式。

1、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品德行为、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等五个维度。各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又分为要素、关键表现提示等。

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包括两部分:

一是等级评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维度分别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呈现。

二是综合性评语。由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家长心声四个内容组成。自我描述:记录一学年中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成绩;同伴赠言:记录自己最信任的同学或同龄朋友的希望与祝愿;教师寄语:记录班主任或你最欣赏、信任的老师对自己一学年的评价;家长心声:记录家长的反馈意见。

四、评价操作程序与方法。

1、本评价方案给每个学校以创造的空间,学校可以根据本评价标准制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评价细则,体现校本特色。

2、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班级为单位,要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整个评价重视过程,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每月评价记载表来呈现。

3、学生综合素质月评价要按照《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依据年段具体行为目标达成情况,在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等意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记载完成,但每次评价结果必须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签字认可。

4、学生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由班主任依据月评情况,分析学生发展状况,给予客观评定。

5、学生综合性评语,在每学年即将结束时形成,其整理归纳活动,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表中的“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和“家长心声”均按照前面所述的方式完成,并于下学年报到时反馈给班主任备案。

6、材料整理粘贴栏,可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主要粘贴学习过程的记录材料和关键表现的材料。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6

一、评价的背景:

xx小学校本课程的一个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本课题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它强调不同学科知识学习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配合,达到学科交融的、教学优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评价的目的:

xx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与考察学生的学及其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革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中关注课程开发的合理性、科学性、人文性;关注教师课程的设计能力,执行能力;更关注学生“良好的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等四有培养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掘潜能,成为具有竹德品质的学生。

三、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体现文化性、地方性,要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3、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乡土文化和地方热点问题。

4、操作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5、拓展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要与基础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但又有所超越,决不能成为学科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变相增加。

四、评价的内容:

xx小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三个部分的评价组成:教研组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三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三个控制点进行,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五、评价的方法:

1、联系日常生活,进行表现性评价。

认识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而未知个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过程中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将评价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孤立于学习活动之外。同时,由于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任务,以全面、真实、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发展的特点,使其主动参与评价,而不是消极适应,最终促进每位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积极的学习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2、记录过程变化,进行成长性评价。

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能让学生看到不同时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长变化。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展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反思自身的变化与成长,记录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显示令人满意或不满意的学习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对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定实行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成长记录袋的评定结果,采用等级评定或使用描述性语言的形式呈现。

3、结合传统节日,进行展示性评价。

学生就如多棱的宝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都能发出璀灿的光芒。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其优势,给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不断进步。由于校本课程的丰富多彩,因而可以与传统的节日庆典相集合,进行展示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和进行展示的舞台,使活动充满生命力。

4、考查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评价。

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结果采取等级或等第的方式,每门课程的评价结果都将进入学籍档案并将评价结果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考核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二、组织领导

(一)成立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1.人员组成

组长:zz

副组长:zz

组员:zz zz zz zz zz zz

2、工作职责:组织、协调、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负责审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并确定学生的毕业综合评语和“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等项目测评的最终等第。

(二)成立相关测评小组

1、综合评语实施小组

(1)人员组成

组长:zz

组员:高一高二各班主任

(2)工作职责:组织宣传学习;每学期组织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撰写、上报综合评语,并及时进行反馈;负责相关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2、审美与艺术项目测评小组

(1)人员组成

组长:zz

组员:zz zz zz zz zz zz

(2)工作职责:负责本项目中的音乐专项测评与美术专项测评工作,初步确定学生测评等第;审核学生免测条件,确定免测学生名单;及时向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提供本项目学生测评等第情况。

3、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小组

(1)人员组成

组长:zz

副组长:zz

组员:zz zz zz zz zz zz

(2)工作职责:负责本项目中的运动技能专项测评和体能测评,初步确定学生测评等第;审核学生免测条件,确定免测学生名单;及时向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提供本项目学生测评等第情况。

4、劳动与技能测评机构:

(1)人员组成

组长:zz

组员:高一高二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任教师及有关实验员。

职责:负责学本项目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技能,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五个专项测评工作,初步确定学生测评等第;及时向校测评领导小组提供劳动与技术类A等申报名单。

5、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小组

(1)人员组成

组长:zz

副组长:zz

组员:参与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教师。

(2)工作职责: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专项的测评工作,初步确定学生测评等第;及时向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提供本项目学生测评等第情况。

三、评价内容、形式及办法

1.定性评价

(1)评价内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

(2)评价形式:综合评语(包括分层概述、突出表现、纪实性材料等)。

(3)评价办法:在学生自评、互评、任课教师评价基础上,由班主任每学期撰写一次;毕业综合评语由毕业班班主任在各学期评语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撰写,并经学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审核后确定,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2.定量评价

(1)评价内容: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运动与健康(体育与健康)、劳动与技能(理化生实验技能、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四大块。

(2)评价形式:确定“测评等第”,分A、P、E三等(或P、E二等)。

(3)评价办法:由学校各测评小组每学年组织测评一次,测评成绩分A、P、E三等(或P、E二等),其中A等不超过20%,E等不超过5%。学生测评最终等第由学校测评领导小组根据浙江省有关测评规定予以确定,其中A等不超过25%,E等不超过5%。对评定结果中获得A等的学生在校内张榜公示,对评定为E等的学生给予书面通知。

四、评价时间安排

1.综合评语(定性评价)每学期实施1次,要求在每学期结束前2周内完成;毕业综合评语在学生毕业当年的4月份完成。

2.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定量评价)每学年实施1次,要求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第15周前完成;学生测评最终等第在学生毕业当年的4月份确定。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8

根据国家教委和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促进实施素质教育评价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结合实际制定学校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一、评价指导思想:

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制约、激励、指导和调节作用,加强教育行政、研究指导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保证学生生动活动泼、主动全在展,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二、评价制度:

(一)教师:

1、改革考试制度,取消学生按考试成绩排队,实行“等级”评价制度。

2、认真落实有关体育、卫生工作的规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美术、音乐和艺术教育。

3、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

4、按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留量和考试次数。

5、重视发展学生特长,有具体计划和安排,做到内外、校内外相结合。

6、上好活动,广泛开展学科、科技,体兴趣小组活动。

7、体育达标率在98%以上,培养学生特长和个人创新能力。

(二)学生:

1、品行表现:分为三个方面:仪容、仪表;明礼貌;遵纪(规)守法。具体要求: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坐、立、行、学习、姿势端正。不打架、骂人,礼貌待人,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片,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爱护公物。

2、学习态度:分为四个方面:注意、情绪、投入、独立性。具体要求:专心听讲,精神饱满,方主动学习,独立完成作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力培养:分七个方面:听、说、读、写、演算、操作、制作。

具体要求: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背诵指定篇目,作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认真听话,复述主要内容,说话时语言清晰,讲普通话,意思明白。

三、评价制度检查方法:

采取查看、了解、询问、调查、听、查阅资料、实地观察、抽查、测试等方法进行,并建立学生素质评价方案。

四、素质教育教学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9

教育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的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发展和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评价原则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原则。要注重学

生综合素质考查,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三)、评价主体互动化原则。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改变单一评价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四)、期望性原则。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特长发展成功的期望,使教师有信心,学生有希望。教师的评语要注满“师情”,透出一个“爱”字,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重视“鼓励”的教育功能。

(五)、模糊性原则。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文化课考试,量化形式学生的学习成绩,改较精确的百分制为较模糊的等级制,对学生思想品德表现及兴趣、意志、个性、态度和习惯等智力因素不宜量化的项目,一律采用操行评语定性评价。

三、评价内容及标准

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包括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的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由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两部分组成。

品德修养:爱国、爱校、关心集体,遵守纪律、遵守公德,努力学习、勤思好问,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注意安全、讲究卫生,文明健康、勤俭朴素,关心他人、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知错就该,热爱自然、爱护环境,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行为习惯:在学校里说普通话,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不马虎;自己机整理书包和书桌,不乱丢果皮纸屑等杂物,认真作好两操,能和别人合作,见了老师主动问好,按时起床睡觉,吃饭不挑食,喜欢读有益的课外书,不进网吧等少儿不宜场所,不乱用零花钱,爱护花草树木,饭前便后会洗手,进出家门主动和大人打招呼。

(二)、学科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是指经过学科学习应达到的基本目标,每科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由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评价。

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性发展,也要观众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性特长。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不能截然分开,通常基础性发展目标蕴涵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和学习目标同步发展,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应尽量作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及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学科分阶段提出具体评价指标。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列出若干项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指标。

目标体系要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注意对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评价方法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根据不同发评价内容和指标实施多元评价,还要渗透或包含在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中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要重点结合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以及班队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评价;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结合所有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运动与健康方面主要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进价;审美与表现方面重点结合音乐、美术学科教学进行评价。在学科教学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分层实施评价。创设情景、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会与内化。通过表现性任务、观察、记录、访谈、作品分析、个人自评、同学、教师、家长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二)、学科发展的评价

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要遵循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及该学段、学年以及每个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作业、测验、栲栳市和完成一些开放性的表现性任务等形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等级的形式呈现。

(1)、练习、作业

作业分析评价是教师了解、掌握学习效果、学习态度最常用、最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作业情况通过学生的认真程度,主动作业的情况;课外学习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2)、平时学习:是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程度,包括各种测查如识字、背诵、朗读、默写、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创造性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3)、期末考试(考查)。考试、考查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不同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既有闭卷考试,也有开卷形式。除纸笔测验外,也可以选择听力考试

口试、实际操作等性质评价形式。考试的内容应多元化,除关注知识与技能外,还应体现考查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还要重视加强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考查学科应通过平时观察、评语、记录、表现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习惯、兴趣、毅力、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等形式学生表现的信息进行考查。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必须与基础发展目标和学科教育目标相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观察、记录、访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性质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基础性发展目标在学科中的体现,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以及指标体系。

(1)、日常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要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频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探究行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活动观察:校内外活动观察,要通过学生参加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包括学生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描述、活动成果、学生的感悟和反思等。

特长表现:包括学科获奖记录或证明、亲手制作的作品(如航模、车摸、陶艺、电脑制作等)或小发明成果、艺术性活动记录或奖励证书。

(2)、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要收集能够反映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信息等。

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更典型、客观、真实,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与进步历史。

期中期末组织成长记录的交流展示。并将成长记录纳入期末终结性评价内容。对成长记录的评定应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可,明确改进的方向。通过对成长记录的回顾

比较,使学生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逐步发展自省的意识和能力。

五、评价的主体

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方面。

学生自评和互评:一是由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行为写出自我评语;二是自己或同学综合素质的'两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教师评价:一是由班主任给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两个方面评出分项等级,并给每个学生写出综合性评语,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描述,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二是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所制定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及学科发展目标评价体系,对每个学生基础性发展达成及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等级,并对学生学科的发展态势进行描述,写出激励性的评语。

家长评价:一是对自己子女的综合素质写出鉴定性评语;二是对自己子女综合素质的两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评出分项等级。

六、评价结果的呈现

评价结果包括等级或评语

评语包括:

1、家长评语。

2、教师、班主任评语。等级包括:

1、分项等级。即根据评价内容所列的要素和关键表现,通过整体判断对两个方面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给予一个等级。

2、综合等级。即把分项等级和分主体等级综合,作为综合素质或学业水平的最后等级。以上等级均为四等以:

A(优秀)

B(良好)

C(及格)

D(待及)呈现。

七、综合素质报告单

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业水平报告单由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表、学科学业水平评价表,包括多主体评价和教师综合评语构成。将期末考试与学生的日常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几个方面来反映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报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习惯方面的情况。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0

一、问题提出

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估只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语文基础、阅读、作文组合成的一张张试卷来考学生,教学评价的单一、静止、绝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桎梏,束缚了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思维。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语文评价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理论的来由与发展

依据国家对中学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国家对高中语文教育的期待。把学习个体的和谐进步放在首位,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高中语文过程性总体评价目标可以表述为:受教育者在德、智、美诸方面健康的发展。知识和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已有水平上获得长足的进步。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文明地交际,有良好的团队素质。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语文基础知识、社会文化常识、思想方法论。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明交际,思维品质好,有批判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具有个人的学习体验,有正确、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正确的方法论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积极地为人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富有责任感。爱国、忠诚、高尚、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与牺牲精神。

三、评价的基本原则

1. 评价内容综合化,注重整体性

2. 评价形式多样化,注重生动性

3. 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互动性

4. 评价处理赏识化,注重激励性

高中语文多元化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与教育的最高追求相一致的,那就是对人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也强调指出,评价是为了“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上述认识,语文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与手段要起到催化智育、净化心灵、提升品质、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作用。因此,我们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独创性、培育成就感、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用数字精确地描述被评价的对象,是定量评价的特点。而定性描述则是对被评价对象的性质、特点、状态的描述,具有模糊性。而语文恰恰具有模糊性。整合其效能,无疑会强化语文教学的效能。

四、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除了常规的测试之外,我们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分别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来考查。我们将四方面的成绩综合起来作为学生一学期语文学习的结果性评定。测试(包括单元、期中、期末)与三大块的分数比例为5:2:2:1。

(一)阅读能力考查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成绩占总成绩的20%(学生每学期的语文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测试平均成绩*20%+语文综合能力成绩*50%),语文综合能力成绩中包括写作能力占20%、阅读能力占20%、听说能力占10%。

语文阅读能力采用百分制来评估,即每学期共100分,另外有关语文阅读的竞赛获奖者可以附加分的形式给予加分。具体评估情况如下:

1.高一阶段:以完成阅读卡为主,辅以阅读能力测试。

① 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16张阅读卡(约每周1张),每张总分为5分,共80分。每周评估1次,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没写五档,各档对应的分数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0分,期末累计分数,作为总评的成绩。

② 每学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2次测试,时间分别在期中考和期末考之前,成绩各占阅读能力成绩的10%,每次测试的成绩*10%计入阅读能力总分。

③ 附加分:对参加阅读竞赛得奖者进行加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给予10分、8分、6分的加分,县市级得奖者依照校级的分数加倍给分。

2.高二阶段:以背诵和默写古诗词为主,辅以诗词赏析。

① 学生背诵大纲中要求背诵的诗词占50分,每次背诵的成绩分为优秀(背得流利)、良好(基本流利)、合格(基本会背)、不合格(部分会背)、差(完全不会背)五等,分数分别记为5分、4 分、3分、2分、0分,每学期约10次(多于10次按10次计算),平时作好登记,期末累计分数,计入总分。

② 每学期对学生进行2次的古诗词默写测试,试卷采用百分制,每次成绩各按10%计入总分。

③ 期中考和期末考之前,各对学生的诗词赏析进行测试,试卷也采用百分制,每次的成绩各按15%计入总分。

④ 附加分:参加古诗词阅读竞赛得获者,以附加分的形式给予加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给予10分、8分、6分的加分,县市级得奖者依照校级的分数加倍给分。会背《唐诗三百首》或超额完成背诵任务者,也给予相应的附加分。

3.高三阶段:以鉴赏文学作品为主。

① 学生每学期必须写10篇读后感,每次总分为5分,共50分,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没写五档,各档对应的分数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0分,期末累计分数,作为总评的成绩。

② 每学期对学生的阅读知识和能力测试1次,试卷采用百分制,按测试成绩的10%计入总分。

③ 每学期期末要求每位学生写一篇阅读总汇报或课题小论文,总分为40分计入阅读总成绩。

(二)写作能力考查

作文评估占学期总评估分值的20%。它由三大部分构成:每四周一次作文,隔周一次随笔,每学期一次手抄报编写,该三部分预计总分为100%。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作文比赛获奖或在校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均以附加分计入总分。最后把本体分乘以20%与附加分相加,便是该学期作文成绩评估分。具体分值及要求以下:

1.大作文每二周一次,学期总计八次,每次分为ABCDE五档,E档不得分,D到A档分别得2至5分。档次标准参照单元写作要求及会考,高考有关标准。该部分满分25分。

2.周记隔周一次,学期总计为十次,每次分为五档,不交者不得分,E至A档分别得1至5分。随笔要求不同于大作文,提倡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题材、体裁、字数均不予限制。该部分满分50分。

3.手抄报编写一学期一次,重在训练学生写作综合能力。总分为25分,高一至高三学年要求有所不同,高一学年以班为单位评出A级者,约占全班20%,计满分。B为50%,计20分。C为20%,计15分。D为10%,计10分。未完成者计0分。

4.附加分

①在校级刊物发表一次计1分。镇级刊物发表一次计2分。瑞安市、浙江省级刊物发表一次分别计3、4、5分。

②征文比赛获奖:校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3、2、1分

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6、5、4分

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7、6、5分

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8、7、6分

(三)语交际能力的考查

为了能促进学生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我们建构学生评价机制与奖励加分制来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

1.学生评价机制。它由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三块组成。其分数比例为2:2:1。在学期期末时,通过问卷形式来进行。

2.奖励加分制

①能够完成在语文活动课上发言任务的学生加6分。表达流畅者加8分、讲得生动形象者加10分。

②一个学期每参加一次校级集会、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等语言类的活动得12分。获奖者加20分。

③一个学期中每参加一次市级语言类比赛或活动者的18分,并获奖者加30分。

3.口语最终得分:(评价得分х50%+奖励得分50%)х10%=总分

过程性评价强调在“过程中”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养成语文能力及其情感、态度,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它始终把学生与教师的活动看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始终把学生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抽象层面上的“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对普通高中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应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评价要遵循导向性、可操作性、公平性和发展性原则。

二、工作机构与职责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教育处主任)、(教学处主任)、(团委副书记)、(年级组长)、(年级组长)、(年级组长)

职 责:负责领导和管理我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负责制订《阳贵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审定评价结果,受理咨询、申诉和复议申请。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小组:

组长:(副校长)

副组长:(教育处主任)、(教学处主任)

成员:(团委副书记)、(年级组长) (年级组长) (年级组长)

职 责:具体组织实施评价工作,负责实施《阳贵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信息的采集输入输出工作,初步审订评价结果协调评价过程的相关工作。

(三)、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每班各5名,名单略去):

说明:

1. 组长为各班班主任;组员为在本班任课达一年以上的教师2名,学生干部2名。职责——负责对班级中每个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组织、实施本班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与综合评定等工作。

2. 班级评价小组在评价程序中,按“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的顺序进行,“同伴互评”过程中按班级进行。

三、评价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分解成若干项“关键指标”,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学生展示的实证材料、平时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尽可能使评价结果客观、真实。

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等情况,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完成评价小组评语。

四、评价等第

各项指标按三级评分。凡比较符合标准者可得3分,基本符合标准者可得2分,不符合基本要求者则得1分。

1.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评定等第分合格和不合格。

指标均分达2分者,评为合格。凡有突出问题,指标均分不达2分者,则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可暂不评等第,但要如实记载突出问题。有见义勇为等行为受到省市有关部门表彰,在关心集体,爱护国家、集体财产,保护环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受到省市有关部门嘉奖的,要将具体内容填写在相应评价项目的“表现”栏中。

2. 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等第分A、B、C、D四级。

指标均分超过2分评定为B,2分评定为C,不达2分则评为D;凡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能提供明确证明材料的,经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确认,可得A。

凡得A等第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载,否则,视为无效。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得A:研究性学习成绩突出,得到社会公认或权威部门认可;学习主动积极,各科成绩一贯优秀;小创造、小发明经过专业评价机构认证或在省市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获奖;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在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2

为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6号)、《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__〕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__〕22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使评价过程成为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的教育过程。

(二)科学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建立合理、公正、透明、便于操作的工作程序,采取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使评价过程可信、评价结果可用。

(三)全面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对学生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做到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二、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基础性发展目标。

我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按照《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附件1)执行。具体的评价标准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

三、评价方式及结果呈现

(一)评价方式

综合素质评价应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家长参与。教师要全程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开展评价,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使评价过程民主、真实、和谐;家长要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公正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

学生成长记录是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学校要引导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做好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基础性发展目标上的各方面表现,其中应重点包含学习情况的记录,如选修课的修习及所获学分的情况、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学校社团活动等基本信息。要特别鼓励学生收集和保存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个性特色的重要实证性材料,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生成长记录应主要由学生自己收集和整理,引导学生在收集成长记录材料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评价结果呈现

1、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的评定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的评定采用“合格”(记为h)、“尚需努力”(记为s)形式呈现。学生行为表现符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基本要求,无严重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具备一定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应评为“合格”。有严重违反《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基本要求,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可评为“尚需努力”。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3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改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参照外地评价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举措。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基本内容。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因校制宜,充分发挥各学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潜能发展。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二、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评价应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客观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出合理的、全面的评价。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可不采用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同时,还要适当接受家长和社会的评价。

3、全面性原则:对评价内容进行全面考核,有根据地作出判断。学业考试的内容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评价目的,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具体情况,建立简便易行、利于操作、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实施评价。

5、发展性原则:充分尊重人的发展性与特殊性需要,注重评价的内容多元、方法多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6、参与性原则:要加强学生之间、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对话与交流,增进理解与沟通,营造良好氛围,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民主、平等、理解、和谐的学校文化的形成。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性发展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占15%)、公民素养(占10%)、学习能力(占40%)、交流与合作(15%)、运动与健康(占10%)、审美与表现(占10%)等六个方面。

2、学科性发展目标

学科性发展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内容是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侧重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评价、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四、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包括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时应把握“日常性评价是阶段性评价的基础、阶段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的操作原则。

1、日常性评价

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适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

(1)、即时评价。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口头评价、成果评价、访谈交流、行为观察、问卷反馈、情景测验等)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潜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发展提高的重要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的评价信息,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学科检测的阶段成绩,学生的最佳作品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和管理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同时便于展示。

(3)、学业考试。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除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可设置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验操作、上机操作等形式测试,允许学生进行二次考试。纸笔测验可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或开闭卷结合考试等不同形式。

(4)、实绩表现。通过演讲比赛、小制作、小发明、小竞赛及文体艺术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2、阶段性评价

(1)、各学校要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评定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本校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可适当细化六项评价内容)与具体程序,编印各种相关的评价子表,汇总、上报学生的评价结果;对校内各班级评定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评定过程,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纠正评定中的错误。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前,各学校要通过教师大会、班会、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培训,争取各层面的知晓、理解与支持,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综合素质评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每个班级成立一个评定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人数一般不少于5人。各位小组成员为学生授课的时间原则上不能少于一年,且要对该班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品质。班级评定小组由学校评定委员会提名成立,要提前向评定班级的学生公布。

(3)、综合素质评定要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每学期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参考各种资料,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搜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关数据和其它形式的行为表现,并利用这些数据和表现来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填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3、终结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应由学校组织进行,要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完成。评定时以学生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依据,通过对相应等级赋分的办法进行换算,取所有阶段性评价的平均分值作为终结性评价结果,记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2)、赋分转换标准:优秀记10分,良好记8分,合格记6分,不合格记4分。

五、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的呈现

(1)、等级表达。分为A、B、C、D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不超过40%。对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确定应十分认真、慎重,评定为“不合格”的学生应经学校评定委员会审核,并报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

(2)、质性评语。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语,其中还可以包括等级评定中没有包括的内容,尤其应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对低段学生的评价应浅显、生动。

2、评价结果的运用

(1)、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方法及程序等,应向学生及家长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评定结果只公示“优”等级,其余等级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由校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与处理。最后,学生和家长要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签字。

(2)、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对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评定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定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定记录以备审查。

(3)、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既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同时也作为学校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六、实施保障

1、成立组织机构:

2、健全相关制度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4

一、评价项目: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两方面的内容评价用文明星来命名,包括:文明之星、礼貌之星、诚信之星、安全之星、责任之星、团结之星、环保之星。

二、评价形式:星级评价,核算成优等数量

三、评价要求:

文明之星:(红色星)

1、热爱祖,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主要成就。

2、遵守校纪校规,熟知并履行《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课间在指定地点文明游戏,不随意跑跳、不乱攀爬。不打闹

4、校园内外讲文明,注意语言文明,不说脏话,不恶意讽刺、侮辱人。

5、抵制不良诱惑,不涉足网吧等场所,不参加不宜的活动。

6、认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有团队意识,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礼仪之星:(紫色星)

1、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注重仪表,不说脏话。

2、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3、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4、尊重残疾人,不欺侮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诚信之星(蓝色星)

1、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说谎话。

2、端正学习态度,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

3、为人正直,坚持正义,敢说真话,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安全之星:(黄色星)

1、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处处谨记安全,不作危险的事;危机时刻安全自护。

2、留意安全隐患,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3、不藏匿、携带、使用危险物品。

责任之星:(橙色星)

1、敬父母,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

2、富有爱心,关心帮助老年人和有困难的人。

3、做好值周工作,履行职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环保之星:(绿色星)

1、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2、不随意扔垃圾,并能做到见到垃圾主动拾起。

团结之星:(粉色星)

1、关心集体,响应号召,各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2、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不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

3、同学之间组织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合作完成,增进友谊。

说明:

1、通过文明之星评选时间按标准进行评选,只要学生品行符合星的标准就可得哪种星,学生一个月可得多星。

2、学生品行评价表在班级网页中体现,每种星按规定的颜色体现在电子评价表中,学期末合算出星星总数,作为学生品行评价的成绩。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5

为全面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主要内容

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维度。

二、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

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

(二)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原则

评价学生的基础素养要用发展的观点,以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为目标,表扬学生的进步,分析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为学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诚恳的建议和帮助。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

基础素养评价要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采用等级评定、描述性评语、质性评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不同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和互补性。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激发评价主体和客体各自在学生评价中的能动作用。加大学生家长在学生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评价改革,参与评价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家长评价这一环节应有的功能。

(五)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原则

学生评价的着眼点要瞄准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终结性评价要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

(六)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客观、具体,实事求是。

三、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组织实施

(一)学生评价的组织工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分管校长、教务处主任、学生工作处主任、级部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为成员的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委员会。委员会要结合本方案,制定评价实施细则,组织评价实施,监督评价过程,处理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委员会下设评价小组,由行政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与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与。

(二)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

学生自评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组织进行。事前要召开相关会议,就学生评价的意义、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说明,提出要求。

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描述和分析自己在6个维度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出自身前进的方向,并为自己在6个维度确定1个评定等级。

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家访、信函、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并介绍学生的表现情况。家长根据以上情况和对学生的日常了解,提出评价意见。

(三)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由班主任通过班会等方式组织。

(四)评定等级,草拟评语

班主任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6个维度的日常表现,参考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过程的表现、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及家长的评价意见,为学生写出评语草稿,分别从6个维度为学生初定1个评定等级并就此集中或分别征求评价小组成员及有关单位的意见,修改评语,维持或变更评定等级。

(五)向学生征求意见

班主任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就评语和评定等级向被评价学生征求意见。

(六)撰写评定报告及报审、记录

班主任在完成逐一向学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学生的评定等级,定稿评语,撰写本行政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学校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委员会审核批准。评价委员会批准后记入有关档案和学生发展评价报告。

(七)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时间

对学生基础素养的评价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每学期1次。

四、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和评价资料的处理

(一)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对学生基础素养的评价采用不同等级评价加综合评语的评价形式:对基础素质六个维度的前2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进行合格、不合格的评定,后4个维度(交流与合作、学习态度与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实行四等级评定,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基础素养6个维度的综合表现写出评语。

(二)等级评定时评价资料的处理

在等级评价过程中,师生都是对“要素”(二级指标,下同)进行等级评定,评价时分4个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其中评为“优秀”等级的又分成90分和95分2级,评为“良好”等级的又分成75分和85分2级,评为“合格”等级的又分成70分和60分2级,评为“不合格”等级的又分成50分和40分2级。

在教师对学生的等级评定过程中,根据教师对同一维度中各要素的得分算出该维度的平均得分,然后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得分和等级之间转换:90分以上为“优”;75至89分为“良”;60至74分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学生互评后,要计算出全体学生对某一学生各要素的平均得分(全体学生给分之和除以全体学生数),再根据各要素的得分算出该维度的平均得分,然后根据得分与等级之间的转换原则,转换成相应的等级。

根据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和学生互评中每个维度的得分,按照“最终总分=(教师评价分数+学生互评分数)÷2”的公式计算出每个维度的最终得分,并根据得分与等级之间的转换原则,转换成相应的等级。

五、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把握激励学生发展与客观评价的关系

通过评价激励、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但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国家标准评定学生的发展。评语的撰写,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反映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又不回避学生的缺点和问题。对学生优点、进步的描述,既要充分,又不能夸大其词;对学生的缺点或不足,要在具体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改正或改进的建议。评语要具体,反映学生特点,不能千人一面;要亲切、中肯,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健康发展的期盼。

(二)作出“思想品德”、“公民素养”不合格的等级评定决定要极其慎重。除非学生有严重违法乱纪或犯罪表现,思想道德素养一般不评定为不合格。

(三)等级评定争议的处理

学生对等级评定意见有异议,可提出复议申请。评价委员会应及时组织复议。学校评价委员会对等级评定有终栽权。终裁维持原定等级的,评价委员会应委托专人向学生说明。

(四)评定资料的公开与保密

等级评定为优秀等级的应当公示。涉及学生隐私、评定为不合格等级、评价过程中不利于维护学生团结和师生和谐关系的相关资料应当保密。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6

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标

通过评价改革,贯彻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德 、 智 、 体 、 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全面性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功能,使评价客观、全面,既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等的认同,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4、动态生成性原则。

评价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具有生命性。因此评价可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特点,根据校本实际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实化过程,凸现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达成。

5、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三、评价的基本内容、标准、结果呈现方式。

1、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品德行为、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等五个维度。各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又分为要素、关键表现提示等。

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包括两部分:

一是等级评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维度分别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呈现。

二是综合性评语。由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家长心声四个内容组成。自我描述:记录一学年中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成绩;同伴赠言:记录自己最信任的同学或同龄朋友的希望与祝愿;教师寄语:记录班主任或你最欣赏、信任的老师对自己一学年的评价;家长心声:记录家长的反馈意见。

四、评价操作程序与方法。

1、本评价方案给每个学校以创造的空间,学校可以根据本评价标准制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评价细则,体现校本特色。

2、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班级为单位,要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整个评价重视过程,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每月评价记载表来呈现。

3、学生综合素质月评价要按照《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依据年段具体行为目标达成情况,在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等意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记载完成,但每次评价结果必须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签字认可。

4、学生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由班主任依据月评情况,分析学生发展状况,给予客观评定。

5、学生综合性评语,在每学年即将结束时形成,其整理归纳活动,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表中的“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和 “家长心声”均按照前面所述的方式完成,并于下学年报到时反馈给班主任备案。

6、材料整理粘贴栏,可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主要粘贴学习过程的记录材料和关键表现的材料。(举例参照附表)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7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校以品质与素养、学习与实践、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潜能发展。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1 、方向性原则:评价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 、客观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出合理的评价。评价坚持主体参与,以学生、家长、教师评价相结合。

3 、全面性原则:评价体现全面性和综合性,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评价内容进行全面考核,有根据地作出判断。

4 、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评价目的,建立简便易行、利于操作、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实施评价。

5 、发展性原则:尊重人的发展性与特殊性,注重评价的内容多元、方法多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6 、参与性原则:要加强学生之间、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对话与交流,增进理解与沟通,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形成和谐的学校文化。

一 、基础性发展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品德与素养、学习与实践、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

二、学科性发展目标

学科性发展目标在关注学生各学科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包括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会学习、合作学习、乐于实践。

评价方法包括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时应把握“日常性评价是阶段性评价的基础、阶段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的操作原则。

1、日常性评价

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适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

(1)、即时评价。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潜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学业考试。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除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可设展示性评价,允许学生进行二次考试。

(3)、实绩表现。通过演讲比赛、小制作、小发明、小竞赛及文体艺术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2、阶段性评价

(1)、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评定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本校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编印各种相关的评价子表,广泛宣传和培训。

(2)、综合素质评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评价小组,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培训工作,统一思想,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综合素质评定小组要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每学期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将评价结果填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应由学校评定委员会组织进行,要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完成。评定时以学生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依据,结合学科成绩确定学生的评价等级。

1、评价结果的呈现

(1)、等级表达。分为A、B、C、D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质性评语。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语。

2、评价结果的运用

(1)、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方法及程序等,应向学生及家长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评定结果只公示“优”等级,其余等级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

(2)、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对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评定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

(3)、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为了激励和提醒学生及家长,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同时也作为学校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8

一、开放目的:

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和机会,使学生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研究创造、思维拓展等综合能力,丰富假期生活。

二、开放时间:

1月19日——2月26日

三、开放内容:

(一)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1、活动内容:针对各活动课特点,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2、活动形式:学习及实践探究(详见附件)

3、实施过程:公布各室活动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参与

4、活动对象:全市5-8年级学生

5、活动时间:20xx年1月19日—2月9日(详见附件)

(二)科技展品参观体验

1、活动内容:

参观体验走廊及各展室的科技展品

2、活动形式:

参观体验

3、实施过程:

在中心,专人指导下,进行参观及体验

4、活动对象:

全市中小学生(可由家长陪同参观体验)

5、活动时间:

20xx年1月19日—2月26日(需提前预约)

周一至周五(春节期间除外)8:30—3:30

四、有关要求:

1、本次开放活动,学生均自愿参加,学校及家庭要提前做好学生往来及活动中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确保活动安全、有益。

2、学生到中心开展参观及实践体验期间,中心将对每名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评价结果将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家长。

五、开放地点及联系方式:

1、开放地点:

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

2、具体地址:

西岗区工人村工十巷2号

3、乘车路线:

18、19、414、407路公交车工人村站下车,海达广场大连锁厂后身